孫欣 臨沂日報報業集團(臨沂日報社)
當下學術界并未對互聯網新聞的概念做出確切定義,這一概念一般是指經由新聞單位或商業媒體制作的,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傳播,由受眾經手機、電腦等個人終端查看的新聞信息。相較于傳統新聞,互聯網新聞在制作方式和傳播方式上,并沒有質的變化。但信息的豐富程度和信息趣味性較傳統媒體有大幅提升,傳播范圍也大幅擴大,互聯網新聞已經成為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
互聯網進入我國的早期,媒體行業并未對這一媒介予以過多關注,但隨著國家對大型綜合網站的愈加重視,騰訊、新浪等互聯網新聞網站崛起,帶動互聯網新聞逐步走入人們的視線。2003年是我國互聯網新聞發展的一個節點,這一年,博客、SNS等帶有社交性質的互聯網新聞平臺崛起,掀開了移動互聯新聞時代大幕。2010年,我國互聯網新聞領域迎來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很多傳統新聞媒體紛紛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新聞平臺,新聞用戶不單是新聞的接收者和傳播者,也可以是制造者,我國融媒體時代正式到來。而隨著互聯網與媒體領域的進一步深度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界限劃分已不明顯。各大傳統媒體平臺也紛紛轉變陣地,將過往經驗優勢投入到互聯網中,這些“正規軍”的涌入,使得互聯網新聞的制作、傳播越來越趨正規,新聞的社會監督功能以互聯網為載體,重新煥發生機。
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于新聞的內容范圍大幅擴張。新聞的取材不再僅僅局限于記者文字、視頻采訪所見,由于更多人能夠參與到新聞內容的補充中來,使得新聞素材更為豐富,展開新聞追蹤報道的成本大幅降低。這使得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新聞媒體更容易和其他媒體拉開差距。其次在于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有更廣闊的空間對新聞主線進行延伸、對新聞素材進行拓展、對新聞主旨進行升華。而新聞傳播的實時性,也使得爆點新聞極易誕生,新聞傳播的范圍能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最后在于新聞制作角度的多元化,這也是新聞素材大幅擴大后的必然結果,使得受眾能有更多細分領域對新聞進行選擇。這也使得新聞媒體能夠有更多角度去把握受眾情緒,增大用戶粘度。而互聯網對信息傳播速度的大幅加速,也使得假新聞充塞互聯網平臺,對社會風氣造成了不良影響,這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制定,以使得互聯網新聞更好為人民群眾服務。
互聯網新聞作為當下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應當肩負起弘揚社會正氣的使命,主流媒體在這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而言,互聯網只具有工具屬性,其作用在于對素材收集、渠道擴展、新聞制作體系的放大及創新,相較于過往的新聞傳播狀況,并沒有本質的變化發生?;ヂ摼W帶來的巨大流量,使得各類循著“熱點”的花邊媒體應運而生,但這類媒體,從來不該是互聯網新聞的主流。新聞作為社會輿情的“照妖鏡”,一方面對社會現狀進行著反映,另一方面新聞本身的主體內容也可作為社會風氣是否向上的晴雨表。尤其在我國進入新發展時期的當下,新聞媒體更應以互聯網為渠道,弘揚社會正能量,扶正攘邪,固本抑末,以期著眼于長遠,為我國社會的更好發展,作出正向貢獻。
與此同時,互聯網新聞制作者還應堅守自身的道德素養。在面對熱點事件時,應以審慎態度進行播報,不應以情緒化的文字,調動受眾情緒,以此來獲得流量,這并不益于事件的解決,而應面向事件的良好解決,利用媒體人的信息優勢和行業經驗,給予自身的理性看法和解決意見。不僅僅因為這樣的解讀方式會帶來正向的社會效益,更因為冷靜地反映社會現實,這是互聯網時代下,新聞媒體想要長遠發展的立身之本。除此之外,互聯網新聞的制作與傳播,應以輿論導向作為基本考量。過于追求“奇”“險”“誕”的新聞媒體,難以有長久的生命周期。通過調動受眾欲望為自身帶來流量的新聞媒體,是社會發展的毒瘤,同時也限制了自身發展的格局,難以持續發展壯大。
實踐過程中,互聯網新聞傳播模式的構建還應注重與受眾展開充分的互動。不同于傳統新聞模式下的信息接收者角色,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推進,新聞媒體與受眾間不再存在明顯的信息隔閡,信息差接近于無。這導致除一手報道外,新聞領域從業者的信息優勢幾乎被消解殆盡。這一背景下,在構建互聯網新聞傳播體系過程中,新聞媒體應將“互動”作為一大核心,人人皆可發聲的情況下,互聯網新聞的評論區應當得到重視。通過與受眾的互動,一方面能更好把握受眾的愛好偏向,另一方面也能吸納建議,對新聞體裁進行有效改進。
由于互聯網平臺所具有的無形、無邊、無限特性,這導致互聯網平臺傳播的內容難以受到監管,同時由于發表言論脫離真實的道德場景,人性的善與惡、真與假都在互聯網這個虛擬平臺上得到無限制的放大。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監督的主流力量,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公訴人”的作用?;ヂ摼W時代下,這也同樣應是新聞媒體的職責,但與傳統媒體時代不同的是,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媒體的職責范圍進一步擴大。事實上,當下的互聯網言論亂象,一定程度上是由新聞媒體缺職造成的。為此,新聞媒體應跳出傳統媒體時期的窠臼,更多將目光瞄準傳統媒體時代不曾出現的主流內容——民生?;ヂ摼W時代下,民眾成了發聲的主流,各類來自于普通民眾中的自媒體平臺,及各類論壇、貼吧,所發出的集體聲音,是任何主流媒體都無法相提并論的?;ヂ摼W時代要求新聞媒體在原本的信息獲取路徑外,做出進一步的信息下沉,以便做到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講述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
互聯網帶來的新聞傳播速率提升,導致受眾對新聞的時效性要求大為提升。由于撲面而來的信息量實在太大,受眾會優先選擇新聞發生時間與閱讀時間接近的新聞。這對新聞媒體兩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是新聞的制作效率。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們的信息獲取時間變得十分寶貴。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應對自身的新聞界面進行優化,將性質、背景類似的新聞放在一個欄目下,并讓新聞界面變得盡可能簡潔,使得受眾能夠以盡可能短的時間獲得自身想要的信息。直白簡明成了互聯網新聞傳播的一大利器,為此新聞制作過程中,新聞編輯應對素材迅速進行定性,判別其是否合乎自身受眾的閱讀期待,并將新聞發生的客觀事實用盡可能直白的語言予以概述,以此節約受眾時間。新聞編輯人員應當注意的是,互聯網帶來的媒體數量爆炸性增長,使得新聞受眾和新聞媒體的地位早已發生逆轉,受眾有太多選擇可以作為信息獲取來源,如何在不可計數的競爭者中獲得盡可能多的受眾訂閱呢?核心便在于,對受眾時間的節約。以盡可能簡明的語言,闡述新聞發生的客觀事實,讓受眾用最小的代價,便明白發生了什么事件、事件因何原因發生、事件將走向何方,便完成了新聞媒體的核心任務,也將為盡可能多的受眾所接納和喜愛。
其次是新聞媒體應注重新聞表達方式的創新,以此達到互聯網新聞最大的傳播效果。這類創新包含三個層次,內容解讀、制作方式、傳播方式。內容解讀是新聞制作的第一步,當下互聯網領域,新聞的同質化嚴重。如同一片草原中生長的無數綠草,受眾會選擇哪一根,全憑草的大小或運氣。為減少這一尷尬,除提升發稿速度、擴大傳播路徑等之外,更應以內容本身為切入點。內容解讀上的創新可從時間、空間兩條脈絡,進行解讀視野的延伸、解讀觀念的變換。例如,以內蒙古的草原沙漠化情況為例,進行內容解讀時可首先從由古至今的草原荒漠變化情況展開敘述,尤其著眼于近些年來的植樹去沙活動。與此同時,還可從空間著眼,闡述我國乃至于全世界各地的草原沙漠化情況,以此將時下發生的熱點議題放在寬廣的時間、空間背景下,展開自身的獨有選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身事件解讀的獨有角度,以此對受眾形成持續的獨到吸引。而在制作方式上,除傳統的文字版本外,還應以視頻版、圖片版的傳播形式,滿足受眾在不同的時間允許程度下的信息獲取需求。其中文字版是基本的信息傳播方式,圖片版和視頻版則是對文字版內容的濃縮和立體。實際傳播過程中,新聞編輯可以以制作“新聞卡片”的形式,將事件的核心要素進行濃縮并予以闡明,同時借助朋友圈、微博等渠道進行傳播,以便為沒有時間瀏覽新聞的受眾提供最基本高效的信息獲取渠道。為有時間開展更多信息獲取的人群提供新穎的信息獲取體驗,并可借助二維碼等形式,跳轉到文字版及視頻版的新聞內容,以階段式的信息分布,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在傳播方式上,互聯網新聞的傳播通常借助各主要社交平臺,以節氣圖、節日、星座等兼具恒久性和社交性的要素為載體,傳播當日的新聞熱點內容,設計為圖片的形式,輔以推廣傳播的有關活動,在短時間內,實現品質新聞的爆炸傳播。
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傳播速度和范圍都得到大幅提高,同時新聞工作者和受眾間的信息差界限逐漸模糊。為此應從堅守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底線、以新聞報道講述民眾生活、構建立體的新聞傳播體系三個層面出發,秉持新聞報道的客觀視角,更好講述當代中國社會發生的故事,以期為我國社會的更好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