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侯玉喆 山東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為人類文明帶來了多方面的機遇和挑戰。在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科技真正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經濟、文化、藝術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推動性影響。電力、化學等工業的卓越發展,帶來了經濟增長與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城鄉差距縮小,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競爭與參與意識不斷加強,各種藝術形式如繪畫、電影、音樂等藝術擁有了全新的傳播載體。大眾傳播媒介告別了僅有生產實踐的原生態傳媒時代,朝著科技傳媒時代進發。這些現代科技傳媒方式對中國民族器樂傳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網絡媒介、新媒體媒介的推進下,現代中國民族器樂傳播的傳播模式逐漸轉變為“雙向互動”模式。多種多樣的互聯網門戶網站與智能手機應用軟件,縮小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距離,使民族器樂的傳播過程中傳授雙方可以實時互動,傳播與反饋變得更加自由。新媒體技術的成熟更是讓每一位用戶在接收各種信息成為受眾的同時,通過上傳自己的演奏視頻、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轉而成為民樂的傳播者,擁有屬于自己的受眾群體,不再單一地被動接受信息。豐富多彩的在線交流活動,如在線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民樂直播中主播與粉絲的實時互動、答疑平臺中提問者與回答者的相互討論等,使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距離不斷靠近,使傳播者能夠及時了解受眾的反饋結果,以最小的心理距離傳給受眾最需要的音樂信息,使民族器樂的傳播具有了良好的透明性。
現代中國民族器樂“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不僅可以使傳播者們可以進行更加高效的民樂傳播,同時也通過網絡平臺,推廣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氣息的民族音樂作品,弘揚了中華民族可貴的民族精神,如CCTV“風華國樂”紅色記憶系列節目、為慶祝建國55周年而舉行的“紅色經典民族音樂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并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進行文藝創新,可見創新與質量對于民樂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在現代科技傳媒方式的推動下,民族精神元素在民族器樂活動中愈發弘揚光大。并且,“跨界”“中西合璧”等多種元素也在與民族器樂演奏相互融合,動漫、電影、音樂劇中不斷引入民樂要素,如膾炙人口的民樂主題電影《閃光少女》。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被上傳至網絡平臺后,全國各地的民樂愛好者開始交流討論,集思廣益,促成了民樂作品的藝術質量提升。
不斷升級代換的科技傳播方式,使民族器樂的傳播模式呈現出了雙向互動化的特點,民樂藝術傳播的內涵與外延得以不斷與時俱進,富有科技創新力與國際影響力。
現代中國民族器樂的傳播在各種科技媒介的幫助下產生了“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在該模式不斷運行下,民族器樂作品的審美特性開始向網絡、新媒體等大眾傳媒方式的審美趨向靠近,從原有的傳統文化形式中不斷發展出了新的表現形式,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在門戶網站、APP平臺上的諸多影視作品追求“跨界”元素,使中國民族音樂與諸多領域結合,既具有民族性的中國傳統審美特性,也具有多樣性的現代文藝作品風格。如古箏箜篌協奏曲《冬蟲夏草》,該作品不僅運用了傳統古箏與箜篌的演奏技法與旋律特征,確保了民族器樂的可聽性,而且運用四架箜篌、多種打擊樂、低音提琴與古箏的恢宏排場,十分具有可觀性。同時,它以“音樂治療”為創作理念,突破性地結合了“氣定安神、抗老防衰、身強體健”的主張,化樂曲為良藥,具有了別具一格的功效性。它將民族器樂之美與現代流行音樂、音樂治療、中醫學科完美結合,充分發揚了現代音樂之美,成了民樂重奏曲的創新典范。
科技傳媒方式的更迭與推陳出新,使中國民族器樂的傳播方式不斷升級代換,呈現出了傳播渠道多樣化的特點。從最初19世紀末唱片的問世、20世紀初無線電廣播與電視的誕生,到80年代出現的激光唱片與視盤、90年代千家萬戶必備的互聯網與數字媒體,再到21世紀初新媒體軟件的廣泛運用,民族器樂在各種傳播渠道的更新代換中流傳至今,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弘揚與發展。相對于原生態音樂傳播時期單調的口傳心授與樂譜媒介,如今的民族器樂傳播已經進入了21世紀多種媒體融合時代,唱片、廣播、電視、光盤、互聯網、數字設備、新媒體等多種媒介都成為了民樂傳播的渠道,為人們接近民族器樂提供了眾多便利的途徑,民樂也得以在多重傳播渠道中高效傳播,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技傳媒方式使民族器樂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受眾群體越來越多,逐漸具有了全民化、國際化特征。隨著電子技術與數字技術中遠程傳播功能的日趨完善,以及互聯網全國覆蓋功能的日新月異,民族器樂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全民化共享,城市鄉鎮、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人們,通過電視、廣播、電腦、手機等家用設備就可以了解國內最新的民樂資訊,打破了口傳心授時代局限在師徒派系之中的小范圍傳播。民樂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和傳播,使其大眾化的特點愈發明顯,如通俗易懂的流行民樂曲、各種“零基礎”教學視頻在門戶網站或是APP平臺上廣泛傳播。在良好的大眾普及文化背景下,民族器樂的傳承得到了良好保障,如今古箏、二胡、竹笛、琵琶已成了人們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民族樂器。隨著近年來互聯網“云技術”覆蓋全球,世界各地的網絡用戶們都接觸到了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器樂文化,民樂因此通過網絡走出了國門,走向了國際化的舞臺。
存儲型媒介強大的儲存能力,使民族器樂曲的可保存性大力提升。古老的傳統音樂跨越時空,得到持久的保存。錄音、激光、數字、網絡技術等音畫儲存技術的發展,使黑膠唱片、激光唱片與視盤、MP3/4、手機、電腦等存儲媒介得到高效運用。民樂的保存徹底脫離了樂譜媒介的束縛,開始由靜態、視覺性的譜面資料記載,向音頻、視頻等動態資料記載轉化。存儲媒介具有著音樂信號不受損耗、音響效果始終如新的品質,播放樂曲時效果極佳。因此,它們為歷史悠久的中國民族器樂的傳承與發揚作出了重大貢獻,使如今的人們依舊能夠窺探傳統音樂時期的音樂面貌。
科技傳播媒介的運用,不僅使民族器樂的傳播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且也使民族器樂的傳播變得更加便捷。無線電、互聯網這兩種具有及時更新性、高速運作性的傳播載體,使廣播、電視、網絡可以及時而迅速地將民樂訊息傳遞出去,受眾足不出戶,通過觀看電視、電腦與手機便可以了解全國各地的民樂信息。并且,手機應用軟件的高效利用,大大促進了民樂信息的更新率與時效性,促進了受眾們與時俱進地學習、欣賞和了解民族器樂。越來越多的科技媒介朝著儲存性強大與便攜易拿的特性發展,如MP3、MP4、智能手機,使受眾們可以隨時隨地欣賞,不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十分便捷。
科技傳媒方式的使用,使得網絡上出現的箏樂信息巨量化,由于沒有完善的篩選機制,大量誤導性、低俗化信息涌入,使網絡民樂傳播缺失了正確的價值導向。隨著直播平臺的興起,不少沒有深入展開民樂學習的人,開始了表演直播之路,由于一部分直播者所學專業、理論知識不夠深入,將一些不正確的知識傳遞給受眾,產生了誤導。并且,隨著網絡上跟風效法的潮流,一些主播的直播信息具有低俗化傾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眾對民族器樂的欣賞與審美體驗。
科技傳媒方式的發展,使民樂教學信息泛濫,導致學習者過于依賴教學視頻的講解,減少了他們自己動手、思考與創新的機會,從而削弱了受眾們的學習能動性。隨著近年來各種考級曲目教學DVD、名家名曲網絡教學視頻的迅速興起,其教學內容細致、講解全面的特點引來不少民樂學習者爭相購買觀看。在他們學習箏曲遇到問題時,便采取直接觀看視頻、模仿視頻、依賴視頻的方式,很少自己動腦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一貫地機械模仿。這樣一來使得他們的學習過程嚴重喪失了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科技傳媒方式的發展,使互聯網民族器樂傳播渠道十分多樣,但大多數網站的專業性不高,真正傳遞專業性民族器樂知識的網站屈指可數。近年來,雖然我國擁有眾多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但當用戶們在其中搜索關鍵詞“古箏”“二胡”或是其他民族器樂時,檢索結果中有80%為教學視頻、購琴廣告、培訓機構招生等商業化信息,這些信息將受眾們對于民族器樂的了解局限在彈奏方法和購買信息上,缺乏系統、深入的民族器樂文化、歷史淵源、社會價值、學習意義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容易使受眾對民族器樂產生片面而籠統的認識。在器樂創作與表演活動中,包含著諸多專業術語,涉及基本樂理、曲式分析、傳統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等多個領域,若沒有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專業工作人員,民族器樂網站中呈現出的信息難免會出現片面性、模糊性,容易誤導受眾。
科技傳媒方式的發展,使民族器樂文化的傳播變得商業化,功利性強,傳統文化傳播意識變差,傳播者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傳播民樂文化,而是為了經濟利益。隨著互聯網的覆蓋面越來越廣闊,一些網站運營者過多植入商業廣告信息,向用戶們大肆推廣新款樂器及周邊產品,內容極具商業化色彩,缺乏正確、時效、教育性民樂信息的普及與傳播。不少培訓機構也時常向學生推薦購買各種書籍、光盤及周邊產品,沒有真正做到盡職盡責地傳播民樂知識。
當今社會,人類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為音樂的傳播帶來了無限可能,在民族器樂藝術得益于科技媒介進行廣泛傳播的同時,它的受眾群體也產生了多樣而細化的分類。作為當代民族器樂藝術的傳承者,在學習與傳播民族器樂的同時,對于便捷的科技傳媒方式,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民族器樂的傳播與時俱進、推陳致新;在信息快餐時代,對民族器樂的教習與傳承不應僅僅流于表面形式,以追求功利性與商業化,而應當挖掘其背后深層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傳統,將其傳播給更多受眾,讓中國民族器樂傳播始終保持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色,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中歷久彌新,傳承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