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程監理制在我國推行以來,它為保障工程建設順利進行、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促進了建筑業的健康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城鄉建筑市場結構、建筑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城市針對小型的社會投資項目原則上不再強制要求進行工程監理;另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發文取消了監理合同備案并培育工程全過程咨詢,監理行業的外在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再回顧我國的監理單位,很多監理單位的監管水平、監管能力以及相應的監管范圍,與業主在新時期所期望的監理需求也存在有一定差距,因此諸多因素導致監理行業謀求新的發展戰略勢在必行。
(一)宏觀環境分析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住建部印發了《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工作的通知》(建市〔2017〕101號)和《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促進工程監理行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意見》(建市〔2017〕145號);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投資規〔2019〕515號)。僅僅從近五年國家的這一系列發文我們就能夠清楚地看到國家和政府部門對監理行業轉型升級的強有力推動和指導。
縱觀周邊環境,近兩年,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成效顯著,對外開放及營商環境優化,城鄉振興發展戰略落地落實,政府旨在著力增強“濱城”城市綜合配套能力,提升“津城”現代服務功能,總體來看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的發展態勢正在形成并鞏固發展。
(二)監理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隨著國家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傳統工程監理模式下服務對象單一以及行業內部同質競爭、低價競標、責任收益不對等、抗風險能力弱等制約著行業發展的諸多因素日益凸現,使監理行業出現人才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監理“躺槍”“背黑鍋”也成為了行業潛規則。監理的收入長期在建筑行業墊底,監理中違背行業規則,誠信缺失也嚴重損害著行業整體形象。
通過2020年 9月 28日《中國建設監理協會 2020年下半年工作安排》中給出的數據分析,三十余年來,我國的監理行業在走上坡路,近五年監理企業平均年合同額為 9523萬元,平均年監理合同額為 2380萬元,按監理業務監理人均合同產值為 15.38萬元,按監理企業人均合同產值則高達 61.54萬元。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監理企業的合同僅有四分之一為監理業務合同額,從傳統觀點看似乎是“不務正業”。而從2016至2019年監理企業承攬合同額的增長速率分別為 8.36%、28.47%、48.94%、44.02%,監理合同占總承攬合同由 45.39%、42.3%、32.48%降至 23.38%。可見加快監理企業發展的并非傳統監理業務,而是項目管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全過程咨詢等,要想快速迎合監理企業發展規律必須走多元化發展道路。近年來,工程咨詢服務業發展很快,市場對咨詢服務的需求范圍也越來越廣,涵蓋了與工程建設相關的政策建議、項目管理、工程服務、施工監理、財務、采購各個方面,推進監理行業快速發展也是工程咨詢組織方式變革的需求。
(三)核心競爭力分析
1.品牌效益優勢。打造優秀的品牌是監理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石。市場上生存下來的監理企業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經過了艱苦起步、擴大規模、調整結構、跨越發展階段,現在已經成為了完成重點工程和大型項目,并獲得國家和地方眾多工程獎項,年營業收入過億元的大型品牌企業。
2.監理人才優勢。在漫長的行業發展進程中,隨著監理行業規模的不斷提升,特別是1997年全國開始正式舉行監理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眾多監理企業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積極鼓勵員工持證上崗。注冊監理工程師、建造師、安全師等考試為監理行業培育、把關了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僅從2019年年末天津市來看,從事監理的業務人員就達到了 802481人。這些優秀的專業人才為監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戰略儲備。
綜上通過對監理行業內外環境的綜合分析,我們看到,新時期下監理企業謀求新的發展戰略是大勢所趨。未來,監理企業可以嘗試推行“1236”的發展戰略,即:一個目標、兩條主線、三大經營戰略、六項建設。
(一)一個目標(品牌興企)
品牌代表著企業的形象、企業的經營策略、企業的信譽、企業的服務質量,它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未來監理企業要想在市場大環境下長久立足,要以創建品牌為首要目標,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更大的客戶才能搶先占領市場。監理企業要建立品牌建設規劃,整理品牌宣傳材料,豐富品牌傳播渠道,通過媒體宣傳、網站展示、成果申報、獎項評選、運營新媒體等多個渠道廣泛宣傳公司品牌,擴大美譽度和影響力;可以加強培養專家人才,通過對其進行包裝和宣傳以高端人才帶動公司品牌;還可以積極參與有行業影響力的排名活動,提升公司在行業內的品牌影響力等等。
(二)兩條主線(穩固現有監理業務主線和拓展多元化業務線條)
1.穩固現有監理業務主線。對于傳統的核心業務,監理企業要把握好公司的品牌優勢和客戶資源,持續發揮好公司在現有業務領域的業績優勢,爭取在現有經營規模上努力向上拓展。
2.拓展多元化業務線條。現在國家提倡和市場需要的都是多元化的服務,就監理行業而言,市場合同總額在增加,監理合同額比例卻在逐年下降;然而,在其他業務上,如咨詢服務、項目管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等合同額占比卻大幅增加。可見加快監理企業發展的并非傳統監理業務,而是項目管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全過程咨詢等,所以監理企業想快速發展必須走多元化道路,打造工程咨詢、招標代理、工程造價、工程監理、項目管理“五位一體”的總體業務布局。如可以主動拓展第三方工程咨詢監理業務、工程總承包 EPC、PPP等新模式下的工程監理業務,逐步向全過程工程管理咨詢板塊延伸,提升工程建設全過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性服務能力。
具體來說,可以向水平多元化和垂直多元化兩條戰略方向延伸:
(1)水平多元化:鞏固老客戶,繼續承攬老客戶業務。在做好現有項目的基礎上繼續拓展承攬后續工程。(2)垂直多元化戰略:實施垂直多元化戰略,監理企業可以保持既有的傳統房建、市政板塊,以房建、市政業務為核心,鞏固既有優勢,在維持現有業務規模和業務類型的基礎上,向地鐵、園林綠化、公路橋梁業務等延伸,大力發展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醫療、文化旅游、學校、金融”等行業的監理業務;可以嘗試新合作模式,適當組成聯合體,豐富全過程咨詢、綠色屏障、軌道交通、城市管廊等業務。
(三)三大經營戰略(“大市場、大客戶、大項目”、“走出去”、“合作共贏”)
1.“大市場、大客戶、大項目”。為助推企業快速與長遠發展,監理企業應著力落實大市場、大客戶、大項目經營策劃方案,梳理戰略合作關系網,制定戰略合作發展目標,建立營銷底線思維,摒棄規模小、質量低、利潤差的項目。比如,可以結合天津市“津城”和“濱城”的新發展格局,在優化資源布局,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濱城”這個大監理市場的占有率,做實做強“濱城”市場。
2.“走出去”。結合國家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監理企業就可以緊緊抓住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雄安建設這個新機遇;而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則為監理企業走向全國提供了良好契機;“一帶一路”國家倡議更是為監理企業走向國際打開了窗口。
3.“合作共贏”。監理企業可以逐步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通過制度創新促進合作項目。一是結合公司再向多元化發展,適當組成聯合體豐富全過程咨詢、綠色屏障、軌道交通、城市管廊等業績。二是通過合作共贏達到拓展新區域、拓展新領域、培養復合型人才、企業宣傳和利潤提升等助推作用。
(四)企業內部六項建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成本精細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
綜上所述,監理企業要認清新常態下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的發展機遇,著力推動全過程咨詢服務領域、業態、模式的創新發展,推動傳統業務轉型升級;著力破解制約企業發展的各種障礙,提升現代化企業治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力爭實現“企業經營收入穩步增長、人均產值穩步增長、人均效益穩步增長,項目質量顯著提高”的目標,再創監理行業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