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麗 中國工業報社
“記者”詞語的誕生主要是在1899年3月《清議報》第7期中,其文中將記者定義為:真實記載事件的人,在現代逐漸演變為“在媒體中從事新聞采訪和報道工作的某者”。從上述文獻資料當中可以明確看出,記者誕生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事情的真相。同時記者的工作十分繁雜,比如采訪環節、撰稿環節等,通過各個環節的協同配合,最終形成一條完整的新聞。新聞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記載著與傳播者,所肩負的使命十分關鍵,新聞采訪記者必須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嚴格遵循記者職業道德,并且保證新聞事件真相,才能夠將自身打造為新時代高質量的新聞采訪記者,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的真實的新聞信息。
所謂主體意識,是人對自身作為主客體關系中的主體的自覺的認識與能動性的把握,主要涵蓋了獨立自主性、責任使命感、主觀能動性與進取精神。人首先需要對主體地位有自覺性,不僅意識到自身“獨立”于客體,其次要理解自身作為主體所具有的“自主性”,明確自身在社會當中所承擔的職責、權利,以及如何實現自身的社會、歷史等重要使命。將權責進行明確后,新聞采訪記者的主體意識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新聞價值是新聞事件的重要內容,因此新聞采訪記者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夠識別各類新聞事件的新聞價值。這是新聞記者自身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能力、反應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的綜合體現。所以,面對如此多的新聞信息,新聞記者一定要準確識別其中的新聞價值,才能夠把握住時機,將新聞事件的價值進行充分發揮。
新聞采訪記者個人的綜合素養極為關鍵,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必定離不開高素質的新聞采訪記者,二者相互成就。只有博學多識、經驗豐富的記者才能夠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同時通過專業的采訪報道將新聞事實展現給社會公眾。而綜合素質較低的記者則很難抓住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甚至可能喪失最佳的報道時間以及方式。
新聞采訪記者的職業比較特殊,是整個國家、社會的“喉舌”,在社會輿論當中也能夠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新聞采訪記者必須要對國家、社會、公眾負責,對于自身的每次新聞報道都要認真、嚴謹。而新聞采訪記者最需要保證的基本素養就是確保每次新聞采訪報道的工作符合新聞報道的原則。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就是記者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要盡可能地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因此,對于一個新聞采訪記者來說,基本素養中必須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對于新聞采訪報道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讓社會公眾能夠了解到新聞事實的真相。因此新聞采訪記者要立足于實際,從實際出發進行新聞報道,對于客觀新聞事實要從客觀的角度進行準確的反饋。新聞采訪記者在面對不同事件的采訪中,要時刻保持清晰的思維,對新聞事件要進行全方位的觀察,深入了解真相,對于被采訪者要保持誠懇、認真的態度,不能夠被事件表面的假象迷惑自身,同時也不能夠加入自身的主觀理解,盡可能地將新聞事件真相呈現給社會公眾。采訪環節也要對所運用的語言詞語、語氣態度、肢體行為進行慎重考慮,不能夠因為詞語、肢體等信息的錯誤傳達影響社會公眾對新聞事件真相的理解。
新聞采訪記者在整個報道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尺度問題,一定要結合事件的本質出發,將事件本質、輿論情況等進行充分把握,通過統籌整理后再公布于社會公眾面前。在進行新聞事件解釋時一定要符合事情的發展邏輯,邏輯性也是新聞采訪報道中不可或缺的素養,不能在事件的基礎上進行主觀臆斷想象。只有達到上述基本素養才能夠給社會公眾呈現出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也能夠確保社會輿論的走向是積極向上的,堅守新聞的公正、客觀、公開、透明的原則。
當下的新聞媒體行業發展十分迅速,而且隨著新媒體的誕生,新聞采訪記者數量急劇增長,人員構成十分復雜,尤其是部分記者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理論教學,對于專業的新聞、記者、采訪等專業知識沒有形成體系。許多記者在職業堅守方面欠缺實踐經驗與能力,尤其是在新聞采訪報道過程中一旦遭遇突發問題,很難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最終會影響到整個新聞事件的采訪播報速度,或者使整個新聞采訪過程無法進行下去。所以新聞采訪記者在出鏡尺度方面的把握是重要的基本素養,某些新聞采訪記者往往在出境采訪中極易被現場的氣氛所影響,對于自身記者的工作職責有所忽視,在報道過程中無法從新聞角度完成報道工作。因此記者需要扎實的基本素養才能夠在新聞現場中堅守本心。
新聞采訪記者在新聞現場一般需要對新聞事件線索進行探尋,因此需要記者具備高水平的觀察力。觀察不僅僅只是作為新聞采訪記者的基本素養,更是記者的工作作風。一般來說,在新聞事件的采訪報道當中,出境記者所肩負的工作就是將新聞事件的真相傳遞給社會公眾,也就意味著記者要盡可能地觀察新聞事件本質內容,然后將所發現的真相第一時間、準確地傳達給社會公眾。因為新聞事件對于時效具有較高的要求,在短暫的時間里需要新聞采訪記者準備大量的工作,因此十分考驗新聞采訪記者的基本素養。
新聞采訪記者的角色定位要想定位明確就需要將記者的本職工作進行落實。新聞采訪環節則需要記者將現場信息進行充分收集,也是新聞與社會公眾的重要“橋梁”。通過中間“橋梁”所傳遞出每一條信息都要確保其真實性、準確性,從而能夠將事件真相更好地傳達給公眾,并且在社會當中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能夠讓公眾維護國家與法律。此外,新聞采訪記者還需要將本職工作做好,對于任何新聞事件的報道一定要結合國家社會的角度進行考慮,對于新聞事件的底線一定要把握好,不受外部利益的誘惑歪曲事實真相。堅持真理、篤行不倦應該是每位新聞采訪記者終身所奉行的理念。
新聞記者在判斷某新聞事件是否可以作為題材進行報道,或者是評估報道后新聞價值的大小時,不能夠只看事情表面以及眼前效益,要從更加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從全局的層面思考此次新聞采訪報道的價值。因此,新聞采訪記者要胸有溝壑,能夠從宏觀角度考慮問題。作為一位合格的新聞采訪記者一定要具備全局觀念,不僅僅只考慮此次新聞事件的價值,更要從國家、人民等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同時,在進行新聞采訪報道時要注意報道形式與方法。一定要將宣傳的核心理念以及重要內容進行明確,針對某材料是否報道過或者是否在報道后要大做文章等方面都要進行充分考慮,如此才能夠保障新聞采訪報道過程不會出現低級失誤,能夠給社會公眾帶來更具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雖然新聞采訪記者要保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但是記者是有國籍的,記者在新聞采訪報道過程中要時刻將自身的角色定位與國家進行關聯,不能獨立存在。因此記者的角色定位不僅僅在于其專業性,還需要從政治的角度出發。尤其是媒體作為國家與黨發聲的重要渠道,新聞采訪記者一定要把握正確的政治導向。因此還需要新聞采訪記者具備基本的政治素養,在新聞采訪報道中能夠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只有在新聞采訪報道中將自身的政治立場確定后才能夠確保所采訪報道的內容是符合國家法律規定以及國家利益的,否則將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損害,甚至會給公眾帶來不良的影響。所以新聞采訪記者在明確角色定位時要堅守自身的政治立場。
新聞采訪記者在了解自身的基礎素養后,就需要將職業定位、職業技能等進行明確以及提升,尤其是新聞采訪記者的敏銳觀察力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從而讓新聞采訪工作更加高質量。觀察力更多的是體現在新聞采訪記者對于細節的把控,新聞事件報道現場要善于發現各種細節以及信息,通過現場的事件信息總結出新聞事件的具體真相。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新聞采訪記者能否快速捕捉到現場細節將會直接影響到此次新聞采訪報道的效果。當然作為合格的新聞采訪記者不僅只是需要觀察力,同樣需要具備隨機應變能力,這兩項是職業角色定位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的高低將會對新聞采訪報道最終效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應變能力強的新聞采訪記者可以將突發情況轉變為新聞采訪報道的亮點內容,甚至提升整個新聞采訪報道的效果。而隨機應變能力較差的則不是一個合格的新聞采訪記者,也就無法明確新聞采訪記者的角色定位。
新聞采訪記者通過職業道德培訓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有效的強化輿論監督,新聞報道一般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能夠及時的將各種信息傳遞給人們。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可以有效地將各類問題公之于眾,形成輿論壓力,同時也能夠造成社會壓力,從而引起有關部門對于相關問題的重視,通過這種輿論監督模式可以優化社會管理。另外,還能夠極大地提升媒體公信力,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目前許多媒體過度追求轟動效應以及眼球效應,對于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有所忽視,這是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的。因此在新聞采訪記者的職業道德培訓一定要強化真實性原則的培訓。首先就是要加強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給新聞采訪記者帶來更大的挑戰,新聞采訪記者要秉持傳統優秀新聞工作者的傳統,不畏艱難,面對各種勢力敢于將事件的真相進行公布。其次則是要加強法律意識的培訓,第一是出臺并且不斷完善新聞相關法律法規,黨和國家要針對新時代社會新聞的發展,及時地將新聞法律法規進行完善與優化。人大從2015年開始研究新聞傳播法,人大常委會委員柳斌杰表示包括互聯網在內,凡是屬于公共新聞傳播范疇的都被納入新聞法管理中。只有當新聞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后才能夠規范新聞記者的行為,同時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以及發展。第二就是將監督體系進行完善,尤其是對于某些不懷好意的記者要加強管理,避免其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新聞采訪記者的基本素養與角色定位都是新聞采訪記者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只有充分的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才能夠為新聞采訪實踐奠定重要的基礎。新聞采訪記者要注重自身基本素養的提升,明確本身的角色定位,提升新聞采訪報道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