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良
(江蘇省高淳中等專業學校,南京 211300)
混合學習方式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發揮傳統教學與數字化教學的各自優勢,充分整合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資源,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
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謂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面向本專業相關行業和崗位的用工需求,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面向本專業對口高校的招生要求,輸送合格的畢業生是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生畢業后,若選擇直接走上工作崗位,應能具備本專業相關崗位所需的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若選擇繼續升學,應具備進一步學習的能力和知識技能儲備。
目前,很多中職專業理論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師經常以自己為教學中心,僅僅局限于課堂講授式教學方式,將理論知識滿堂灌,教學內容僅限于教材內容。教師沒有積極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加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了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在開展混合教學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線上線下學習要圍繞學生學習的課前、課中、課后等不同時段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積極開發適合中職學生學情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場景。同時,注重學習過程考核,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力和學習潛力,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在實施混合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景。教師需注重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在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時,應更加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到混合式學習中來。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的深度和廣度伸縮性較大,理論性較強,且和現代生活密切聯系,內容主要分為模擬電子技術與技能和數字電子技術與技能兩大部分。結合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中幾個具體課題,探討混合學習的實施情況。
2.2.1 課前學習
教師在進行課前學習設計時,應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巧妙開展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組合邏輯電路設計”部分,教師設計課前學習時,可以將搶答器、表決器、信號燈等常用電路設備的應用制作成微視頻,讓學生直觀體會到學有所用,并在視頻中加入一些互動話題,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在線搜索相關知識信息,進行拓展學習。同時,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和學情,將教學重點“填寫真值表”和難點“化簡表達式”內容制作成學習任務書,并設計“闖關進級式”的課前學習要求。比如,在“填寫真值表”部分,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著重學習“三輸入”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嘗試學習“四輸入”部分,突出學生主體性和差異性的同時,指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能力,完成不同層次的學習內容,有所收獲。學生課前完成線上學習任務,并在線提交;教師及時查看和批閱,梳理學生課前學習動態和學習需求,及時調整課中教學設計。
2.2.2 課中學習
首先,激發學生課中學習主動性。對課前認真學習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積極評價,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中學習。比如,課前雖然有學生在填寫真值表時,對電路功能判斷有誤,但其書寫工整、按時提交、積極參加線上答疑,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必須積極表揚,幫其樹立自信,激發其繼續主動學習的動力。其次,積極實施互動教學。大部分中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不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教師必須積極合理地開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行合作式、探究式學習。在課中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將電路設計的幾個步驟,設計成“競賽環節”“招標環節”等,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式、合作式學習。同時,教師可將學生課前學習任務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分享和詳細解析。比如,學生在根據真值表書寫表達式時,常常由于對原變量和反變量理解不清,造成表達式書寫錯誤;同時部分學生書寫不規范,容易造成相鄰非符號錯誤“搭接”,教師課前將這些問題逐一歸納,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分享,可以更直觀地提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細節。最后,實施分層教學。教師既要兼顧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能有所獲,還要為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設計一些拓展知識的學習,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表達式化簡時,設計由淺入深的梯度性要求,如最簡與或形式、與非形式、異或形式等不同難度等級,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學生在課中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在學法上多給學生一些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獨立思考,發揮自身學習潛力,多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勇于創新;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式學習,通過合作式相互交流互動,既可以在知識技能上實現取長補短,也促進了師生、生生和諧關系的發展。
2.2.3 課后學習
課后學習是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提優拓展的重要環節。教師在設計課后學習內容時,一方面,要密切聯系課前、課中學習內容,將重點、難點知識進行二次加工,制作成任務單,供學生課后練習鞏固;另一方面,緊貼本課知識,結合生產實際,提出可操作性強的實踐拓展學習,拓展知識應用,提高學習滿足感。例如,在“組合邏輯電路繪制”部分,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獨立熟練繪制出滿足不同要求的電路圖。為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典型的表達式,如與非表達式、異或表達式,供學生課后強化作圖的熟練性和規范性。同時,結合生產實際,可以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高學習難度,可根據芯片結構圖進行實際連線設計等,增加學生學習認同感的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例如,在設計三人表決器時,課堂學習中的設計要求為“少數服從多數”,即“三人中至少兩人同意方可通過”。教師可以在課后拓展學習中,提高設計難度,提出“三人中,有一個主裁,兩個副裁。只有主裁同意且兩個副裁中至少有一人也同意時方可通過”的設計要求,引導學生思考、改進、創新。再如,在課中學習時,只要求學生利用基本門電路繪制出邏輯電路圖。在課后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入常用的集成芯片(如74LS00系列)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實際布線,并結合學生設計出的優秀作品及時進行在線互動、點評和分享,提高課后學習成效。
據了解,目前各學校使用較多的教學平臺是泛雅教學平臺,教師上傳資源后,學生可以登錄自己的賬號,在線觀看教學微視頻、線上答疑、線上測評、線上分享等。同時,很多教師根據個性化需求,使用QQ群等互動APP積極開展線上教學。信息化教學的硬件條件,各所學校各有所長,但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需求仍然較大。目前,職業教育的有效信息化資源還比較匱乏,需要一線教師投入大量精力努力建設。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開展了戰“疫”微課堂建設工作,制作了一期“宅家用電安全小貼士”微視頻。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電安全的重要性,提高教學效果,視頻制作秉承了圖文并茂、有聲有色、學有所用的教學目標和標準,視頻內容和素材取自CCTV央視網等網絡平臺,搜索了大量案例。比如,有一段關于電瓶車違規充電的內容,將這段視頻通過QQ、微信等方式轉發給學生學習,并通過騰訊課堂開展了一次在線直播教學,收到了良好的反響,有效的信息化資源會讓教師的課堂更加輕松有效。
混合學習整合優化了傳統課堂教學和數字化在線教學的優勢,提高了學習效率。混合學習的開展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一線教師不斷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在中職專業課程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混合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開發適合中職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提升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滿足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