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展騫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0)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環境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成為了我國教育的指導性思想。立德樹人就是要求培養出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技術創新下,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人才是創新的關鍵,也是發展的第一資源,要求人才具有豐富的知識,優秀的技能,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修養,健康的人格品質。高等教育作為高端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學及管理中。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其中道德修養一直是教育的最高準則。“立德”一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文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之不朽”。在古人的思想中,立德是三不朽中第一重要的,足可見立德對于人才要求的重要性。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隨著信息傳播形式的變化,人的道德修養會隨著高速的信息傳播進一步提高。優良的道德品質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開展專業教學的前提。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了新的變化,傳統的單一技術型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需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轉型,建立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完全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人才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立德為主旨來實現,這也是每個領域、每個行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也將立德樹人當作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準則。
高等院校承擔著教書育人及科學研究的重要社會責任,對于未來的國家建設及科技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能夠有效促進人才培養及科技成果的轉換,能夠實現社會價值,在知識經濟時代加強對高校師生的德育工作十分有必要。對于未有社會閱歷的高校學生來說,立德樹人的教育能夠影響其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使學生能夠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的社會生產當中。
師生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交流,容易產生思想和邏輯上的差異。高校學生都是成長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其思想價值理念受互聯網信息的影響較大,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師缺乏對學生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了解,依然沿用傳統的思維模式來進行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會與學生產生隔閡,影響育人效果。
高校教學工作往往較為強調專業技術方面的教學內容,對于德育方面的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目前,能夠達到德育教學效果的只有公共思政課程,是能夠系統性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但思政課程所占比重不高,考察方式也過于簡單,沒有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有些思政課程的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述,使課程流于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高校向來較為重視專業技術教學,一直將專業技術人才輸出及科研成果作為高校的競爭資本,會導致畢業生在專業技術領域的成就與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匹配,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也缺乏優勢。高校的人才培養不應該是對學生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培養這種單一要求,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使學生通過高校的學習和生活成長為一個高素質、高水平的社會公民。但高校立德樹人工作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全面,導致綜合素質人才輸出能力不夠。
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將以人為本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及管理工作中。教師要通過現代網絡信息來建立與學生的良好溝通,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行為認知,從而制訂相關的教學策略。公共基礎思政課程作為高校唯一使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必須要充分重視起來,不僅要對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拓展,還要增加多種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思政課程的學習中來,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落實。
高校的立德樹人教育除了思政課程教學之外,還應該增加更多的形式。除了公共課程之外,還應該針對不同專業開設相關的人文藝術課程,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其課程體系中的人文藝術課程較為缺乏,有必要開展歷史、文學和美學方面的課程,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還要在學生的專業課程中引入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等相關內容,通過深入挖掘素材來拓寬專業技術課程教學的維度。
人才培養和技術應用對于經濟領域的競爭有著決定性作用,高校在人才培養戰略制定中一定要結合時代發展與社會經濟的變化,尤其是針對應用型人才的戰略規劃。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人才戰略要始終放到第一位,要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理念,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能夠服務于社會經濟的應用型人才。
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師要深刻理解立德樹人在教學中的實際意義,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