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玲
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推動“家校協同”向常態化發展。在此背景下,學校和教師要充分重視并發揮家校協同育人的作用,建立協同育人的新格局。本文基于此對家校協同教育展開討論。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雙減;家校協同
一、引言
2021年教育行業最熱的話題,當數“雙減”無疑。雙減政策出臺大的背景,其中之一便是目前中小學學生負擔太重、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的問題,家長和教師在培養孩子過程中片面聚焦學生考試分數高低和學校名氣,偏離了立德樹人、孩子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初衷。中學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師更要注重使教育方式符合時代要求,貼合學校特色,契合學生發展實際,創新地開展家校協同育人工作,形成合力,讓“雙減政策”精準實施、落地落實。
二、家校協同落實 “雙減”的具體策略
(一)轉變育人觀念,引領“雙減”落地
思想決定高度,班主任與家長都需要樹立“雙減”下的正確育人觀。
對班主任而言,“雙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愈演愈烈的學業競爭壓力下,很多孩子已經失去了自主權,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么的孩子大有人在,更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發展方向。鼓勵個性發展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的責任,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日常相處中通過鼓勵讓孩子重新找到自我,并支撐他們勇敢地朝一個更好的自我走去。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育人觀念,徹底告別“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方式,多角度評價學生,包括正式的、系統化的評價和日常教學、生活中的口頭評價,一定要堅持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得以個性化成長。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點滴積極變化,及時給予孩子正面鼓勵,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對家長而言,一方面,家長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幫助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父母的愛心、細心、耐心、精心陪伴,是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養料。過去,課后的家長陪伴大多是陪孩子上輔導班,是檢查作業。現在“雙減”之后,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家長陪伴孩子的方式同過去也不一樣了。家長可以陪孩子運動;陪孩子勞動;陪孩子看電影;陪孩子逛書店;陪孩子參觀博物館……這些陪伴,雖然不能幫助孩子直接獲取分數,卻能釋放孩子的天性,愉悅孩子的身心,讓孩子盡情地享受快樂的時光,順利度過青春期。另一方面,“雙減”后,減少書面家庭作業,但并不等于沒有家庭作業。老師們通常會布置一些“開放性作業”,比如:演講、做PPT;還有一些“實踐作業”,比如:做公益、做社會調查等。這些作業,富有彈性,難以量化,也很難逐一檢查,靠的是學生的自律和自覺。但是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生的自律性和自覺性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培養出來,此時就需要家長的督促。在督促中,讓孩子的良好的自覺性日益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逐步形成。
(二)健全育人隊伍,凝聚“雙減”合力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和家長都應精準敲定自己的角色定位,教育的職責須由家長與學校共同承擔?!半p減”將父母從單純的生活關懷者的角色定位轉化為道德行為標桿、學習參與者及心靈引導者。此時的家長是教師的合作伙伴,是育人隊伍中的中堅力量。此時的班主任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同時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導者。
班主任應當與學生父母積極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思想動態、興趣愛好以及課后學習習慣等教師在與學生的校園相處中難以捕捉到的細節。為了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班主任需要對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研習,向有成功經驗的老師家長討教學習,參加培訓等,提高自己的家校溝通能力。
同時,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清楚應該如何在課后給予孩子有效的學習指導。很多家長提及課后督促輔導孩子時總是滿腹苦水,原因在于許多家長沒有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中學生有不會的知識和不懂的知識很正常,但很多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學習速度,在給孩子監督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只一味追求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務,此時學生的叛逆情緒又很容易被激發,家長則陷入無盡的焦慮與煩悶中。為了加強家長在課后的教育質量,所以此時就需要班主任在對學生開展教育過程中也對家長進行一系列的培訓和指導,如為家長搜尋合適的家庭教育線上課程資源,在班級內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家長團,甚至可以邀請一些家庭教育專業講師各位家長答疑解惑,組織家長活動,促進交流。
(三)聚焦作業管理,筑建“樂學高地”
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學習、練習、復習缺一不可。上課是學習,作業是練習也是復習。很多中學生感覺作業壓力大,并不是因為作業多,而是因為效率低。
對班主任而言,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應該帶領本班任課教師從提高作業設計和實施能力入手,完善作業管理制度,通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拓展學生特長,激發學習興趣的效果。優化作業設計,精心設計作業內容,布置分層、個性、彈性作業,根據難易程度將作業分為基礎類、發展類、拓展類,兼顧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要。班主任要倡導其他學科教師開放性作業。如“閱讀與理解”“活動與制作”“小課題研究與實踐”“參觀與調研”“實驗與創新”等。
對于家長而言,班主任要指導家長為孩子提供充足的硬軟件支持,硬件方面諸如學生需要在課后學習用到的視頻、音頻、手機應用等,軟件方面則是給予學生足夠的精神支持,適度參與孩子的學習,但不過多干預,將學習的主權交給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生才能體會到自主學習、知識探索的樂趣,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質和穩定心理。這樣,這才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意。
三、結語
綜上,雙減政策的背后透露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理性回歸初心的訴求,在此背景下,教師如何向課堂要質量?如何優化作業設計?父母又該如何做好放學后的接力工作?如何在家庭中助力孩子的成長,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圍?這些問題的共同答案,無一避免地都指向了“家校協同”這一方略。只有架起家校共育的橋梁,實現家校雙向的深度溝通、寬度交流,才能真正促進“雙減”落地落實,達到家校攜手共同培養孩子的目標,助力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榮桂, 羅嬋. 家校合作視角下班主任教學開展策略[J]. 課堂內外(初中教研), 2021(8):2.
[2] 王宇. 基于家校溝通的初中班主任管理研究[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1(5):2.
[3] 夏春香. 家校合作模式下初中班級管理新探[J]. 文學少年, 20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