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 北京 100176)
雜技演出具有無語言限制、視覺觀賞性高、表演形式靈活的特征,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傳承發展,始終是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雜技藝術鐫刻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印記,新中國成立后即被賦予對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近年來,中國的雜技馬戲行業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春潮中探索前行,大有被文旅產業青睞的趨勢,“長隆國際大馬戲”、“上海馬戲城”就是近年來崛起的首屈一指的本土雜技馬戲行業品牌。各地的國有雜技院團和民營雜技團紛紛在文化體制改革、文旅產業發展的態勢下迎頭奮進,皆在雜技劇(節)目創新創作、演出運營和各大展演賽事上取得了矚目成績。
國有雜技院團是雜技劇(節)目創作和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聚集了諸多頂尖的雜技編導、教練和表演人才。體制內的雜技院團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下,經多年發展積淀,在藝術作品創新創作上對本體規律有扎實認識,在演出運營上可發揮品牌號召力整合優勢資源,不僅創作出一系列贏得國際榮譽的高水準雜技作品,同時為雜技行業藝術生產提供了可借鑒學習的經驗。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雜技團”)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體制內雜技演出制作單位,轉企改制后秉持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不斷探索與雜技本體藝術規律相適應的演出制作機制,制作了多個在國際賽場摘金奪銀的經典雜技節目,在雜技藝術作品創新創作上成績矚目。研究中國雜技團演出制作機制特征,對推動中國雜技藝術的創新創作和市場化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雜技表演的核心是雜技本體技巧,從街頭雜耍到專業劇場的雜技演出,無一不是以“技巧”為根本,雜技技巧不僅是作品編排的基礎,也是區分節目類型的主要標識。在中國雜技團演員隊,保留著傳統的演員分組方式,即按照單體節目類型將演員分為不同的組別,如車技組、花盤組、空竹組,頂碗組。這種分組方式一方面能夠確保在科學管理之下,經典節目的質量和特色能夠得到有力的保障和傳承;另一方面,人員相對確定和集中,有利于對節目組成員進行高效的創排訓練和即時的替補,最低程度避免因人員流動和傷病帶來的不確定性。
單體雜技節目種類繁多,有的節目重在突出絕妙的平衡能力,有的意在展現過人的柔韌性,有的展現力量,有的考驗反應能力和靈活性。而令人嘆為觀止的雜技節目往往是在一套本體技巧動作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編排賦予其審美意味。“(竿木技藝)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力技、平衡技為基礎,在桿上表演各種形體技巧和穿越技巧,縱跳騰躍,攀高墜下,姿態萬千。”在演出中,雜技技巧最能夠體現雜技的驚、奇、險,雜技技巧的難度和完成度是衡量節目質量的核心尺度。每位演員所掌握的技巧動作各有差異,演員對同一技巧的完成度也不盡相同,不同演出團體演出同一類型的節目在技巧呈現上更是各有特色。雜技技巧是雜技表演的核心標識,技巧難度提升則成為雜技節目升級的關鍵環節。
由中國雜技團出品、曾問鼎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最高榮譽“金小丑”獎的《十三人頂碗》節目,核心技巧動作有“傳頂”、“拋單手頂”、“大穿橋”、“轉頂”等等,這些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成就了第一代“頂碗”節目的藝術高峰。2020 年年初,經中國雜技團重新編排創作的新一代“頂碗”節目《鬧元宵——頂碗》一舉奪得布達佩斯國際馬戲節金獎。該節目在保留本體核心技巧的基礎上,打破傳統創排構思局限,實現自我超越,令鐘愛“頂碗”節目的觀眾和業內人士感到嘆服。《鬧元宵——頂碗》節目依舊繼承發展了《十三人頂碗》中的高難技巧動作,將創新創作的重點放在節目主題構思和傳統文化意境營造上,所打造而成的新節目不僅為觀眾展示了“頂碗”的頂尖雜技本體技藝,更賦予節目“和諧”、“團聚”等與時俱進的審美情思和人文內涵,擺脫了雜技節目單純“炫技”的桎梏。創新創作的前提是尊重本體規律,雜技本體技巧是新節目創作的核心,只有堅持以本體技巧為本,方可保證節目的品性不變、品質提升。
傳承發展工作的穩步推進關鍵要靠人才。體制內雜技院團是雜技藝術傳承發展事業的主力軍。體制內院團經多年發展構建了科學的演員訓練體系和管理制度,也大多形成了合理的演員人才梯隊,加之較強的演出運營能力更使“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模式行之有效。除采用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構建人才隊伍、敦促和幫助人才終身學習之外,中國雜技團一貫堅持并強調“演”“練”不分,重視新節目的“試演”,尤其是參加重大展演和賽事的項目,皆安排一定時間的提前試演,讓演員在“演”中練,在“演”中學。
在中國雜技團,新節目試演的第一站通常是中國雜技團的自營劇場。通過駐場演出的方式將新節目推向大眾,第一時間獲取來自觀眾和業界專家的反饋,有助于主創團隊準確評估節目本體技巧的藝術品質,并及時調整節目編排和演員的表演情緒,不斷提升作品的整體質量。中國雜技團《九級浪——桿技》節目和《搖擺高拐》節目在參加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比賽前,先后在國內自營劇場和德國進行試演,《骨血——平衡倒立》節目在參加布達佩斯國際馬戲藝術節之前首先在國內自營劇場進行駐場演出。這種“以練帶演”和“以演促練”的方式,是依據雜技藝術的本體規律和自身特性來制定的,一方面能夠有效督促演員及時調整演出時的心理狀態,通過一次次面對觀眾的試演將個人狀態調整至最佳;另一方面,演出場次直接與演員收入掛鉤,演出收入增加定然會促使演員主動提升業務能力,增強個人的核心競爭力,進而使節目質量得到有效保障,最終實現雜技技巧的有效傳承。
毋庸置疑,過于追求本體技巧的難度,往往會在創新創作和表演過程中限制演員的個人情感表達。在新作品的創制過程中,需要引導演員在掌握核心技巧的基礎上,在演出中兼備收放自如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情緒傳達能力。
中國傳統雜技的發展與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生活形態、生產勞動狀態密不可分。雜技表演中常見的空竹、轉碟、頂碗等道具都是來自勞動人民生活的日常物件。雜技本體技巧動作對道具的依賴性極高,很多技巧動作就是借助道具的特性產生后繼而發展成節目的。這種道具與表演之間的高度依賴關系是雜技表演藝術所特有的。
“通過道具實現雜技節目創新是雜技創新最重要最有效的一條道路。絕大多數雜技節目都是依靠道具來表現的,我們看到,每當道具出現變化,節目就會出現新的變化,每當使用了全新的道具就出現了全新的節目。”[2]在雜技節目的創新創作過程中,技巧升級與道具創新相輔相成,共同促成新作品的誕生。
新道具的創新研發或對原有道具的改進提升都是新節目創作的重要途徑。中國雜技團原創節目《靈喚·多維幻想——集體球技》于2019 年攬獲公演后的第一個大獎——第十屆全國雜技展演優秀節目獎。在此節目誕生之前,中國雜技團的球技類節目皆由單人表演,核心道具除了“球”之外,還有一塊平面的亞克力球板。《靈喚·多維幻想——集體球技》為新一代“球技”類節目,該節目表演者多達四人,短短八分鐘的節目呈現出“喚”、“換”、“煥”三個主題篇章,使得本來由單人表演而稍顯單調的一個手技類節目在情緒展現和情感表達上達到全新高度。《靈喚·多維幻想——集體球技》節目的誕生歸功于兩大創新:一方面在技巧動作上加入“四人旋轉拍球”、“十五球大車輪”等創新動作,極大提升了節目的技巧豐富性;另一方面,該節目采用創新發明道具“多維桌”來實現從平面空間到立體空間的轉換,因此,技巧表演也得以突破“空中拋接”和“地面反彈”兩種常規表演方式,成為業界“球技”類節目中的翹楚。
傳統爬桿類節目一般分為“單桿”和“雙桿”的表演,道具桿必須通過地樁固定在舞臺上,這給演出舞臺的選擇帶來限制,桿技類節目在雜技演出市場上并不熱門。長久以來桿技類道具未發生過變化,各演出單位所表演的技巧動作大同小異。經過近三年的道具研發試驗和打磨,中國雜技團于2017 年推出了創新創作的桿技類節目《九級浪——桿技》,該節目對道具的創新最具亮點,推出后即包攬了國內包括金虎獎、金菊獎等諸多行業內專業獎項,《九級浪——桿技》節目的創新研發即按照“道具先行”的創作模式。
《九級浪——桿技》節目將傳統的單桿、雙桿、三桿道具融合為三圍交匯的立體幾何角,利用三角關系的穩定性,使得道具得以在舞臺上實現搖擺和旋轉,徹底實現了道具從平面平行到立體的轉變,使得傳統桿技“攀爬”類動作得以與現代跑酷技術以及諸多展示力量和柔韌性的技巧動作相融合。道具改變后,空中運動的角度和距離增大,演員得以完成高難度的翻騰動作和過桿動作。過桿云里翻、過桿720°、720°夾桿、動桿原桿前撲、動桿集體跑酷、跑酷前后720°等,都是此前在桿技類節目中未曾出現的技巧動作,在實現道具創新和技巧創新升級后,《九級浪——桿技》節目的雜技技巧動作難度和豐富性大幅提升。此外,新創的立體道具桿安裝拆卸也十分快捷迅速,解決了長期以來影響桿技節目演出的舞臺地面問題。《九級浪——桿技》節目問世以后,國內外的演出訂單紛至沓來,先后在廣州長隆、摩納哥、德國進行駐場演出。
《九級浪——桿技》節目的成功創作與中國雜技團對節目創制工作的整體規劃密不可分。在中國雜技團總工程師王建民的組織把控下,《九級浪——桿技》節目的道具研發前后歷時三年,不斷經歷創意構思、演員試新、修改提升、訓練磨合的過程,中國雜技團創意總監孫力力帶領演員仔細推敲每一個動作實現的可能性,在創排工作中將雜技技巧表演與道具實現有機統一。
當節目完全使用新創道具時,演員試新過程尤為困難,往往會受傷病、人員變動等因素影響。為一舉實現桿技節目實質性的創新變革,中國雜技團在立項之前即安排了多次分階段的道具創新概念討論會,充分評估道具實現的可能性。立項時,經費預算主要向道具研發和試練損耗傾斜。建組后,道具研發與技巧訓練同步進行,節目組演員進行了長時間的集中封閉訓練,根據試練情況及時調整技巧編排并隨時修正道具。《九級浪——桿技》節目是典型的倚重于道具研發的創新作品,創制此類節目時,分配經費預算和規劃創制時間要重點向道具研發制作和試新訓練上傾斜,中國雜技團在預算經費和創排時間安排上皆做出了合理規劃以促成道具研發的關鍵環節。
雜技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千年傳承中隨時代進步不斷對自身形式和內容進行更新。經典的單體節目和本體技巧被代代傳承,而新一代的創編人才根據當下的文化思潮和人民群眾的審美旨趣賦予其新的編排構思,使其在本體呈現和主題表達上皆與時俱進,這也是讓雜技藝術從“天橋雜耍”一步一步登上專業舞臺的關鍵助力。舞蹈、武術、戲曲皆是雜技的姊妹藝術門類,在當下各藝術門類互相浸潤、各取所長、交互式發展的趨勢下,“融合發展”是雜技藝術創新創作的主流趨勢。
在尊重本體規律的前提下,謀求與姊妹藝術的融合發展,是近年來中國雜技團劇(節)目創新發展的探索方向。
中國雜技團保留節目《俏花旦——集體空竹》是與京劇藝術融合創新的經典作品之一,該作品問世后攬獲了包括“金小丑”獎在內的頂級行業大獎,每年受邀赴歐洲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圣誕演出季”巡演,廣受海內外觀眾歡迎,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俏花旦——集體空竹》的技巧動作來自“抖空竹”,節目主創從京劇旦角中汲取靈感,將人物造型設定為“花旦”,演員的頭飾、服裝、化妝皆參照花旦的形象進行設計,節目表演節奏和人物形象皆突出“俏”的特征。中國雜技團另一保留節目《邀月弄影·芭蕾對手頂》是將雜技技巧與芭蕾動作相結合,在《激踏·球技》節目則是在傳統“球技”技巧中融入踢踏舞元素。再如,近年來張繼鋼導演先后為中國雜技團創排的《九級浪——桿技》、《荷塘月色——集體蹬傘》、《鬧元宵——頂碗》等單體節目,實現了雜技本體技巧與舞蹈的多元融合,吸收和汲取姊妹藝術元素成為單體節目創作創新的主流趨勢。
在當下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催生了“雜技劇”這種嶄新的雜技舞臺演出形式。在表演手段上,雜技劇有極強的包容性,能夠融合戲劇、戲曲、舞蹈、武術、體操、魔術等姊妹藝術;在視覺效果上,現代舞臺技術的聲、光、電更能與“驚”、“奇”、“險”的雜技動作相得益彰。雜技劇是雜技表演形式中最宜向高雅化發展、最能夠帶動雜技本體藝術審美提升、最契合文旅融合發展趨勢的雜技演出類型。視覺觀賞性強、無語言障礙、演出形式靈活等特征使雜技劇在文旅產業發展中大有可為,這吸引著體制內的雜技院團紛紛開始特色各異的探索實踐。
中國雜技團先后與知名戲劇導演合作了《天地寶藏》、《北京·北京》、《熊貓當家》、《龍門》等雜技劇作品,探索引入戲劇表演手段,嘗試轉變雜技表演弱于敘事的劣勢,為豐富雜技藝術表演形式做出了不遺余力的探索和突破。其中不乏成績卓然的優秀作品,《熊貓當家》一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相對飽滿豐富,推出后即受邀赴日本巡演;《天地寶藏》一劇互動性極強,已成為中國雜技團駐場演出和國內巡演的主打劇目。
數字經濟時代,面對新一代消費群體、新的產業融合業態和新的消費趨勢,體制內雜技演出制作單位應當把握當下的產業化發展機遇,借文旅產業發展的東風,不斷提升雜技藝術創制專業化和演出運營產業化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