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創新性地闡釋了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守正創新的生動體現。歷史合力論的誕生有其深遠的歷史動因,基于對真假混亂的馬克思主義進行正本清源的現實起點,其發展過程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歷史合力論的思想精髓在于秉持歷史發展是多種因素間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堅持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一價值取向。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把握恩格斯歷史合力論,就是要靈活運用合力原理引領歷史未來方向,筑牢共同思想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為人民服務,從而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關鍵詞:恩格斯;歷史合力論;思想精髓;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7-0032-03
恩格斯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革命事業的偉大導師。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擔起捍衛馬克思主義、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任務,用辯證的、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發展,提出了歷史合力論,創新性地闡釋了唯物史觀,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守正創新的歷史任務。
一、歷史合力論產生的歷史動因
歷史合力論的誕生有其深遠的歷史動因,深入了解歷史動因對于人們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合力論的內涵有著重要作用。
(一)現實起點:對真假混亂的馬克思主義的正本清源
十九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時代發展的實際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中來,馬克思主義遭受著諸多歪曲和質疑。
一是資產階級理論家的極力攻擊與抹黑。資產階級學者保爾·巴爾特之流污蔑馬克思否認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將唯物史觀中承認歷史必然性看作是機械唯物論、社會宿命論,從根本上否定了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還在法、道德、社會等因素與經濟的關系上,制造了一系列謬論,捏造、鼓吹和制造恩格斯和馬克思思想的分裂與對立。對此,恩格斯用“物質存在方式雖然是始因,但是這并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物質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1],揭露保爾·巴爾特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誹謗。
二是假冒偽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歪曲。以保爾·恩斯特、威廉·維爾納為代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左傾反對派公然歪曲馬克思主義。保爾·恩斯特在《人民論壇》發表的文章里,不僅重復了杜林的形而上學論斷,認為人只不過是依附于經濟關系的棋子,將馬克思主義完全歪曲成機械的經濟決定論,用標簽化的馬克思主義去解釋文藝、婦女運動批評和社會等問題,還利用恩格斯的回信,企圖營造自己的見解已經得到了恩格斯肯定的假象。對此,恩格斯認為把唯物主義的方法當作一成不變的公式來直接剪裁、對照歷史事實是錯誤的。
思想領域內的混亂最終造成工人階級的指導思想一度模糊,工人運動漸漸迷失正確方向等消極影響,恩格斯就是在回擊錯誤理論、正本清源的過程中有力地維護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形成了歷史合力論,堅決地捍衛了馬克思主義。
(二)發展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的內在呈現
十九世紀后三十年,基于應對異常復雜混亂的意識形態之爭和工人階級對指導理論提出的新需要,恩格斯在對真假混亂的馬克思主義正本清源的過程中提出了歷史合力論,這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一是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在反擊資產階級和黨內機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中,恩格斯牢牢把握住實事求是這一基因,提出了對歷史發展、科技思想、革命斗爭途徑等方面的新觀點,有力地反擊了錯誤思潮,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在對具體情況進行研究時的指導思想,而不是一成不變、直接奉行的結論和信條。恩格斯在批判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青年派時,就尖銳地指出保爾·恩斯特之流將對德國小市民階層的看法與挪威的情形混為一談,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當成現成的公式來套用到歷史事件上,是違反歷史事實的。
二是創新發展,與時俱進。歷史合力論是恩格斯用實際行動捍衛真理、發展真理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生動典范。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要想取得革命勝利的必由之路是暴力革命。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應對資本主義社會沖突和階級矛盾趨于緩和的實際,馬克思、恩格斯在不放棄暴力革命的同時,提出了各國工人階級可根據本國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革命方式。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研究,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進一步認識,都蘊含在其歷史合力論思想之中,在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升華、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鞏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可以說,恩格斯歷史合力論產生的現實起點是資本主義時代變化的實際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斗爭的結果,這一過程順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發展邏輯。
二、歷史合力論的思想精髓
歷史合力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恩格斯晚年研究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的理論成果。
(一)基本觀點:歷史的發展是“因素間相互作用”[1]產生的合力的結果
恩格斯創造性地引用了“合力”這一物理學術語,來表述歷史的發展是各個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合力的結果。恩格斯認為,歷史發展的方向是諸多因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合力的方向,諸多因素形成的分力較量之下形成的合力的走向則是歷史未來的走勢。
經濟因素是人參與創造歷史的絕對前提和條件,其余各個因素在經濟所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決定著歷史的發展方向。“經濟關系……具有決定意義的”[1],表明經濟因素對歷史發展的作用始終是第一性的。“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1]這就表明了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還有政治、法律和哲學等上層建筑因素的互相作用以及對經濟基礎發生的作用。歷史發展是因素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經濟基礎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此外一切上層建筑因素都是人在經濟基礎提供的前提條件下發揮作用,并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二)價值取向:高度肯定人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在確定的歷史前提和條件下,人的意志之間的沖突產生的合力在創造歷史。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物質生產實踐的人,對社會歷史發展有重要作用。“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恩格斯強調人在經濟提供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著自己的歷史。“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歷史的發展方向是人在經濟關系提供的前提和條件下,經過意志之間的相互沖突最終形成的合力作用下指向的。不妨引入以下模型,在一個大平行四邊形中,OA表示已經確定的經濟因素,是人參與創造歷史的前提和條件。OB是以經濟因素為前提,無數個單個意志(a、b、c……)經過較量、融合形成的總的合力。
OA的方向不是歷史發展方向。社會在人類的干預下總會產生一個方向OB,與OA產生合力,形成歷史的方向;OB方向也不是歷史的最終方向,人終究是在確定的經濟因素的基礎之上開展的,因而兩者形成的合力方向即OC方向才是歷史的最終方向。當經濟因素的作用無比強大,人類社會產生的合力影響有限,此時歷史的方向OC會向OA的方向靠近;如果人類社會產生的合力OB很強大,在與基本的經濟因素交匯時,此時的OC會偏向OB方向。但終究歷史的方向都是確定的經濟因素與不確定的人類社會產生的合力交匯的結果。可見,人通過自己意志形成的實踐活動,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如此大的作用。恩格斯在歷史合力論中高度肯定了每一個人對歷史合力的貢獻,證明了人才是歷史棋盤上的棋手,而非任由歷史擺布的棋子。
(三)方法論邏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問題
歷史合力論思想的形成過程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問題,再根據新的歷史條件發展馬克思主義。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始終貫穿著對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實際應用。恩格斯強調“通過各種偶然性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必然性,歸根到底仍然是經濟的必然性”[1],即歷史發展是經濟因素的必然性和人類意志沖突下的偶然性的辯證統一。因為每個人的特殊性,因而是在經濟基礎這一共同的前提下,以不同動機、不同意志在相互沖突之中創造歷史。每個人的單個意志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但是無數個意志的相互沖突之下產生的歷史結果又可以看作是“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1],人的單個意志的主觀性和整體意志作用下造成歷史發展的客觀性是辯證統一的。恩格斯用辯證的、歷史的眼光透視了歷史發展運動及其過程,身體力行地展現了如何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認識和解決新問題,維護了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三、歷史合力論的當代價值
對于當代中國來說,運用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就是要把握其思想意蘊,善于運用合力原理引領歷史未來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為人民服務,從而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正是其當代價值的具體體現。
(一)善于運用合力原理應對歷史考驗,引領歷史前行的方向
恩格斯在詮釋歷史合力論中,創造性地將平行四邊形這一幾何學術語、合力這一物理學術語引入到了哲學領域。在物理世界中,有引領作用的分力對合力的方向有直接影響。在社會領域中,則需要起引領作用的分力確定方向、正確決策,壯大力量、發揮作用,最終把握歷史前行方向。只有始終堅持和鞏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牢牢地把握住歷史前行方向的最大合力。在新時代,只有堅持黨在各領域、各項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歷史考驗,正是黨以人民生命安全與健康為重,迅速部署、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形成了共抗疫情的強大合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抗疫成就,充分體現了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應對和通過歷史考驗的必要條件。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態勢之間仍夾雜著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不穩定因素。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我國已經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應以積極、開放的姿態融入到世界之中,以建設強大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的實際行動,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民族一道引領世界和平力量。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時期,是中國發揮了全球疫情考驗中最為穩妥可靠的中流砥柱作用,貢獻了全球抗疫的巨大力量,展現了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筑牢共同思想基礎
凝聚思想領域的共識,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有利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有利于團結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合力。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思想強調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問題,并根據新的條件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回顧我們黨的百年偉大征程,一直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武裝全黨,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處理認識、分析和解決矛盾,凝聚共同思想基礎,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但還有一些人普遍聞“馬”而不信“馬”,曉“馬”但不用“馬”。因而要用中國人民聽得懂的話去詮釋馬克思主義,要用中國人民的共同情感去聯系馬克思主義,要用中國人民都能感知的生活實際去感觸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面對日漸紛繁的社會思潮,應對日益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夯實中國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礎,編織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紐帶,匯聚目標、方向高度一致的磅礴合力,攻堅克難,開拓前行,推動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為人民服務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恩格斯歷史合力論在堅持經濟基礎在社會發展中決定性地位的基礎上,強調人的因素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肯定個體能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具體到我國,歷史證明,從革命、建設到改革,中國從新生、奮斗到發展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奇跡,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一同創造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點明了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這都闡明了我們黨的人民性。在新時代,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做出和切實推進為人民謀幸福的重大決定和舉措,指引人民正確的前進方向。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增加,更會由衷地熱愛國家,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緊緊依靠著人民群眾的力量,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同奮斗,將會形成促進中華民族發展的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6]人民日報社評論部.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1·5”重要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7]胡招祺.再論恩格斯歷史合力論思想中的幾個關鍵問題[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
[8]葉澤雄.再論恩格斯歷史合力論研究中的幾個關系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2).
作者簡介:顏潤芝(1995—),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單位為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