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斌 臧家慧 張慧娟 劉鶴婷 劉佳鈺
摘要:高校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促進高校德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根基和精神血脈,在新形勢下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乃至外國人。該文通過發掘其思想內核,結合魯東大學“和”茶學社實際,探索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社團活動融合育人的新途徑。
關鍵詞:高校社團 中華傳統文化 茶文化 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C912.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1)11(c)-0000-00
Abstract: College associations ar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national foundation and spiritual bloodline,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situation. Among them,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ea culture" has also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Chinese and even foreigners. We explored the core of its ideology,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He" Tea Society of Ludong University, and explored a new way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educate people.
Key Words: College association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ea culture; Educating function
近年來,國家不斷就高校思想教育和社團發展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肩負著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2016年《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肯定了高校社團的育人功能,指出高校學生社團基本任務是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通過主題鮮明、健康有益的活動,繁榮校園文化,提升同學素質,促進成長成才。
1 基于國內社團研究現狀做出改進
目前國內社團研究大多圍繞社團管理制度、資源配置、組織結構、社團功能等問題,對社團育人功能理解片面,對社團育人功能的發揮仍依靠思政教育和共青團基層組織。雖有研究提議將傳統文化與高校社團育人融合,但大多未見具體措施。
基于此,該文以魯東大學“和”茶學社為入手點,結合社團成員多國別實際,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個案分析等方法,創新中國傳統文化與社團活動融合育人路徑,進而實現傳統文化育人功能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
2 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現狀
社團育人功能,是指通過主題鮮明、豐富健康的活動,促使學生知識豐富、心理健全、思想活躍的積極功能。為更好了解社團現狀,自2021年5月至2021年7月,筆者面向魯東大學發放問卷1 500份,還閱讀了大量文獻,了解國內社團普遍狀況,實現了點與面的結合。調查可知,社團發展總體向好,取得以下可喜成果。
首先是社團數量不斷增加,各類型社團不斷涌現。以魯東大學為例,截至2021年6月,共有學生社團139個,按類型又可劃分為公益類、媒體類、藝術類、文學類、體育類、創新類、語言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等。其中,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社團約占10%,是傳統文化與社團活動融合育人的天然舞臺。種類繁多、覆蓋面極高的學生社團,提供了大量課外實踐的機會,利于學生綜合發展。其次,學生廣泛參加,規模不斷擴大。據調查,80%以上的學生至少參與過一個社團,6%的學生甚至參加過四個以上,這無不反映出種類豐富、各具特色的社團,激起了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興趣。另外,社團組織更加規范。不僅有由校團委直接領導的校級社團,還有依附于各學院團組織的獨具學科特色的院級社團。除掛靠單位和管理老師,還建有社團聯合會等學生組織規范管理,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管理體系。最后,社團活動更趨多元。從學生選擇動機來看,78%的學生希望社團滿足其發展興趣愛好的要求,66%的學生希望社團作為大學生活的補充,滿足其人際交往、培養特長和增長新知的需要。從學生對高校社團育人功能認知統計來看,23%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從社團中得到思想文化熏陶,獲得對傳統文化全新的、深刻的體驗;32%的學生認為社團較多的自我展示和自我鍛煉的機會,有利于提升服務能力和動手能力;17%的學生認為社團為他們提供了與同學交流的機會,有益于提升人際交往能力;19%的學生認為參與社團活動培養并發展了自己的興趣,另有9%的學生對社團育人功能有其他看法
然而,由于教育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學生社團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社團職能執行者斷層。高年級學生基本掌握了社團運行和活動組織的一切決定權,低年級學生更多充當組織者和參與者。每年社團換屆時,新負責人就會暴露出管理經驗不充足,對社團運行等工作一知半解的短板。其次,社團管理制度不健全。當社團與第一課堂沖突時,更多學生會放棄社團。再加上社團組織管理的約束力并不高,因此遲到早退、神龍見首不見尾、中途退社的情況時有發生。最后,社團活動趨同無創新。在調查的139個社團當中,棋類社團有3個,藝術歌舞類有4個,文學讀書類則達8個之多。盡管側重不同,但社團活動形式和內容往往小異大同。此外,學生反映部分活動雖具有趣味性、娛樂性,但離開優秀文化指導,往往缺乏文化深度。
3 以茶文化為例分析傳統文化和社團育人融合的優勢
3.1 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內于中國,流傳千年,外于世界,美美與共。由茶體現或延伸出來的茶文化,也已滲透在中華民族的生活中和骨子里。茶文化是體現“美”與“和諧”的藝術。它以環境氛圍為基礎,以種茶、制茶、烹茶、品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茶道精神為內涵,以茶藝、茶俗為表現,是一定社會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展示。茶文化中蘊含的“仁”“禮”“中庸”“自然”“和諧”等精神,正是中華主流文化“儒、釋、道”的生動反映。
3.2 以茶文化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高校教育研究現狀
在高校教育中,茶文化主要以選修課程或社團活動、專題講座的形式呈現,輻射面積較狹窄,形式也相對單一,主要以理論性教學為主,進行知識層面的教學[ ]。
我們先后對山東高校的336位教師、行政人和學生就“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研究現狀”“茶文化與高校社團融合情況”等15個問題進行了訪談。訪談得知,70%以上的高校教師、學生對傳統文化與高校社團相融合表示肯定,絕大多數對茶文化走進學校社團十分期待。然而,從課程體系、實踐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并未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也未能找到優秀傳統文化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大力弘揚和傳承的有效途徑。因此,中華傳統文化與社團相融合,更好地發揮社團育人功能的優勢亟需體現。
3.3 以茶文化為例,傳統文化和社團育人融合的優勢
傳統文化融入社團活動對于學生厚植民族基因、堅定文化自信,起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茶學、茶藝社團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茶文化宣傳和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創新路徑。在多樣多元的茶文化活動中,“和”茶學社挖掘了傳統文化和社團融合育人的優勢,積累了寶貴經驗。
首先,茶文化內容豐富,可創新性強。茶文化飽含著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知識。古有“神農嘗百草”,今有世界多彩茶俗。茶類、茶道、茶書、茶聯、茶畫、茶故事、茶具等等,不僅能宣傳茶的基本知識,還能串聯出風土環境、養生之道、茶藝之美。中國茶文化歷經4 70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功打造了多樣性、包容性、國際性的文化名牌,不僅是國內學生,國際學生在接受茶文化教育時,也容易產生濃厚的興趣[ ]。此外,茶文化與為人處世之道、美學體悟、哲學宗教的聯系和交集,同樣為學習傳統文化打通了脈絡。活動中,我們發現那些成功的茶事活動,往往都具有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因而能去除學生對晦澀知識的抗拒畏難情緒,打破其對茶文化的刻板印象,使茶文化更易接受,潛移默化地發揮育人功能。
其次,茶文化可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提升。通過開展茶事體驗、茶藝表演、開辦講座,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茶文化中儒、釋、道思想的碰撞交融,深入思考生命價值和人生真諦,感悟先苦后甜的茶性,激勵學生淡然平和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引導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樹立文化自信。茶事活動要發揮社團特色,以魯東大學“和”茶學社為例,著眼成員多國別及社團活動跨文化的特色,創新活動組織方式,鼓勵各國學生分享本國茶文化,印度拉茶、泰國腌茶、蒙古奶茶等各具代表性的茶走入社團,有利于與中國茶文化形成對比,在各具特色的茶俗中追求和而不同,在跨文化的氛圍下提升茶文化的育人效果。能夠進一步實現育人目標,優化學風校風,弘揚大學精神,培育學生品行,促進多方文化交流融合[ ]。
此外,為學生文明禮儀的培養創造新方法。茶藝是以泡茶為媒介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蘊含茶學、泡茶技藝、服飾、禮儀諸多方面。唐代劉貞亮認為茶有“十德”,宣揚飲茶品茗“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和禮敬之道。講究茶德,塑造高尚的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 ]。突出其中的茶禮、茶德教育,有利于培養禮敬意識,重新審視待人之道,讓學生在“鞠躬禮、端坐禮”等茶藝實踐過程中,在“仁、禮、信”的茶文化感悟中,提升自身禮儀素養,是實現以茶學社團為“第二課堂”的文明禮儀培養方法。
4 中國傳統文化和社團活動育人功能的實現方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表明新形勢下,“立德樹人”成為了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現代化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張婷提出社團建設的能力互通功能,即全面的自我教育應與不同個體相連接,而高校社團正可以為成員搭起能力互通的平臺,使之相互學習、交流心聲[ ]。且學生社團的創建自發性和群體廣泛性使其天然容易產生文化議題,成為傳遞思想價值的重要載體[ ]。因此,通過借鑒魯東大學“和”茶學社活動的經驗教訓,針對新時期學生社團融合傳統文化發揮育人功能提出以下建議。
4.1 運用靈活多樣的育人方法,讓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無處不在
中國式育人常伴隨著理論說教,而真正的育人應該是雅思貝爾斯所說的“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潤物細無聲”,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減少干癟說教,輕松自然的氛圍更能避免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不能機械強硬,要結合具體時地、具體情況巧妙處理。比如元宵節猜茶字謎,清明以茶緬懷先人,端午以茶祝安康,七夕以茶為媒,中秋以茶懷鄉,重陽以茶益壽,春節以茶待客……順時而動就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4.2 從師資隊伍入手,為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發揮指明方向
社團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引導。可以引進傳統文化專業教師,在其引導下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涵,將表層概念轉化為實踐行動。雖有茶禮、茶具的知識儲備,但若沒有專業人士教學,實踐仍是空談。通過茶藝師講解,我們能知曉煮茶時壺嘴應朝向自己,斟茶時應采取退行方向,還應勤拭茶器底部,以免茶水淋漓。從細致入微的茶禮,傳遞出友愛恭敬之意。此外,由于茶事追求沉穩雅致、寧靜致遠,因此從事茶事時濃妝就不太妥當。一次次實踐引導,茶藝師的價值就在指導建立健康積極的審美構架中表現出來。
4.3 開展跨文化茶藝活動,促使中國茶文化走出去
唐順宗時,日本僧人最澄將茶籽帶回日本,17世紀中國茶葉又遠銷歐洲。近年來中國領導人也曾多次以茶論外交,茶,這片蘊含君子外交韻味的東方神葉,變成中國走向世界的芳香名片,架起了中外溝通的橋梁。
“雨花茶”“敬亭綠雪”“陽羨雪芽”等茶名,常常讓外國學生感嘆茶葉里的詩情畫意和含蓄蘊藉。另外,泡茶、喝茶方式的差異,也側面反映出各國氣候、飲食觀念的不同。中國人喜歡泡茶,美國人青睞速溶茶,究其原因,就是中國人講究“溫飲入胃,溫煦中土陽氣”,而美國人更注重方便效率。盡管各國茶文化存在諸多差異,卻都給茶賦予了精神功效和文化內涵,傳達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價值觀。結合“和”茶學社成員特色,在茶事活動中融入跨文化因素,為各國茶道用具、茶室裝飾、茶禮茶俗提供展示舞臺,培養學生以茶會友、茶和世界的精神,涵養學生中庸之美、明禮之倫、謙和之道、儉德之行,才能真正做到傳統文化和社團活動有機融合,承擔起育人的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1] 孫曄.茶文化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探討[J].福建茶葉,2020(12):320-321.
[2] 全春花.試論中國傳統茶文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國際生的文化育人作用[J].福建茶葉,2019(3):224-225.
[3] 邱袁利.大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4] 郭樂祥.淺析茶文化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促進作用[J].福建茶葉,2020(9):195-196.
[5] 張婷.新時代高校社團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9.
[6] 韓煦.高校學生社團育人效能的現狀分析及其提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