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娟
摘要:學生在接受教育時,不但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應實現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的形成和提升。但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過去的初中道德課和法治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難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從而不能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雙向提升。鑒于此,教師應站在新的教育起點上,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課堂參與。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參與度
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參與度的提高,既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更高的水平。為此,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認識,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來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實現主動探究的轉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結合實踐經驗,從開展互動性教學實踐、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滲透傳統文化教學三個維度出發,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的策略方法。
一、開展互動性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參與效果
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參與度,離不開互動教學實踐的開展,教師能動態地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為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可行性建議創造良好的條件。鑒于此,教師應善于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并將所學知識充分傳達給學生,從吸收不同觀點出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開展師生互動,通過“問+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知識問答中,從而實質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師生之間”的時候,這部分知識點是圍繞師生相處展開的,對于師生交往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此,我會先引導學生進行聯想,聯想自己從幼兒園至初中以來教過自己的老師,他們有哪些共同和獨特的個性。再以此為基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有明顯的提升,然后我會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自己對老師的看法和認識講出來,并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基本理解,使學生對教材的內容有基本的認識后,我和學生們不僅在教材中交流知識點,而且在思想上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增強學生代入感
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課堂參與程度,有賴于對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有效創造,在此基礎上,有利于學生課堂代入感的提升,學生參與和獲得感相應地提高。鑒于此,教師應重視教學過程中生活因素的引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實際生活和課堂教學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在充滿生活化的課堂中進行有效的知識學習。
比如,學習“友誼與成長同行”時,本課所講的知識點主要是圍繞同學間的友情,有很強的生活化特點。所以,我會先進行生活化的課前導入,也就是“朋友和友誼是與人相伴一生的話題,人生路上有幾個知心的朋友是一大幸事,那么,你有沒有好朋友呢?你們是怎么認識的呢?你和你的好友在現實生活中有什么值得紀念的事嗎?”通過課前生活化的導入,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代入感。接著就是同學們聯系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研讀和體會,產生很強的共鳴,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目標。
三、滲透傳統文化教學,樹立正確核心價值觀
利用傳統文化進行融合教學,能夠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識,促使學生在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體會到傳統文化于家國情壞的作用。通過線下實踐,以及課外資料查詢,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儲備,也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了解課堂家國情壞的知識點。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學生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相結合,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舉例來說,在“鄉土觀念”教學中,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同學們在讀古詩時,會感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來居上”這一憂國情懷。結合家鄉歷史文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從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的價值。同時,同學們在對本土文化的學習中,也感受到家國情懷對鄉土文化的作用。如此以來,同學們不僅升華了自己,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家國情懷出發,懂得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報效國家、建設家鄉,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已成為廣大任課教師的共識。初中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從根本來革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斷難推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革新,從而促進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提高,最終取得理想化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小東.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11):42-43.
[2]鐘平波.淺談如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J].新智慧,2018(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