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鳳
摘要: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識,擁有了一部分學習經驗,這也為他們展開自主寫作奠定了基礎。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著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推動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水平;提高策略
許多中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都反映作文環節是具有較高學習難度的學習環節,但作文教學也是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考試當中也占有較大的分值比重,許多語文教師都開始嘗試借助不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作文創作水平,但在這一過程中卻沒有取得良好的指導效果,學生的語文創作水平沒有得到本質性提升,需要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來對學生展開有效指導。
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如果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們就能深入進行求知和探索,在思考的過程中獲得創作靈感的激發,從而在實踐中產生愉悅的心情和情感體驗,而這需要語文教師展開精心策劃來營造不同以往的語文課堂,充分利用情境引入懸念引入表演引入等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這些課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能夠產生積極的探索意義。比如,在學習與動物相關的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應的動物圖片或視頻素材,這樣就可以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情境體驗,全面感受到文本所描繪的內容,同時也為他們展開動物相關文章的創作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素材。除此以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集體參加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提高學生的創作興趣。如果再對學生進行詞語運用、情境渲染等寫作技巧的有效指導,就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有話可寫,進而增加文本創作的生動性與靈動性。
二、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指導學生注重寫作素材的積累,無論是在教材還是課外閱讀中都要提高學生的素材積累能力,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秀作家的經典文章包含的內容也是豐富多樣的,在這些文章當中有許多內容以及表現方式都值得學生進行學習和模仿,如果能夠在閱讀過程中豐富自身的寫作方法就可以獲得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師不能浪費教材中的寶貴資源,而是要將這些資源積累到一起,以便于提高大家的寫作服務。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由于很多學生的作文都出現了虛偽造作的痕跡,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往往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或不懂得觀察生活所造成的,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認真觀察生活當中的各種事物,這樣描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更加真實,具有豐富的生活氣息。除此以外,教師可以幫助他們組織開展一些課外業余活動,使學生能夠經歷較多的場景來獲得生活素材的積累,只有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創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內涵。
三、注重學生的課堂寫作訓練
初中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展開正確引導,要求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大膽的去嘗試,而教師也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許多語文教師并沒有對教材中的練筆訓練環節引起足夠重視,這一環節是在教師幫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后,在課堂中為學生開展寫作訓練以鍛煉學生良好的寫作能力,這樣的教學環節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課堂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課文《背影》時,由于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具體描述了作者父親送他到火車站并為他買橘子的場景,朱自清先生借助樸素的語言將父親對兒子的愛表達得非常細致,并且在感人至深平凡的事件中也彰顯出父愛之偉大。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如下寫作訓練:“開篇第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作者寫得可謂簡單又寓意非凡,請圍繞‘父親的背影’進行擴寫,要結合自身的真實情況,要有真摯的情感體現。”學生在掌握了文章的脈絡和情感主旨后,都躍躍欲試,有的寫“還記得父親出差的那一天,我趴在窗口,望著爸爸正在遠去的背影,越來越小……”;還有的寫“父親那寬闊的背景,像黑暗里指引我前行的燈……”。富有真摯情感流露的描寫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回味到父親對自己的愛,深刻體會到父愛如山的情感。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將寫作訓練落實到實際教學活動當中,借此有效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從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實際中提取寫作素材,注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而教師則要在寫作過程中為學生組織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場景來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在學生展開寫作訓練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從不同的角度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潔.提高中學生寫作水平的方法[J].文學教育(下),2014(8):114-114.
[2]余艷華,張麗娟.淺談如何提高中學生寫作水平[J].卷宗,2017(29):141-141.
[3]張靖雯.如何提高中學生寫作水平[J].文學教育(下),2014(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