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茂嶺
摘 要:小學素質教育是個社會問題,所以它不僅僅是學校的事,也是社會、家庭的事。本文認為,要提高和完善小學素質教育,應該從社會、學校、家庭、教師四個方面入手,為小學素質教育提供完備的外部環境和前提條件。
關鍵詞:小學生 素質教育 提高策略
一、小學生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學目標不明確。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一些小學的學校為了吸引生源,只重視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鍛煉,不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新課程標準的改革過程中,小學學校應該樹立素質教育意識,明確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例如,一些小學學校在教學過程中,片面的注重及格率、提升率和優秀率,把這些作為對小學教師進行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小學的教師為了符合這些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行“滿堂灌”的教學策略,在課外組織學生補課,為學生留大量的課外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學生死記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教學內容,不利于小學教學效果的實現,也不符合小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
2.
教學內容不全面。全面實現小學生的素質教育,需要小學學校全面的落實小學教學過程中的課程計劃,按照規定的課程實現對小學生的教育。一些小學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會考試的學科,對于不需要進行考試的學科不能完全落實。而且,學校比較重視語文和數學這些基礎學科,對于思想道德和體育等學科不夠重視,師資力量不足,致使這些不被重視的學科,教師整體素質偏低。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不能夠全面的發展,不利于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
3.
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的小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一些小學學校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不能全面的實施小學生的素質教育。而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對教學知識的傳授,不能實現對小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達不到小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學學校對素質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視智育,忽略了德育、體育和美育在小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為應試而教育和為應試而學習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實現小學生的素質教育。
二、全面推進小學生素質教育的措施
1.
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原則。在新的課程標準改革下,小學學校應該在應試教育過程中,重視對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在實施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小學學校應該對素質教育的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原則進行明確。目前,我國的素質教育缺乏清晰科學的內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2.
學校明確對小學生的教育目標。根據我國的素質教育要求和內容,小學學校可以設置有效的小學生素質教育目標。例如,小學學校為了貫徹實行素質教育,確立了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素質教育目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學校順應我國的教育潮流,對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從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證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
3.
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德育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方法十分重要。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實施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應該深入的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對素質教育進行全面的了解,明確素質教育的目標。而且,教師還應該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進行完善和改進,大量的應用具有啟發性和鼓勵性的教育方法,提高
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獨立的思考。德育對小學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進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小學學校應該重視對小學生的德育,培養小學生的責任心、同情心和愛國心等。
三、社會應引導方向,確立原則
對于素質教育,社會應給出一個較清晰的概念,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實施素質教育的原則。當前對素質教育沒有一個清晰科學的內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混亂,以致于有些學校就把素質教育等同于給學生減負,給學生權利。還有的學校做面子工程,把四書五經引入課堂,作為素質教育的模范。這種傾向是有害的,舍本逐末,背離了素質教育培養學生 "自強、自立 "的終極目標。社會要從法律上確認學校與家長在安全方面的義務和責任,解開學校、教師的手腳。開展素質教育,有時候難免出現意外,不能一出現意外就把老師推向被告席,這樣是無法開展素質教育的。
四、學校應貫徹實行素質教育,把培養"自強、自立"學生作為目標
學校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學校應順應時代潮流和歷史要求,改革教學思路和模式,切實推行素質教育。一方面,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增加音樂、美術、體育、課外勞動等課程,讓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要改填鴨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標準上,要改變過去單純的以成績論英雄的做法,把體育、音樂、美術、課外實踐活動等納入考核,全面衡量一個學生。
五、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重視德育教育
教師是實行素質教育的直接人,是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深入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明了素質教育的目標。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多用啟發性、鼓勵性教育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舉和自信心,誘導學生們獨立思考問題,獨立問題的解決方案。德育是素質教育的很重要一環,一個品德高尚但常識一般的人,要遠比一個品德低劣但學識很高的人對社會更有貢獻。教師要利用一個機會,培養學生愛祖國、愛父母、講文明、有責任心、有同情心等。
六、家庭要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同時承擔起對孩子的人文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于學校的工作,父母應積極配合,如學校要組織學生春游,父母就應該配合;學校要組織學生軍訓,父母也要配合。再者,家庭要積極承擔起孩子的人文教育。父母要教導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如做人要講信用,要言必行,行必果;做人要有孝心,要孝敬長輩;幫人要關心兄弟姐妹,要學“孔融讓梨”;做人要守規則講文明,過馬路要過人行橫道,遇見師長要主動打招呼。
參考文獻:
[1]楊毅霖.加強小學生素質教育淺談[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3(05).
[2]王辰.淺談小學生素質教育[J].讀與寫,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