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民族地區非遺文化對中國畫的教學影響出發,指出當前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教學存在的弊端:學生的中國畫基礎薄弱,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人文素養有待提高。在此基礎上,文章分析了傳統中國畫教學融入非遺文化的優勢,最后提出將非遺文化融入傳統中國畫教學的路徑: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安排適宜的教學內容,持續拓展教學形式,進而提升學生的中國畫專業技能。
[關鍵詞]非遺文化;中國畫教學;高師院校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2-0146-03
一、廣西花山巖畫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
(一)廣西花山巖畫的概述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民族文化藝術極其豐富的地區,有許多獨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流派,如漓江民族文化、左江民族文化等。其中,左江上游流域的花山巖畫是地區民族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主要特點為規模大、風格壯美。花山巖畫的整體畫面長度約為170米,最高點離江面約90米,最低點高出江面約30米,從遠處觀賞,非常令人震撼[1]。花山巖畫主要使用了深赭色作為主要的基調進行繪制,經過時間的洗禮,色彩更加鮮艷動人,人物形象設計統一又富有變化,造型拙樸大氣,多以正身和側身呈現。在造型處理上,主要人物以正面呈現,體型高大威猛;次要人物以側面為主,數量較多,體型上較瘦小。人物圖像經過長時間的洗禮仍然保存較好且頗具藝術感,人物形態多為雙手向上舉起,雙腿下蹲,呈現出上下跳躍的舞蹈姿態。廣西花山巖畫是壯族先民留下來的藝術創作結晶,無論是從藝術形態、規模還是歷史文化藝術的表現力上都充分代表了我國古代巖畫創作的藝術高峰,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二)花山巖畫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
中國巖畫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中國畫學習有著特殊的意義。花山巖畫是廣西壯族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廣西非遺文化藝術的重要成果,其對于高等師范類院校中國畫課程教學以及民族地區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整個花山巖畫群中,除了豐富的人物造型外,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就是色彩。這些古老的顏色經過自然界數千年時光的洗禮,已經深深地印刻在巖體中,并且保持了較高的飽和度和色澤美感,藝術性極強。中國畫創作的靈感多來自于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借鑒和作者自身情感的表達,要想突出高等師范類院校中國畫教學的特色,應該將本地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之中。眾所周知,中國畫講究的是筆墨和意境的完美結合,如果把中國畫中的筆墨技法與本土非遺文化元素完美融合起來,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創作熱情與民族文化認同感。廣西花山巖畫不論是造型上,還是色彩、色澤的變化,都能充分激發大學生創作的靈感與熱情。在中國畫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中國畫技能的培養,還可引導學生運用當地的原材料(如紅土、砂石等),大膽地進行中國畫創作。這樣學生創作出的畫作才能既傳承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又具有時代氣息。
二、當前中國畫教學的弊端
(一)學生的中國畫基礎薄弱
大部分學生在正式踏入大學校門之前,沒有接觸過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更別說了解中國畫繪畫技巧與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現在的大學生在踏入大學校園之前,對美術學科的學習大多是對西方繪畫(素描、色彩)的學習,對中國畫的學習較少。其次,我國目前現有的高校美術師范類學科考試的內容多以素描、色彩和速寫為主,又將西方考試的評定等級標準作為考核依據,這導致多數高中在設置美術課程時忽視了傳統的中國畫,學校并沒有正確認識到中國畫教學在美術課程中的重要性[2]。此外,國內多數中學美術專業課程的開設都是為了美術高考,從事中國畫創作與教學的專業美術教師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多數學生的中國畫基礎較差。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在高等師范類院校美術課程的開設上,專業基礎課多以西方美術課程作為參考依據,對中國畫的課程設置少之又少。現有的中國畫課堂教學參照的還是傳統的教學體系,缺少有廣西民族特色的課程設置。
除此之外,在高等師范類院校中國畫教學現有的美術課程教學設置中,課程以西方藝術文化思想為主要教學背景,多集中強調西方的新現代主義和西方后現代主義的創作藝術思想、思維表達方式,教育引導、創作藝術材料等的采集、繪畫美術課程教學設置依然按照西方現代美術美育教學的整體教學模式和美術教學操作規則等來進行,這與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教學的本質格格不入,沒有充分體現和突出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美術教學的規律性和實用性的特征。這樣就導致在中國高等師范院校的中國畫課程教學較為盲目,未能體現學生階段性的認知特點和中國畫學習的規律,教學內容缺少針對性[2]。
(三)學生人文素養有待提高
中國畫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之一。其創作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受外來“快餐文化”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高等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傳統人文素養不高,無法滿足其對中國畫創作的要求。部分高等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就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這就導致他們在升入大學之后較難理解中國畫的精髓所在,缺少欣賞及鑒賞中國畫的能力,很難創作出出類拔萃的中國畫作品。這種情況大大制約了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三、傳統中國畫教學融入非遺文化的優勢
(一)構建學生正確的傳統文化意識
對高師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在課程教學中適當引入地區非遺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選擇,更是提高大學生美術素養,擴大大學生文化視野,增強大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高等師范院校承擔著人才培養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角色,必須深刻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并主動承擔起傳承與保護的責任。將中國畫教學與非遺文化藝術特別是地區民族文化有效銜接融合,有助于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通過吸取民間藝術營養,擴大文化視野,提高專業繪畫技能,提升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這對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自信,提升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讓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不再崇拜外來“快餐文化”,從而接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培養符合我國國情需要的具備復合型能力的新型藝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
把非遺文化融入高等師范院校課堂是十分明智的選擇。這種模式可以拓展非遺文化的宣傳范圍。特別是在當前的情況下,努力培養大批高素質非遺文化保護者、傳承者,以此帶動全社會對非遺文化的傳播普及,對非遺文化保護和高校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將中國畫教學與非遺文化特別是地區民族文化有效融合,對加快非遺文化傳播效率和非遺文化發展質量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此前的非遺文化技藝傳承大多為“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如果青年人對傳承的內容不感興趣,非遺文化技藝傳承就很難延續。因此,將廣西非遺文化融入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課程教學工作當中,有利于我國非遺文化的推廣,讓社會各界都認識到非遺文化的重要性。這對我國非遺文化特別是對地區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現代化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四、如何將非遺文化融入傳統中國畫教學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
要想將非遺文化融入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教學工作中,美術教師必須具備相關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首先,從事中國畫課程教學的任課教師要對非遺文化,特別是對花山巖畫有更加深入的研究。若前期沒有對花山巖畫的考察與研究,很難有效地將非遺文化融入中國畫的教學當中。專業教師除通過書籍史料加深對其了解外,更要到非遺文化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與當地的民間藝人交流。對非遺文化特別是花山巖畫是如何形成的,其是通過什么材料工具創作完成的,其與周邊的環境是怎樣的關系等做一個系統的研究。此外,專業教師還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就中國畫的技能來說,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專業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書法繪畫能力及創作技能等[3]。這些技能與修養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掌握與提高的,特別是中國畫藝術強調的是精神層面,其要求也就更高了,專業教師需要對中國美術史、文學、書法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實踐教學及技能訓練中,專業教師要構建正確的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把非遺文化融入中國畫的教學當中。
(二)安排適宜的教學內容
傳統中國畫課程教學一般以白描、工筆花鳥等學習為主。作為中國畫的基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應在此基礎上融入本土非遺文化部分內容,增加對非遺文化特別是花山巖畫文化元素的融入,把巖彩畫作為教學主體內容,將花山巖畫的文化、歷史、造型、色彩、技術技法等作為知識點融入中國畫教學中。比如在畫面內容上,對花山巖畫中的人物造型特點進行分析,與西方造型藝術強調的五大調子、光影、透視等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中國畫藝術的造型是主觀與客觀結合的、平面性的、散點透視的造型觀。通過比較分析從而讓學生對中國畫傳統造型特點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與認識。如在色彩上,對巖畫呈現出的豐富的色彩變化與色澤美感進行分析。花山巖畫以深赭色為主要基調進行繪制,但經過時間的洗禮后色彩更加鮮艷動人,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中國畫色彩的了解,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探索的創作熱情。可以以內容為主要導向,把地區非遺文化特別是把花山巖畫融入中國畫課程教學中。一方面,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在充分了解傳統中國畫藝術造型特點與精神內涵的基礎上,熟練掌握現代中國畫的造型特點與中國畫色彩、基底的運用技巧,從而更好地創作出具有現代韻味的中國畫作品。另一方面,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而且有利于我國非遺文化的推廣,讓社會各界都認識到非遺文化的重要性。
(三)持續拓展教學方式
高等師范院校美育與校園文化具有密切的關系。新課改政策無論是對學科教育還是校園文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等師范院校是一個綜合性院校(藝術學生只占小部分),不像專業的美術院校那樣有校園藝術氛圍。因此,要在充分引用我國傳統課堂教學方式重新構建美術課堂教學環境的同時, 增加校園文化氛圍,如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展覽、比賽、藝術講座,組織學生到非遺文化地區的文化藝術館參觀,并與當地的民間藝人交流等,從而更好地構建一個內涵豐富多彩的中國畫課堂教學環境。另外,教師可以利用翻轉課堂,讓枯燥且難記的中國畫理論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任課教師可以推薦相關的網站平臺,讓學生通過新媒體技術共享非遺文化資源和優秀的藝術作品。網絡教學平臺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同時,也能使本土化的非遺文化民族藝術元素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中國畫專業技能。
五、結語
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課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繪畫技法的同時,進一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畫教學的育人作用。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優秀文化藝術各具特色,在當前社會文化審美不斷提高的時代,美術教學工作者仍然需要積極主動地順應時代要求發展,創作出更多的民族優秀作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4]。廣西花山巖畫是左江流域壁畫的杰出代表,是壯族先民留下來的藝術創作的結晶。其畫風古樸,用色大膽,滲透著作者的創作靈感和激情。如何將這些內容更好地融入高等師范院校的中國畫教學工作中,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對民族地區非遺文化與高等師范院校的中國畫教學進行改革,有利于培養出一批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厚、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優秀美術教育工作者,同時這對地區優秀民族文化傳播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金寶盆.淺談左江花山巖畫元素在當地高校國畫教學改革中的融合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94-95.
[2] 黃飛雪.傳統國畫教學與優化普通高師國畫教學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9):94-95.
[3] 吳毅.中職校“非遺”專業美術課程中國畫教學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32):188-189.
[4] 楊宇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美術教學課程的路徑設計:兼談非遺進校園的鄉土教育成效[J].藝苑,2017(S1):82-84.
[責任編輯:陳 明]
[收稿時間]2020-06-21
[基金項目]該項目為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廣西‘非遺’文化提升高專生國畫技能的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GXGZJG2019B057)。
[作者簡介]馮可敬(1979-), 男,廣東陽江人,藝術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