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捷 黃佳楠 王羽菲 程雅楠
摘要: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提出后,生態文明教育愈發重要。由于學校教育與現有政策匹配度不高,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依然薄弱,湖州作為生態文明的發源地,研究湖州市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具有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問等方式,從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上課情況等方面了解湖州市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并結合新時代生態文明要求,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 生態文明 環保意識
生態文明的建設關乎國家與社會的未來發展,關乎中華民族的存續發展,需要多方的促進。小學生作為未來國家與社會建設的踐行者,是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本研究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及“兩山”理論基礎下,結合湖州全國文明城市的地方特色,旨在厘清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內涵,通過調查了解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現狀,促進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內化,推進該區域相關領域的研究。
一、當下深化小學生態文明意識的基本安排
在國家層面,在十九大強調的“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論點基礎上,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在中小學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通知》[ 1 ],為中小學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深化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提供了宏觀的指導。
在社會層面,湖州市作為全國文明城市,致力于深化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湖州市把垃圾分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市民特別打造《湖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將垃圾分類細化到居民小區、農村、單位以及公共場所各個地點,并附以相關分類的具體描述。該類指導方案的設計,在微觀上有利于豐富地區居民生態文明認識,同時也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的輿論氛圍。
在學校層面,調研學校以《關于在中小學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通知》為基礎,結合湖州市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垃圾分類,細化垃圾分類工作,作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并通過有針對性的監督考核機制,使全體師生都投入到學校開展的以垃圾分類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在其實施過程中,既強調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又通過環保宣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多角度發展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促使其內化為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
二、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基本情況
本課題的調研對象主要是湖州市湖師附小余家漾校區小學生。
本課題主要采用不記名問卷的方式進行調研。深入湖州市小學,收集到一定數量且真實可靠的原始數據,自編了“湖州市吳興區小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調查問卷”。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6份,其中有效問卷192份,回收率98%。生態文明意識的調查結果與分析如下:
(1)對于生態概念的認知水平:受試人群中絕大部分同學(95.92%)知道保護環境、杜絕白色污染、節約用水等生態概念,僅極少部分同學(4.08%)不知。
(2)對于推進生態建設舉措的辨別能力:筆者在問卷中設計了“你認為下面那些行為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其中所有同學認為愛護花草樹木有利于推進生態建設,大部分同學(93.88%)認為少用塑料袋有利于推進生態建設,僅部分同學(59.18%)認為乘坐公交、地鐵有利于推進生態建設,還有少部分同學(分別是2.04%,6.12%)認為刷牙一直開水龍頭、用飲用水洗手也有利于推進生態建設。可見小學生關于一行為是否有利于推進生態建設舉措的辨別能力有待提高。
(3)關于生態文明的學習途徑:絕大部分同學是在學校教育中獲得,其中品德課堂或其他學科課堂占91.84%,學校組織的各項相關活動占87.76%;大多數(75.51%)是通過父母言傳身教;超過半數(67.35%)是通過雜志報刊、廣播電視與微博微信等媒體學習;還有部分(59.18%)是在社區街道活動中了解。
(4)關于校園環境對學生生態意識的影響:絕大多數同學都注意到了校園中利于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事物,其中分類垃圾桶占95.92%,愛護花草牌子占91.84%,節約糧食貼士占97.96%,保護環境宣傳欄占93.88%。學校在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方面工作到位。
(5)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情況:從相關數據來看,小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情況有待增強。大多數(70.41%)在生活中一直堅持垃圾分類,少部分(24.49%)經常垃圾分類,極少部分偶爾垃圾分類(6.12%)甚至基本不會垃圾分類(2.04%)。
(6)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了解程度:在“你知道吃過的快餐盒屬于什么垃圾嗎?”一問中,僅少部分學生(32.65%)回答出快餐盒屬于其他垃圾這一正確答案,在關于沒喝完的珍珠奶茶如何分類問題中,僅部分同學(63.27%)能完成正確排序。可見小學生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相關具體問題的了解較為匱乏。
三、現存問題
根據調查數據與相關文件,歸納總結出小學生的生態意識認知存在“認同度高但踐行度低,知曉面廣但精細度低以及受教育途徑單一”的問題,具體展開如下:
1.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踐行度低
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最終目的是學生在生活實際中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認真貫徹垃圾分類理念,并以個人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帶動并督促周邊人保護環境,但小學生在這一方面表現出的實踐性不高。從調查結果顯示,高達29.49%學生時常或偶爾會隨意丟棄垃圾,調查的學生當中有個別學生明確表示從不垃圾分類。可見,即使是絕大部分學生在明確垃圾分類政策并且認同的前提下,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垃圾分類自覺性和實踐性薄弱,生態文明認識與行為表現有偏差,亟待教育糾正。
2.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了解的精細度低
2018年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中對公民的行為規范,包括關注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減少污染產生、呵護自然生態、參加環保實踐、參與監督舉報、共建魅力中國等十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2 ]。問卷以此為基準展開設問,從調查結果來看小學生對關注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節約能源等方面的行為規范均有正確了解。但行為具體展開追問后,部分學生出現認知錯誤或認知不準確的問題。奶茶塑料杯如何處理的一問中僅六成的學生知道正確的處理步驟,而剩余的學生則顯示出不清楚處理步驟甚至直接丟棄的狀況。可見在展開廣泛的生態文明教育時不可泛泛而談,應針對日常物品對學生進行深度教育,以扎實學生的生態文明常識。
3.小學生獲取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途徑單一
學生往往從周圍獲取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常見對象包括家庭成員、社區、學校、媒體等。但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主要在學校品德課堂和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獲得認知,家庭成員以及社區街道發揮的作用較小。可見小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將學校作為教育陣地,家庭成員以及社區街道等應積極主動地分擔教育責任,借助不同的優勢培養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四、解決措施
1.學校應將生態文明意識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開設相關的校本課程
學校教育是學生所受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學校教育對于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目前許多學校的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僅僅停留在制度層面,并未使學生真正樹立相關意識,因此學校要加強德育課堂中有關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讓生態文明意識融入各門學科之中。例如,科學課可以利用課本中有關垃圾污染的嚴重性來提高學生對于保護環境的重視程度,語文課可以利用《只有一個地球》等課文來樹立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并未設置專門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相關意識的缺位。學校可利用相關資源,設置有關生態文明意識的校本課程,對學生開展系統、全面的生態文明意識教育。
2.學校可加強校園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教育因素,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指在一定社會文化大背景下,學校內影響師生活動和發展的各種文化因素總和,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3 ] 學校要使學生加強對生態的保護意識,首先要創設良好的校園生態環境,例如在校園中擴大植被面積、創設生態園等,為學生營造綠色的文明生態校園。學校可利用校園長廊,展示學生與生態文明相關的書法、繪畫、手抄報等作品;學校也可以利用教室黑板報,組織各班開展生態文明相關的主題板報比賽,讓學生在親手繪制、搜集資料中豐富有關知識;學校可以展開生態文明主題升旗儀式和主題班會,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倡導全校師生保護環境。
3.家校聯合,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文明并不僅限于校園,更應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態文明意識,因此學校要與家長合作,共同推進學生培養全面的生態文明意識。學校可以給學生發放生態文明任務,設置垃圾分類、垃圾回收等小項目,由家長來監督進行打分,由此督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貫徹生態文明意識,同時也提高家長培養孩子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視程度。同時,學校要通過家長委員會,提醒家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為學生做一個良好的榜樣。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父母的有關言行常常決定了孩子的生態文明意識,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強化孩子保護生態的意識。
生態文明意識對于國家未來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起重要作用,其意識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學校、家庭等主體應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為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關于在中國小學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增強生態環境意識的通知[S].北京,2019,10
[2].劉瑾.引導公民強化生態文明意識[N].經濟日報,2018,6(6):16.
[3].袁劍鋒.淺談如何進行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A].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