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書
摘要:家國情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名大學生應具備的文化素養。在“民族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下,家國情懷薪火相傳,始終是中華民族面對風險挑戰凝心聚力的強大精神支柱。當前,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青年的思想觀念受到不同程度沖擊,將家國情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增強高校學生政治素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家國情懷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夢
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凝心聚力、砥礪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資源。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背景下,發掘“家國情懷”的深層含義,將家國情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國情懷的內涵演變
古代雖然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是政治集團或統治階級通過控制思想文化以達到其政治目的的行為早已存在。隨著階級的不斷發展,國家產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國情懷都源于階級統治的需要。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國情懷的內涵在不斷變化,在社會主義中國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發展歷程
(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及源起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1 ]古代雖然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卻已經伴隨階級產生和發展。自有明確文字資料記載的殷商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商王王權至上的合法性,來源于當時的上帝崇拜與祖先崇拜。此后,周公制禮作樂,確立尊卑等級;禮壞樂崩之后,奴隸社會解體,綱常倫理又成為古代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種法律化、政治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規范人們的言行,控制其價值取向。
(2)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特別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開始形成。早在1847年,《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就明確提出黨內成員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進行宣傳工作”[ 2 ]。1950年,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十四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國學生當前任務的決議》,指出中國學生“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進步的文化科學知識,完成歷史所賦予的任務。”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及其相關概念,均是源自實際工作需要,沒有形成準確的定義與穩定的體系。直到1980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全國機械工會在北京召開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第一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應成為一門學科”,推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1984年,全國12所高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最終得以確立并走上規范化發展的軌道。
2.家國情懷內涵的流變
(1)家國情懷產生的歷史條件
據《說文解字》注釋,家“居也。從宀,豭省聲。”“宀”為房屋,“豭”為豬,家即用房屋圈養生豬的地方。國“邦也。從口,從或。”大“口”為疆域,小“口”為人口,橫為土地,戈為兵器,國即由疆域、人口、土地、軍隊構成。無論東西方,家與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聯系。父系氏族社會與中國的人文、地理環境相結合,生長出獨特的政治文化。當家庭成為獨立的經濟單位,中國一面臨海、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與占國土面積較少的土地資源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提供了牢靠的物質基礎。穩定的家庭為中華文化提供了穩固的血緣關系,形成了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倫理關系。龐大的國土面積與人均較少的土地資源,一方面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一方面使得人們不得不依附土地生存,精耕細作。這不僅使得中華民族崇尚“大一統”思想,也形成古代中國安土重遷、勤勞勇敢的民族性格。對故鄉、土地的眷戀使中國人對于國家具有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
(2)中國古代家國情懷
《史記·夏本紀第二》記載,禹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記載“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家國情懷在中國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源。皇權專制與宗法制的結合,構筑起一套家國同構的政治制度與文化體系。在家族內部,父權至上,父系長輩為尊;在國家,君權至上,嫡系長輩為尊。君權受命于天,天子擁有最高的權力,被視為“國父”,成為國家最大的家長。地方各級官僚代表天子的名義管理地方,被視為“父母官”。統治者以民為本,大臣上報國家下安百姓,是古代國家最理想的狀態。然而受歷史發展階段所限,統治階級對百姓的剝削、壓迫是常態,雖然歷史上不乏憂國憂民的偉大歷史人物,但古代家國情懷仍是以“忠孝”等封建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以士大夫階層為主體的一種狹隘的文化。
(3)中國近代家國情懷
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顢頇的清政府腐朽無能,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一步步淪喪,中華民族危機重重。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社會面貌。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思想流毒與地主的壓迫依然使廣大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各界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與探索,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了憂國憂民的意識,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成為家國情懷的主要內容。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域下的家國情懷
自從中國共產黨的出現,馬克思主義在中華文化悠久深厚的沃土中生根發芽。個人、家庭、民族、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到了一起。中華文化“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與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的理論高度契合。當“公”與“私”的界限被打破,無數小家就聚合成一個大家。家國情懷的主體在不斷擴大,內涵在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家國情懷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緊密相連,是實現個人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機統一。
二、文化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國情懷的內在聯系
文化帶給人深厚的情感力量,是任何先進的科技都無法具備的。將家國情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 需求。
1.家國情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通的文化特點
(1)階級性
作為文化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作為文化精神的家國情懷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不同階級對其所屬民眾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異,與此相對應的家國情懷的內涵也有所區別。封建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維護皇權專制為根本,以倫理道德為主線,家國情懷則體現為忠君報國的思想。近代中國長期處于戰亂狀態,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則較為復雜。有維護封建勢力的傳統倫理道德教育,有體現農民愿望的理想平均主義,也有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
(2)延續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儒家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為民眾所接受,成為廣大中國人行為準則。家國情懷成為無數中國人超越生命的價值認同,形成個人—家庭—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在至親面對危險之時,中國人往往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家人的生命。在國家有難之時,中國人往往選擇舍小家,報國家。家國情懷不在于單個人有限的生命,更會擴散到家庭,延續到后世,形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精神。
(3)時代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國情懷都有不同的內涵與目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各有側重。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鏟除封建地主剝削,解放蘇區農民,是共產黨對無數家庭的擔當;朝鮮戰爭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無數家庭對國家的深情。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始終緊貼時代特點,圍繞中心任務。
2.家國情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的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影響、塑造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就是要增強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認同感,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從教育主體來看,在更加重視實用價值的現代社會,部分學校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缺乏基本關懷,甚至很多教師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與教育能力。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比較單調、枯燥,嚴重功利化的教育氛圍使得課程僅僅被視為獲取學分的工具,加之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弱化、邊緣化的現象。從教育受眾來看,由于網絡科技發展、市場經濟沖擊、各種社會思潮的涌現,當代高校學生的家國情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面對來源廣、體量大、傳播快的社會信息,部分大學生缺乏最基本的文化鑒別力,思想政治觀念不強。201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家國情懷教育”為重點。一個人的力量、生命有限,然而接續奮斗,一代接著一代,人的力量、生命就是無限的。家是生命的縱向接力,國是生命的橫向守望,縱橫交織,成就生命之網,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家國情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強高校學生文化自覺的時代要求,有助于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 班人。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劉哲昕.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
[2].要葉美.家國情懷課程資源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