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學志 王淳 陳汝彬 徐嘉璐 馬慶澤
摘要:近年來不斷發生的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的案件敲響了社會關于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警鐘。未成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其合法權益更容易遭到侵害。本文基于線上、線下開展的問卷調研和訪談,發現目前未成年人保護存在家長欠缺對相關法律的了解、未成年人的教育有待加強、父母子女間的矛盾不易化解以及良好家庭環境的構建不足等問題。未來應不斷加強普法宣傳,強化未成年人的教育,建立和完善家事調解機制并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關鍵詞:未成年人 保護 法治
引言
近幾年,未成年人遭遇非法侵害的案件時有發生。據介紹,2017年-2019年,檢察機關起訴強奸、強制猥褻、猥褻兒童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分別為10603人、13445人、19338人,分別占當年起訴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總人數的22.3%、26.5%、30.7%,后兩年同比分別上升26.8%、43.8%。
每當這樣的案件發生,我們既對那些向未成年人伸出魔爪的罪犯充滿憎惡,又對那些慘遭毒手的孩子們滿懷同情,“未成年人保護”也一次又一次的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而根據媒體的報道,很多未成年人侵害案件因為種種原因,都是通過法律以外的途徑解決,因此真實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遠不止該數目。如何更好的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是法治社會應當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基于調研所收集之數據的質性分析
1.家長欠缺對相關法律的了解
在本次調查中,如表1所示,共有41.61%的家長從未了解或比較不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于這部專門用于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幾乎一半的家長沒有去了解過,因此在真正面對困難時,難以使用法律的武器去維護未成年人的權益,甚至于在不了解法律的情況下,做出違背法律的行為。正如問題“您更傾向于用哪種方式關注子女的社交情況”所反映的,有4.5%的家長選擇了“秘密檢查”這一選項。然而,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在非因為追查犯罪的需要時,任何人私拆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都是違反該條法律的。家長們在不了解法律的前提下很容易無意中觸犯法律,因此,加強家長對于法律的重視程度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2.未成年人的教育有待加強
本次調查中,75.84%的父母認為自己給兒女進行了教育,但只有9.38%的子女認為父母對其進行過教育。雖然調查樣本中的父母和子女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但是約69%的差距卻令人不得不重視起來。在過去的兩年里,政府和社會都不斷的呼吁家庭進行教育。時至今日,可以看到,至少家長們是有進行教育的意識的,但是從子女一方的接收程度來看,家長們進行教育的方式顯然是存在問題的,或許是用詞隱晦使子女難以理解,或許是部分隱藏使得子女無法窺及全貌,總而言之,家長們的教育程度是與子女的預期有所不符的。教育是有關性的教育,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主要內容包含生理學知識、性別認同的心理發展,以及兩性及其他親密關系的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等。家長們在進行教育的同時,必須要講的全面、透徹、到位,這樣才能夠引導孩子用正確的心態去了解、面對“性”的話題。
3.父母子女間的矛盾不易化解
在本次調查中,66.29%的家長和81.25%的子女表示在生活中與對方產生矛盾,且存在著不可避免的代溝。并且,有52.08%的子女表示父母對自己采用過責打的方式。由此可見,家庭關系中,普遍存在著父母與子女矛盾不易化解,且因為教育方式不當進一步破壞家庭關系的現象,這一現象是極不利于構建和諧家庭和促進子女身心發展的。而且,通過數據發現65.63%的子女表示與家長進行較為正式的交流的頻次是不定期的,更有10.42%的子女表示與家長不進行正式的交流。通過這一數據我們可以更加明確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較多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溝通與交流的不及時和不周全。誠然,在我國的教育觀念中,表達與傾訴往往被含蓄而切實的關心和照顧所替代,但是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與發育,尤其是子女與父母之間存在較多代溝的情況下,學會交談與理解則是十分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步驟。
4.良好家庭環境的構建不足
當下,在父母子女之間存在無法避免的代溝時,缺少正式的交流與溝通不僅僅不利于子女的身心發展,更是直接的體現了良好家庭環境的不足與缺失。家庭是孕育愛和溫暖的搖籃,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更能滋潤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的發展道路。在調查中,有54.49%的家長表示雖然會和子女進行解釋和闡明原因,但仍會當著子女的面作出不合適的行為,如爭吵、酗酒等不雅行為。這種現象的存在揭示了良好家庭氛圍構建的不足。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舉止更是容易被子女效仿或間接對子女身心產生影響。因此,在構建和諧家庭環境時,作為父母尤其需要注重自身的言談和行為,并及時做好子女行為和思想的引導工作,積極構建健康向上、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從而促進子女的進步和成長。
綜合本次調研的數據并分析可見,當前未成年人權益受到侵害的內部家庭原因主要包括了“家長對相關法律的了解欠缺”“未成年人的教育有待加強”“父母子女的矛盾不易化解”“良好家庭環境的構建不足”。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應該采取主動了解、定期溝通、積極交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進一步促進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構建和諧社會,減少犯罪事件的發生,從而更加有利于未成年人權益保護。
二、對未來未成年人保護的展望
1.不斷加強普法宣傳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無論是家長還是子女,對與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是十分熟悉,在處理涉及子女隱私、教育方式等問題上往往會隨心所欲,導致矛盾激化,甚至發生犯罪行為。普及法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多層次的開展普法教育來加以推進。
學校作為教育未成年人的主陣地,應當主動擔負起普法的責任。在開設語數英等基礎性課程的同時,通過情景劇、小講座等方式,向未成年人普及法律知識,幫助其樹立法律意識,一方面使未成年人懂得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他們知道生活中的“紅線”,避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強化未成年人的教育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發現,目前一方面存在青春期青少年性知識的缺乏和對青春期教育的高度渴望;另一方面也存在學校、社會和家庭青春期教育供給的不足甚至是缺失。大多數子女是通過自學的方式了解性知識的,而家長和學校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仍然有家長和老師“談性色變”。
侵害兒童發生的根源主要是觀念和意識,僅僅依靠立法或者司法來保護兒童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宣傳,改變人們的觀念和意識,在家庭和學校中,要像防水、防火等安全教育一樣,把預防兒童侵害教育變成常態化教育。[1]
3.建立、完善家事調解機制
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而言,缺失家事調解機制對于未成人的保護來說無疑相當于缺少了從根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部分由于家庭內部而造成的對于未成年人的傷害,類似于家庭暴力,一般具有長期性、漸進性等特征,如果能夠建立較好的家事調解機制,有助于遏止家庭內部矛盾的萌芽發育。同時,在建立、完善家事調解機制時也可以配套進一步實施監督、舉報機制,對于曾發生過類似矛盾的家庭做出一定的社區監控,從而防止問題解決的不干脆、不全面。
其次,要對于家事調解人員的準入做出一定的限制。家事調解人員的個人素質決定了其是否可以調解好家庭內部矛盾。一個家事調解人員首先必須經過一定的訓練,可以采取執照準入式標準,從而強化家事調解人員的個人素質。同時,家事調解人員所提出的調解方式、方案也不能與現有法律法規相違背,因此這就要求了家事調解人員必須對于法律法規也有著一定的掌握。
家庭,是未成人生長、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家庭的好壞也直接決定了未成人的將來。因此,想要保障未成人不受傷害,保障未成人的將來,就必須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矛盾是每個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會遭受的普遍現象,良好的家事調解機制可以有效消解家庭內部矛盾,為未成人保駕護航。
4.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
未成人群體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社會經驗不足,防騙意識較差,這些特點使他們成為了犯罪人員眼中的“香餑餑”。近年來,無論是對未成年人的侵害,或者是詐騙,都廣泛的出現在大眾眼中。其實有關打擊傷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我國早有先例:我國《刑法》第236、237條規定,“奸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猥褻兒童的”,均要從重處罰。但是該類規定僅限于事后的懲治措施,且無法針對事后的再犯做出相應控制。
韓國自2008年出臺《電子腳環法》以來,針對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人員,實施出獄后佩戴電子腳環的措施,實時監控,并且禁止其從事有關于兒童的職業。2019年5月,廣州上線了“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信息庫”,旨在建立犯罪記錄強制查詢機制,阻止有前科者進入兒童成長相關的特殊行業或崗位。然而全國性的數據庫尚未建立,各省市之間也是各自出臺各自的“辦法”,并無統一的規章制度。因此,嚴厲打擊傷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刻不容緩。這里的嚴厲打擊并不是指加重其刑罰,而是指一些嗣后的附加刑,例如“阻止有前科者進入兒童成長相關的特殊行業或崗位”等。并且積極建立全國性數據庫,有條件開放給相關單位、企業,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結語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是二十一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探索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保護路徑,不僅僅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社會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陳文雯:《教育不能再“害羞”了》,載《青海法制報》2020年7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