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堅貞不屈的中華精神的象征,在中國近代史的探索、發展過程中,紅色文化儼然已經成為中華精神的代名詞。將紅色文化融入到高校“課程思政”當中,不僅能夠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質量,更能夠讓高等人才形成鮮明的紅色意識,激發其民族精神與愛國精神,將其培養為新時代人才。本文針對紅色文化與高校“課程思政”的有關概念展開論述,思考如何實現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課程思政,有機融合,策略
關于紅色文化,百度百科當中給出了這樣的定義:這是一種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體系。對于當代社會文明建設來說,紅色文化代表著奉獻、抗爭、勇敢等一系列的美好品質。將紅色文化傳遞到高校“課程思政”當中,能夠快速點燃新時代的紅色之火,將民族的偉大精神、思想傳遞給后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思想上的支持。探明紅色文化的內涵,傳遞紅色文化的火種,這才是新時代“課程思政”的首要任務。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緊迫性和必然性
1.重新解讀紅色文化,增強文化認同
對高校學生狠抓思想政治教育,落實“課程思政”,就是對未來國家建設活動的全面管理。但從當前的高校教育活動來看,部分大學生否認歷史、民族情感淡薄涉世未深的高等人才,在面對信息的頻繁沖擊時,思想很容易動搖[1]。以紅色文化為“參照物”落實“課程思政”,在幫助學生重新解讀紅色歷史的同時,也能夠重新宣傳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讓學生見證中華民族的百年滄桑。這樣的紅色文化,將現實與情感聯合起來,向高等人才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對于文化、情感的雙重認同,將使高校大學生重新找準自身的定位,成為思想端正、素質過硬的中國人才。
2.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需要,培養時代新人
新時期下,高等教育不再以“培養高等人才”為唯一的目標,而是更要強調中國文化、中國特色在歷史上的綜合發展,以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模式為最終目標,實現“教育強國”的百年大計。在“課程思政”中融入紅色文化,是對現代高等教育建設活動的重新響應:借由紅色文化,“課程思政”得到了新的素材,高等人才也接觸到了學習、模仿的對象,從而形成了全新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在紅色文化的推動下,“課程思政”以現實、歷史為切入點,教育高等人才,站在民族、社會、國家的角度上思考自身的未來發展。這樣的教育,是成熟的教育,更是新時代迫切需要的教育。
3.紅色文化與高校課程思政相契合的必然性及其內在契機
綜合來看,紅色文化必然要融入到“課程思政”當中,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高等人才在成長過程中所提出的硬性要求。一方面,響應“課程思政”教育要求,培養思想過硬素、素質過硬的新時代人才已經成為必然,紅色文化必將作為思想教育材料、文化教育材料被應用到“課程思政”當中。另一方面,是高校“課程思政”所表現出來的局限性問題,借由紅色文化,可從歷史、民族等角度詮釋中華民族精神,讓學生在重走歷史道路的同時,意識到肩膀上的責任。紅色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體系,更是喚醒學生愛國情感、民族精神的時代大鐘。
二、紅色文化在高校“課程思政”中的價值
1.拓寬“課程思政”的育人載體
高校大學生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現代社會建設中,其以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道德追求投入到祖國的各個崗位當中,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發揮個體的全部力量,從而實現“建設新中國”的偉大目標[2]。將紅色文化的引入到“課程思政” 當中,可為有關育人活動提供新的載體:紅色歷史、紅色人物、紅色故事,都將作為“課程思政”的有效素材,出現在高校的教育活動當中,以此來改變學生的人生軌跡,實現“走正路、做好人”的教育目標。當紅色文化轉化為鮮明的時代文化,依靠紅色文化衍生而來的“課程思政”教育活動,也必將在新時代下發揮出新的作用。
2.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不能只在“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這一角度下發揮作用,更要體現出其所具有的全面育人價值,從思想、行為、個人發展規劃等多個角度干預學生,才能使其走向正確的發展之路。借由紅色文化來鋪墊課程思政教育,能夠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迷茫、價值觀不清晰等問題。當歷史轉移到曾經的紅色年代,無數個問題涌上心頭:面對國家的號召,這些人物作出了怎樣的選擇?在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中國人如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車之鑒,后車之師,讓學生看見未來的挑戰與希望。正是這樣的課程思政,讓新時代的教育有了新的價值。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
1.以紅色文化為依托,優化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教育主體
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到“課程思政”當中,高校與教師必須重新解讀“課程思政”的定義:其以高校本身所設計的課程體系為出發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課程當中,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 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較為成熟,且與專業課程之間具備良好的包容關系[3]。但與之相對應的,承擔“課程思政”任務的教育教學主體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課程是否能夠承載“課程思政”,學生是否愿意接受“課程思政”教育,這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高等院校可嘗試借助紅色文化優化高校“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主體,從學生、課程兩大角度入手,建立全新的文化融合服務模式,提高文化的傳輸質量,優化當前的文化服務機制。如針對課程體系的優化,可將紅色文化、紅色素材引入到課程授課活動當中,從中國的軍事、農業、交通、外交、經濟等方面選擇素材,合理取材,實現文化與課程思政之間的有效聯動,改變課程教育模式。針對高校學生的引導教育,則要提升學生學習、解讀紅色文化的頻率,可通過組建紅色文化長廊、設置紅色文化選修課等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實現紅色文化、紅色教育之間的協調聯動,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嘗試將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起來,必須從“學習”“授課”兩大角度入手,改變紅色文化的定位,讓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全面結合,提高文化素材的傳輸力度。
2.以紅色文化為依托,擴展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紅色文化是在紅色歷史中沉淀下來的思想文化體系,在不斷展現自身的文化價值的同時,其從文化、精神、民族氣節論述中華精神,展現中華民族的蓬勃朝氣。要讓紅色文化滲透到“課程思政”當中,高校與教師不能只從紅色文化的價值、內容上下功夫,更要強調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全面聯動,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打通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新思路。
在紅色文化的推動下,高校在發起“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可嘗試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在歷史、現實當中積極搜集素材,讓學生感受紅色文化的跨時代意義。如歷史上的紅色故事,教師可嘗試以“紅色歷史”為切入點,與高等學府的高等人才開展“課程思政”活動,“重走紅色之路”“學習革命歷史”“了解紅色人物”,依靠“課程思政”與紅色文化,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在現代教學指導環節,要充分考慮大學生作為獨立個體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意識,故此,可以將“課程思政”活動的主導權轉交給學生,要求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布置課堂,如藝術類課程,探究紅色文化中藝術作品的獨特價值;文化類課程,圍繞著紅色文化、紅色精神創作文化作品,如話劇、短文等,展現自身對于紅色文化的獨特理解,用紅色文化,去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當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后,甚至可以在校園內開展大型的“課程思政”活動,從歷史、文化、情感等不同的板塊下解讀紅色文化的內涵,發揮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
3.以紅色文化為依托,豐富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在嘗試將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融為一體的過程中,有關高校與教師不能完全以“語言授課”為出發點,更要強調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解讀、鑒賞,依靠多元化教學手段來解讀“課程思政”,讓“課程思政”與紅色文化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從當前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來看,在課堂上加入思政素材的教學思路極為常見,“課程思政”價值低、執行效率低,對于“課程思政”的內涵,大學生并沒有形成一個深刻的理解。
教師可嘗試通過紅色文化來重新調整教學方法,以紅色文化為切入點,打開“課程思政”教學的新模式。在“課程思政”活動中,可通過理論+實踐、線上+線下等諸多渠道落實“課程思政”教學,優化教學流程。理論教學活動中,可借助學校的閱覽室、圖書館,增設紅色文化宣傳角,為大學生創造近距離的接觸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文化的機會。在教學中,以大學生的自學、感悟為出發點,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4]。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前往當地的紅色展覽館、博物館學習紅色文化知識,重走紅色之路。通過眼觀、意會的內外配合,解讀紅色歷史流淌過的艱難歲月,幫助大學生重新認識紅色歷史的價值,領悟到“課程思政”的緊迫性。有關高校應嘗試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提升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接觸的頻率,借助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載體開設紅色專欄,為大學生“主動接受紅色教育、了解紅色文化”創造有利條件,并在傳播紅色精神的過程中,將“課程思政”融合到不同的板塊之中。多元交流、全面推送,實現“課程思政”與紅色文化之間的緊密結合。
結語:
紅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課程思政”的發展,在為“課程思政”提供素材、方法的同時,也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面對全新的育人要求,如何實現多元素材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有利于“課程思政”開展的素材,都應該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新思想將進入到“課程思政”當中,以此來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本文系寧波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校教育教學改革系列專項——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專題研究項目《紅色文化與高校“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研究》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郭振環.從學生專業特色入手,將“課程思政”融入主題班會[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2):105-106.
[2]石紅梅.論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12):59-60.
[3]李尉.“課程思政”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融合[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2):141-143.
[4]蔡玉波,李光勝.新時代構建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機制的路徑探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 22(04):58-61+72.
(作者簡介:王恩妍,碩士,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