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志 姜明紅
(1.呼倫貝爾市委宣傳部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2.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據統計,2021年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將達到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后,畢業生就業壓力倍增。如何適應就業市場,提供人崗相適的高素質畢業生是擺在高校的首要問題。在這背景下,精準把握地方就業市場需求、建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指導是服務學生、回應社會對高質量就業期待的應然之舉。
(一)基層人才荒問題嚴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有人才缺口,尤其鄉鎮一級組織中人才嚴重匱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留不住人才,尤其是外地考錄的生源,很少能留下來;大部分本地考錄的生源,也都想方設法調回旗直部門或更高級別的部門,使得鄉鎮始終處于青黃不接的人才荒狀態,嚴重地影響了基層工作的開展。
(二)各中小學教師數量缺乏,年輕教師由于編制所限,年輕教師無法及時補充,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不合理現象較為嚴重,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教師隊伍斷檔、一線教學由代課教師維持等情況,使得教育質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嘎查、社區工作人員流動大,穩定性差。嘎查社區人才匱乏成為阻礙工作發展的主要原因。由于工作任務重、報酬低,幾乎對大學生沒有什么吸引力。考錄的大學生,也都將其當作一個過渡選擇,流動性很大。隨著國家“一村一個大學生”政策的出臺,如果人員的事業編制及相關待遇得到落實,嘎查鄉村地區的就業吸引力會得到增強,工作人員穩定性也會加強。
(四)畢業生服務基層的意愿不強。由于基層工作環境、條件等因素限制,畢業生服務基層的意愿不強,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基層各項工作的推進。基層急切盼望能夠有立志于扎根基層、立志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立志于到最困難的領域建功立業這種情懷的人才。
(五)基層單位職業發展空間有限。畢業生剛到工作崗位時,由于培養周期漫長,短期內很難達到職業規劃預期,很多新入職的畢業生剛培養到一定程度就調離了,基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才培養的搖籃”。
(一)招生就業政策研究服務機制運轉不暢,政策“吃”得不透,“家底”摸得不清。在招生就業工作中,招生就業處和二級學院的職能定位不明晰、信息不暢、“兩張皮”現象嚴重,未能做到有機融合、合力攻堅,更沒形成全員抓就業的強大攻勢。
(二)對就業市場分析不深、不透,在就業方面雖然與地方有框架協議等合作機制,但未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三)未能有效建立結合就業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式的聯動機制,使得畢業生與就業所需人才標準之間存在一定的甚至較大的差距,影響了就業效率。
(四)在就業市場上尚未形成學校的專業品牌,就業市場對學校的認知度低,沒有形成被社會和市場公認的突出的畢業生優勢,畢業生滿足就業市場需要的價值體現不明顯。
(一)重構就業研究服務組織結構。從目前的就業政策研究和指導情況來看,還沒有形成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就業研究指導服務工作的有機融合,未能發揮合力作用。重構就業政策研究服務組織架構是必然選擇。在原有的組織架構基礎上,將二級學院的招生就業工作組織架構與院本部的組織架構進行有機融合,形成“院招生就業領導小組—分管領導—招生就業處—二級學院招生就業領導小組—分管領導—招生就業專班”完整的招生就業研究服務鏈條。具體建議如下:
1.學校要與各地黨委政府建立有效聯系。要與市旗兩級黨委政府重新擬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為各級黨委政府人才領導小組的成員單位、智庫成員單位,參與到黨委政府人才工作全流程中,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話語權。
2.招生就業處作為整個招生就業工作牽頭抓總的部門,要切實履行總協調總督查職責。具體工作中負責匯總上級所有招生就業政策,做清單式梳理,初步擬定落實工作的責任主體,并就相關內容召集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招生就業專班進行深入研究,達成工作共識,最終確定責任主體、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工作布置之后,招生就業處要全面履行總督查的職責,針對每一項工作進行一抓到底的督查,并在督查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隨時幫助協調解決,絕不能讓任何工作因溝通不暢而停滯不前,確保各項工作保質保量完成。除此之外,招生就業處負責搜集所有與招生就業有關的信息,如實時搜集掌握其他高校和地區的招生就業工作經驗和做法,對于有價值的信息,按照上述流程進行研究,并完善學校的相關就業工作制度和方案。
3.二級學院要切實擔負起招生就業工作的主體責任。要完善二級學院招生就業政策研究服務組織架構的運轉機制,在二級學院招生就業領導小組下成立就業政策研究指導專班(專班由分管副職擔任,選配精兵強將,專班人員不少于三人并要相對穩定,要求成為本領域招生就業專家式人才),全面搜集研究本領域招生就業政策,并就各類就業政策需要采取的工作戰略、方法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而充分的科學論證。經二級學院招生就業領導小組研究審核后,將研究成果與需要院本部協調解決的問題一并實時報送招生就業處,形成信息共享機制。招生就業處要實時掌握各二級學院的所有就業信息、應對策略和需要院本部解決的問題,并對二級學院提交的需要院本部解決的問題進行充分研判,科學整理出共性和個性問題,及時形成問題清單,報分管領導審閱。分管領導結合工作實際,對必要事項及時提交院招生就業領導小組研究,并由招生就業處實時將院本部研究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責任分解,按照責任清單一抓到底,做到不解決不銷號。
4.資金保障。招生就業工作需要大量外聯,尤其將二級學院的招生就業專班運轉起來之后,方方面面都需要資金支持。學校應給予相應的專項經費支持,以確保工作有序有力推進。
(二)對就業市場需求進行精準分析。學校要對就業市場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即時性地調查研究,匯總最為精準的就業信息。既要匯總現有的所有就業信息,又要創造性開展就業市場拓展工作。所謂創造性開展,是指在某領域或某行業,現有的就業需求中對方可能沒有考慮某一學校畢業生,但是,通過有效交流推介,創造出就業需求,甚至可以訂單式提供人才供給。這就需要地方本科高校要廣泛地與各級黨委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各類協會組織和有利于拓展市場需求的主體建立緊密型聯席磋商機制,形成與就業終端共同謀劃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靶向定位就業市場,精準設置培養計劃,打造就業市場上具有“呼倫貝爾學院品牌”的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隊伍。具體措施如下:
1.做實全流程就業指導。全流程就業指導,是指高質量、深入靈魂的就業引領。(1)校招生就業組織機構將通過對就業市場系統梳理后,精準整理出所有可能的就業方向,并要充分利用學生入學之初的教育時機,以虛擬“招聘會”等模式,將每一個學生未來所能嘗試的就業渠道以生動的、可理解的模式展示出來。并對每一個崗位的前景、待遇、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成功就業的畢業生典型的事跡、將采取的培養方式、建議學生做出的努力等信息一一呈現給新入學的學生們;(2)要充分利用就業手機終端的作用,將實時就業信息,包括新產生的就業崗位需求、每年畢業生就業的詳盡信息、優秀畢業就業生的業績評價等,及時推送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隨時能夠掌握未來的就業需求,尤其能夠從師哥、師姐等身邊典型的就業經歷中獲得就業信心;(3)由于將學生從入學開始就納入就業體系之中,也能夠調動起其主觀能動性,避免在入學頭兩年在茫然中度過可貴的時光。在這項工作中,各二級學院的招生就業專班要發揮重要作用,要全流程的提供指導服務。方式要靈活多樣,如,采用讓用人單位的人講行業前景和人才需求、就業明星講成長經歷、組織學生定期召開就業懇談會、建立院官方就業論壇APP等各種有效的方式,不斷增強就業工作在學生心中的分量,使學生們在校期間始終在前往就業的正確“軌道”上,久久為功,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4)要在全院教職員工中樹立全員抓就業的思想,將就業內容有機融入到課程和活動中,形成全員抓就業的良好局面和氛圍。
2.精準設置培養計劃。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在全過程中提高大學生就業的綜合競爭力,包括求職能力、適應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創業等綜合能力的全面培育。[1]而這種綜合能力就是一個學院學生的品格。呼倫貝爾學院培養的學生將擁有怎樣的“品格”,在就業市場和社會上將打造怎樣有口皆碑的呼倫貝爾學院就業“品牌”,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大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全員發動、跟蹤問效。建議由校最高決策機構進行研究,確定大的方向,再落實責任,全面推動。在具體工作中,要對整個工作的邏輯關系有清醒的認識,要做到讓全校師生入腦入心,并逐漸讓所有呼倫貝爾學院人都擁有一種勁頭——用這一代人的艱苦努力,打造出呼倫貝爾學院一批又一批“鐵軍”,從而形成呼倫貝爾學院整體的一種“品格”,并代代相傳。各二級學院都要靶向定位,精準結合就業市場統籌考慮以下問題:就業市場需要什么人才?具備怎樣的素質?招錄方式是什么?如何做到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成為能夠達到相應的從業水平?我們培養的學生能不能夠經得住時間、歷史和市場的檢驗而始終保持成色?結合上述問題精準設置與就業緊密對應的培養計劃,從而打造出二級學院各自的“鐵軍”。在人才培養中,要注重學生從入學開始的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喜歡的就業方向,從入學之初就接觸相關行業,而且這項工作一定要由二級學院精心組織、全程跟蹤問效,要幫助學生們尋找自己喜歡的就業領域的“師傅”“偶像”,并由組織出面以官方簽訂協議等形式,與相關就業實體建立起有機的聯結和有效的運轉機制。學院要高度重視這些“師傅”“偶像”級人才,讓他們成為學校的外腦,編入智庫管理,給予足夠的尊重,也可給予一定精神或物質獎勵,更好地發揮成功就業案例的示范作用。在實習見習中,還要注意建立對有從事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意愿的學生到黨政機關、鄉鎮實習的機制。學校要對這類學生進行專項培訓,使他們能夠勝任實習見習崗位。
3.針對各地缺少鄉鎮“留得住”人才問題,可建議當地政府專項拿出若干編制,通過在地方本科高校定向培養、優中選優的形式留住一批志愿在基層困難地區工作的人才。
4.精心策劃優秀畢業生展示推介活動。通過院內精心選拔各專業中最強的畢業生,通過現場展示或線上直播的形式,向社會和就業市場宣傳學校的畢業生,提升學校的影響力,逐漸打造學校的就業品牌。
5.充分挖掘校友潛力。呼倫貝爾學院在62年的教學實踐中,培養了眾多人才,這是一筆寶貴財富。他們對母校都有一份眷戀,也都有為母校的發展出一份力的情懷。建立校友聯系機制,將優秀校友納入學校就業工作智庫中,通過定期召開研討交流、宣傳校友在學校育人及就業中發揮的作用,充分調動廣大校友的積極性,使之成為推動呼倫貝爾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建議,“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同國家需要相結合,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2]面對復雜的就業形勢,高校要引導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和到基層就業。因此,在塑造具有“呼倫貝爾學院品格”的鐵軍中,設置一個“特種部隊”。他們的不同之處是能夠主動請纓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和最困難的領域,立志要長期甚至一生都獻給這份事業的信仰堅定的學生。這部分學生也將成為“呼倫貝爾學院品格”鐵軍中的精英,投身于火熱的新時代,并將“呼倫貝爾學院品格”的種子播撒到實踐的沃土中,能夠使它生根發芽。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健全和落實就業回訪機制,要通過對已就業學生的回訪和長期跟蹤研究,不斷發現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完善相關工作,還要將已畢業學生中的精英納入智庫管理,形成一個邏輯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