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云 遼東學院
“微課”即微課堂,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一知識點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新型網絡課程資源。這種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革新,它使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更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同時,也使學生擁有更充分的學習主動權。微課是信息時代和科技革命的產物,它通常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時間短。一節微課的時間通常會控制在15 分鐘以內;第二,內容完整。微課的內容通常包括案例引入、知識點分析與講解、總結與應用等幾個環節,是一套簡單而完整的教學活動;第三,有針對性。一節微課通常只講授一個知識點;第四,形象生動。微課以視頻為載體,包含影像、聲音、文字等多種形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根據時間節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從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前夜開始,涵蓋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直至當下,時間跨越180 年。主要包含反侵略斗爭、探索中國早期發展路徑以及中華民族長達14 年的抗日戰爭等。此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還需介紹1840 年之前的一些中外歷史知識作為鋪墊,以便學生系統理解和掌握中國近現代史始末,時間跨度較大。
在長達180 年的時間跨度內所發生的各類重要事件及各個事件之間的關聯都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需要介紹的內容。內容較多且各個事件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無論對于教師講授還是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掌握難度比較大。
孫中山先生曾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2],足見順勢而為的重要性。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時代”已悄然來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微課作為二者融合的重要成果,已經引起有關各方的廣泛關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傳統教學模式下,所有內容都依靠課堂教學來完成。受時間和形式的限制,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都極其有限。多年來,在眾多教師的探索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革新。盡管多媒體設備已成功應用于教學,但仍難以滿足該課程的教學要求。微課的出現,為該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3]。近年來,該課程的教學存在諸多不足。盡管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但效果并不顯著。一來是因為傳統教學模式下,課程內容較為枯燥,難以激發學習興趣,二來是因為該課程與學生未來就業關系較小,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微課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了方案。微課通過微視頻方式教學,圖文并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作為微課錄制的開端,選題至關重要。一個好的選題可以使微課的講解和錄制事半功倍,一個差的選題會是微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師在選題時,應考慮知識點的重要程度和難易程度,同時,所選題目應適合采用多媒體方式表達。在充分考慮學生歷史知識儲備量和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引用有關的歷史文獻、圖片和影像資料,再通過教師的講授和闡述,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
微課與以往的網絡視頻公開課不同,它的時長更短,更注重單個知識點的深入性和完整性,它不是把傳統的課堂教學錄制后切分成簡短的視頻,而是在考慮該視頻資源對課堂教學的作用的基礎上,獨立錄制完成[4]。不同作用的微課需要采用不同的設計,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在教學組織中,要盡量避免教學設計不合理而影響微課的效果。在簡單精煉的前提下,微課的教學設計應當有所創新。整個教學過程應當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從而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微課能夠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除了與選題設計和教學組織相關外,還受微視頻的錄制與剪輯等技術相關。當前,視頻的錄制和編輯方式多種多樣,為提高微課的質量提供了便利條件。
作為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創新形式,微課在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方面具備其特定的優勢。將微課應用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不僅有利于貫徹黨的方針路線,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增強青年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的熱情,使青年學生的思想境界邁入嶄新的臺階。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相關教師應關注微課的選題,合理設計教學環節,采用適當的技術手段,以保障微課的質量。此外還應注重課后交流,根據學生反饋與意見,積極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提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