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強,王 帆,陶秀佳,廖啟怡
(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182)
護理專業實習期間帶教教師單調傳統的授課形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需考慮到學生學習需求的變化、現代教學技術的更新、學生已具備一定學習能力、臨床實習排班不固定、受夜班影響部分學生集中授課效果不佳等因素[1],迫切需要在傳統護理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和發展。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具有短小精悍、授課數字資源豐富等特征,成為信息化時代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2]。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基于微課的自主學習更能滿足學習者自主、獨立和個性化的需求[3]。目前,微課已廣泛用于各類教學活動中,但在護理專業實習中的應用研究較缺乏。本研究在了解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將實用性較強的知識點制作為微課,作為臨床實習集中授課的補充,幫助護生突破時間不多、排班密集等學習限制,較快掌握臨床知識需求,更好適應臨床實習,收到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取本校護理學院2014級143名護理本科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方法,實行整群對照,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為本校直屬教學醫院實習生(85名),其中男9名,女76名;平均年齡(20.76±0.55)歲。對照組為非直屬教學醫院實習生(58名),其中男3名,女55名;平均年齡(20.89±0.69)歲。2組護生均在廣州市三級甲等醫院實習,采用相同的實習大綱,2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入校成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1.2.1.1對照組 采用傳統實習教學模式,即集中授課、護理查房模式。授課內容涵蓋了微課自主學習內容。
1.2.1.2觀察組 除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外增加微課自主學習模式,集中授課內容與微課自主學習內容不重復。在廣泛征求實習醫院帶教教師意見后將職業防護、感染控制、護理人文、??谱o理等護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制作成微課,每個知識點時間不超過10 min,具體內容見表1。組織學校教師與實習醫院教師團隊共同完成微課的制作,先進行集體備課及試講,然后由專業公司錄制,做到重點突出、難點清晰、適當拓展,教學流程完整不拖沓。每2周通過微信平臺發布1個微課學習內容,護生自主學習打卡,可重復學習。參照文獻[4-5]設計學習效果評分表,分別對提高學習興趣、促進自身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加深知識理解、達到學習效果5個方面進行評價。

表1 護生臨床實習微課制作內容
1.2.2觀察指標
1.2.2.1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測評 2組護生均在實習第4周采用自我導向學習評定量表進行測評,了解護生在實習期間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自我導向學習評定量表是由WILLIAMSON[6]教授研制的自評量表,包括學習意識、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學習評價、人際關系技能5個維度,每個維度12個條目,共6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分為總是、經常、有時、很少、從不,分別計5、4、3、2、1分。所有條目均為正向計分,護生根據自己對學習的想法和感受選擇一個最合適的答案,量表總分為60~300分,分值越高表示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越強[7-9]。
1.2.2.2教學效果評價 2組護生實習4周后對部分授課內容進行閉卷測試,以評價教學效果。題型為單項選擇題,每個知識點出4道題,共40題,每題2.5分,總分為100分。對觀察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就微課能否提高學習興趣等問題進行同意、不同意、不確定3種程度的評價。

2.12組護生實習第4周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得分比較 2組護生實習第4周測得自我導向學習評定量表總分均處于中等能力范圍(141~220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生實習第4周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得分比較分)
2.2觀察組護生對微課自主學習模式教學效果的評價 觀察組大部分護生認可微課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效果。見表3。

表3 觀察組護生對微課自主學習模式教學效果的評價[n(%),n=85]
2.32組護生實習4周后閉卷測試成績比較 觀察組護生實習4周后閉卷測試總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護生實習4周后閉卷測試成績比較分)
3.1實習教學應注重學習策略指導,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具有中等程度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提示臨床帶教教師應重點進行學習策略指導,幫助護生養成自我管理的良好學習習慣。一方面,帶教教師要結合護生的作息安排,靈活運用合作式學習、問題式學習、微課自主學習等方式,促進護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果[8];另一方面,實習醫院應積極創設自修室、實訓練習室、專業圖書室等有利于自我導向學習的環境,讓護生有更多獲取學習資源的便利渠道。這些措施將幫助護生突破學習作息時間不規律、夜班后集中授課教學效果低下等不利因素,為護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打下扎實的基礎。
3.2微課能創新臨床實習教學模式 目前,微課已在護理教學中廣泛應用,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10-16]。但多數以配合教師上課的資源存在,且內容多局限在??谱o理知識方面。本研究采用院校合作方式,在廣泛征求臨床帶教教師意見基礎上針對護生臨床知識的薄弱環節,聯合醫院共同制作職業防護、護理人文、感染控制、??谱o理等一系列微課,用于本校3家直屬三級甲等臨床教學醫院的實習教學,有效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3個主要教學環節,以及“評價、診斷”2個輔助教學環節,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創新。護生對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評價結果顯示,77.6%的護生認同微課可提高學習興趣,促進自身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學習效果;從實習閉卷測試成績可見,觀察組護生大部分知識點測試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課與傳統集中授課相結合,設計更符合護生不受排班等因素影響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能改進集中授課不靈活、效率較差等問題,更為廣大護生創造了動態學習條件,值得在護理臨床實習教學中廣泛推廣應用。
3.3建立微課設計共同體,促進教師的發展 微課作為數字教學資源能否在教學中發揮作用,關鍵是創設合適的微課資源,呈現高水平的制作內容,有效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微課的選題應從護生實際需要出發,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避免純粹的學科知識教授,而應利用數字資源創設情境,激活護生的已有認知與情感,找到學科知識與自身經驗的結合點,符合護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特點[17]。同時,不能忽略教師負責任的生動指導,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業務水平、信息技術能力。目前,護理師資隊伍建設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即學校專職教師較重視理論水平的提高,較少關注臨床護理新進展;醫院帶教教師較重視臨床護理進展,而忽略理論知識的更新,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護理教學質量。因此,本研究采用校院合作形式進行實習微課資源庫建設,院校教師一起交流探討,一起備課試講,準確把握護生學習需求,集聚智慧和力量打造“交流、合作、對話、協商”的微課設計共同體,有效打破了固有屏障,實現了教與學相長的目標。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了微課在本科護生臨床實習帶教中的應用效果。針對護生已具備一定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特點,在廣泛征求臨床帶教教師意見基礎上聯合醫院教師共同制作職業防護、護理人文、感染控制、專科護理等護生臨床知識的薄弱環節的系列微課,用于臨床護理教學,采取“微課自主學習+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幫助護生突破學習作息時間不規律、夜班后集中授課教學效果低下等不利因素,受到護生的普遍認可,值得在護理臨床實習教學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