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提問的教學方法的提出,為高中語文教師打造高效教學課堂提供了可行的途徑。將有效提問的教學方法引入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能夠有效的將有效提問教學方法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對有效提問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運用的現狀和特點展開研究,并提出有效性提問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有效提問;策略
一、 引言
語文是高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提問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手段。在新課改的影響下,高中語文教師越來越重視對高效課堂的打造。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夠提高提問的質量是目前高中語文教師主要思考的問題之一。有效提問的教學方法的提出和研究成了高中語文教師解決這個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有效提問方法的指導下逐漸地提升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質量,促進語文學科的發展。
二、 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現狀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就必須對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現狀進行分析,掌握在高中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及形成的原因才能夠利用有效提問的教學方法去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就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在問題的設置上不夠科學,比較雜亂。在實際的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通常在部分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對有效提問的理解不夠透徹,提問也過于隨意和雜亂,毫無科學性可言,導致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性提問無法發揮出其具有的價值和作用。比如在學習《小狗包弟》時,部分教師可能會提問學生,如果“小狗包弟”在你的生活中,你會不會去幫助它呢?而學生的答案也就只有“會”和“不會”。像這種提問結果只有是或否的提問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本無法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難以對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起到促進作用,浪費教學時間。
第二,提問頻率不合理,師生的互動性較差。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認可有效提問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大量的教學問題,去引導學生去思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過于頻繁的教學問題很容易造成班級學生對語文教學問題的反感,讓學生不愿意去思考。而且過于頻繁的提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也是不足,很難讓學生去進行深入的思考。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提問的頻率過高也會影響學生的提問頻率。教師提問,學生做出回答是教師單方面的引導和教學的過程,而學生的提問是學生和教師進行深入探討的過程,是學生對文本知識和內容進行探索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教師提問的次數過多,導致學生沒有過多的提問時間,影響高效課堂的打造。
第三,教師對課堂提問回答指導較少,評價不到位。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否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做出回答,還在以問題回答的正確與否,全面與否。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能夠科學地提出問題,還要能夠讓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做出引導和評價,幫助學生去提高語文學科的綜合學習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通常只會在意學生是否能夠對問題進行回答,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也會更在意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缺少了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指導與評價,讓有效提問的價值無法得到體現。
三、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的特點
有效性提問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已經有了一些新的發展,部分高中語文教師為了能夠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問與其他的教學形式相結合,這樣就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新的發展和特點。
(一)學生進行主動學習
有效性提問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去思考和學習的方向,讓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根據文本內容盡心思考,然后找到問題的答案,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學習《紀念劉和珍君》時,學生在對文本進行學習時,因為缺乏對文本的歷史背景的了解,無法對文本中魯迅先生的情感進行把握。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提問學生:“如果你也生活在那個年代,劉和珍君是你的同學,面對她的逝去,你將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利用這種問題,讓學生將自己融入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切身地體會文本中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的感知能力,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用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去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去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入文本中的內容,還要加入一定的自身的觀點。以《雷雨》為例,《雷雨》這篇文章中的故事內容對高中學生而言,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這種困難不在于學生對文本的體裁和故事情節,而在于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把握作品的內容,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認為《雷雨》中的悲劇,誰的責任最大?為什么?”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對故事中涉及的八個人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而且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能夠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梳理,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把握程度。
(三)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利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促進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也是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特點之一。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因為文本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距離,讓學生對文本中的內容有一定的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正確把握文本內容和作者情感造成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有效性提問讓學生去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擺脫文本的限制,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去理解文本內容。以《包身工》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對包身工的吃、住以及勞動條件等方面進行了解,可以從文本的批判力度上充分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憎惡和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搜集更多的歷史資料,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全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了解。回答教師的問題“導致包身工生活艱難的原因都有哪些方面?”
四、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策略
(一)提出啟發問題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利用啟發性問題去能夠有效地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質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不斷地探究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以《雷雨》為例,在文本的內容中,八個人物之間的矛盾在雷雨的夜晚一起爆發,文本在較短的時間內加入了不同的人物關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容易被復雜的人物關系所困擾,無法深入地對文本內容進行探究和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啟發性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去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然后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比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內容對“周萍”進行評價。學生在進行評價時,就必須回到文本內容中,去查找周萍曾經的所作所為,以及她想逃離的原因。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周萍”的評價過程去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獲得能力的增長。
(二)加強重視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成功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打造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關鍵。將有效提問引入課堂導入環節,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環境中。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有效提問去提高課堂導入環節的有效性。在《林黛玉進賈府》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我眼中的林黛玉”,林黛玉在不同的學生眼中是不同的,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對《紅樓夢》的了解程度,也有學生本身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先說一說自己眼中的林黛玉,等調動起學生的談論興趣時,教師在讓學生帶著問題“文本中的林黛玉與我眼中的林黛玉有何不同?”進行課程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高中語文學科的學習。
(三)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合理地利用有效性提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的,這種全面主要是體現在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層面。比如在學習《小狗包弟》時,如果教師不注重提問的有效性,經常提問類似于“小狗包弟”是誰?或者文本中這些人對“小狗包弟”的做法值不值得我們去效仿等,學生不需要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問題的有效性,比如從文章中,你能看到“小狗包弟”的哪些特點?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主動地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還要進行歸納、總結和思考,深入地去了解。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有效提問的價值。
(四)創設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將有效提問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方法。比如在學生學習《雷雨》時,教師就可以將雷雨中的片段引入高中語文教學課堂,讓學生充分地、直觀地感受文本內容中的環境氛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視頻中出現的人物進行觀察,觀察人物的動作行為、語言特點以及情緒的變化。這樣才能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才能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五、 結論
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得到了極大的改革和創新,高中語文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去接受這些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技術,為高中學生打造高效語文課堂,促進高中學生語文學科綜合學習能力的全面。
參考文獻:
[1]陳奉陽.管中窺豹,略見一斑——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性研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6(7):9-11.
[2]陳潔.高中閱讀教學中有效提問研究[D].江蘇:揚州大學,2017.
[3]江利.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策略探析[J].山西青年,2020(11):115.
作者簡介:
童玲,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連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