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我國漢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平臺,讓沿線國家的學生提高學習漢語文化的熱情,不斷推動我國文化、企業、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據調查顯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也在營造傳播漢語文化的氛圍,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化,讓中國逐漸走向全球化。但是在漢語傳播中還存在著沒有完善的教育規劃以及教師團隊建立不完善的問題,本文針對漢語傳播的現狀分析,研究“一帶一路”漢語傳播的創新模式,促進漢語文化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 漢語傳播 研究策略
“一帶一路”的主要思想就是讓中國走出去,面向全世界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關系。而互動交流是合作的前提,因此,要不斷加強漢語傳播力量,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在對外進行中華文化交流的同時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漢語文化在沿線國家的傳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積極探索更有利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實現二者的共贏。
一、當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漢語傳播主要途徑
(一)培訓機構推動著沿線國家漢語傳播的發展
據調查顯示,截止到2019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53個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和136個漢語教學課堂,其中歐盟28國、中東歐16國實現全覆蓋。孔子學院是一所非盈利性教育機構,主要是為了讓世界各國的人民了解中國文化以及滿足外國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求,在學習和交流中促進國家之間友好合作,實現中國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另外,孔子學院的建立還有利于為漢語教育資源缺乏的地區提供漢語教育平臺,促進當地的漢語教育水平的提高,讓更多的沿線國家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對中國外交戰略上具有積極影響[1]。
(二)來華留學生推動沿線國家漢語的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讓更多沿線國家的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產生了興趣,我國來華留學生的規模也逐漸擴大。據調查顯示,自2014-2019年來華留學生的數量比例呈直線上升,由436%上升到546%,比以往提升11個百分點。伴隨著來華留學生的增加也會讓漢語傳播在國際中的地位逐漸增加,并且這些留學生一般在中國學習時間大致為5年左右,其中成績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獲得學校的獎學金,,畢業后的漢語水平都能夠達到HSK的等級要求,并獲得更多的漢語文化知識。
(三)海外移民者在漢語傳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華人同胞對漢語傳播也具有重大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根深蒂固的中華文化傳承還有漢語語言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據調查顯示,沿線國家是中華文化和漢語傳播效果最顯著的地區,因為只要當地存在著華人就會逐漸產生漢語傳播的形成與發展。以緬甸為例,在20世紀末,緬甸華人同胞以及教育事業受到排擠,導致漢語傳播在緬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隨著中緬兩國建立了合作關系后,逐漸形成了對漢語教育實現有條件的開放性政策。因此,對于海外移民者來說他們不僅可以推動中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漢語傳播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報刊典籍有利于漢語文化的傳播
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言,華文報刊的發展有利于海外華人對社會的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是華人同胞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首先,華文報刊上刊登的都是與中國政治、經濟以及思想上相關的時事新聞,能夠讓沿線國家的居民更好的關注中國形勢發展。另外,華文報刊上還記錄著中華文化的歷史、漢字、風俗習慣等,讓其他國家的居民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有據可依。其次,部分學校的校刊上也對漢語傳播發揮著積極作用,不斷強化師生之間的漢語教育,提高漢語學習能力,還可以根據傳播社會輿論幫助華人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后,部分沿線國家的華人同胞為了讓自己的下一輩學習更多的中華文化,選擇諸如《三字經》《論語》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古藉教導自己的孩子學習傳統禮儀和道德修養,也進一步推動了漢語文化的發展。
(五)宗教信仰推動漢語文化的發展
在宗教信仰中漢語文化的傳播方式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通過中國僧人在沿線國家修建寺廟,宣傳佛教經典的方式進行漢語傳播,只要有佛經的地方就會有漢字的存在,不斷為沿線國家傳播豐富的漢語文字。第二,利用宗教信仰創建宗教學校,有效的促進漢語文化的傳播。比如,在緬甸華人受到教育停滯時期,他們利用緬甸法律允許創建宗教學校的條款,利用宗教信仰開設宗教學校學習漢語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例如曼德勒孔教學校,南坎華文學校,木姐佛經學校等。
以上幾點都是漢語傳播中的主要途徑,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讓沿線國家華人同胞的后代繼續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加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精神,在事業上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讓沿線國家當地居民也可以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幫助他們主動學習中華文化知識,帶動漢語傳播的發展。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漢語傳播現狀
“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后在沿線國家中漢語傳播發展中還面臨著不同的問題,比如國家之間有不同的文化差異、具有遙遠的距離、不同的語言環境等因素,都對漢語傳播帶來不同程度上的影響。
一方面,漢語人才供需之間的矛盾。根據倡議的正確實施,中國和沿線國家的關系逐漸密切,不斷發展合作空間。其中包括從政治、經濟逐漸擴展到文化、地區交流之間發展。對學習漢語文化的要求不斷擴大,需要不斷培養滿足發展需求的漢語人才,但是由于沒有漢語知識基礎,在學習上還面臨著理論知識多、記憶困難的問題,不可能短時間就能夠培養出符合發展需要的人才[2]。
另一方面,國家文化差異和漢語傳播之間的矛盾。據調查顯示,有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于國家距離遙遠,沒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傳播信息不發達,導致國家交流中容易出現問題,對其他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地區語種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國家之間文化上的差異。比如,一些具有戰亂的國家,他們有很多想學習漢語文化的學者,但是由于存在著人身安全的問題,也不能及時的進行漢語教學。另外,我國外派的高學歷教師以及志愿者中并不是所有的小語種都有涉及,所以對于部分地區的語言不夠了解,限制了漢語傳播的速度。
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漢語傳播策略
(一)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漢語傳播效率
現如今,沿線國家的居民逐漸重視漢語教育,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漢語知識,我們要制定完善的教育體系,不斷創新漢語教育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在漢語傳播教育中,教師團隊、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是最關鍵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對于中外合作創辦的孔子學院以及培訓機構中具有大量的我國優秀的漢語教師以及志愿者,同時,在教師團隊規模逐漸擴大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重視教師隊伍的質量[3]。
首先我們應該對有條件的學校創建不同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授予資格,提高學校師資條件以及科研方面的實力。另外,適當增加在孔子學院以及其他培訓機構的外派教師以及高學歷志愿者比例。
其次,不斷豐富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選擇不同的漢語教材功能,提高漢語教材的實用性特點。由于語言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對于教學內容我們也要與時俱進,結合實際教學的需求不斷優化教材內容。
最后,教師在教學中還要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教師要在重視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積累和實際應用的問題上還要不斷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優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完善科學合理的課程安排,提高漢語傳播質量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具有學習時間長,學生資源穩定的特點,因此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漢語人才,學校也要不斷創新改革課程體系,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安排,不斷提高漢語傳播質量。同時在漢語課程中要增加相關的選修課程,不斷對來華留學生進行宣傳和提高漢語傳播工作。還可以滿足留學生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有利于他們在中國學習生活以及工作。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推動漢語傳播與中外貿易經濟的協調發展,合理的課程安排能夠讓來華留學生學習更多的漢語知識,熟練的應用到實際生活,在畢業后還可以繼續從事中外貿易相關的工作,促進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發展。
(三)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拓展漢語傳播途徑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漢語傳播也遇到新機遇,傳播途徑不再受到局限性,逐漸走向多樣化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從各個方面促進漢語傳播的有效發展。例如,我們現在面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導致在實際教學中受到距離的影響,我們就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教學”的有效手段,幫助學生克服距離問題,繼續學習漢語知識[4]。對于還處于有戰亂紛爭的國家,可以利用捐獻等福利措施,增強國家友誼的同時促進漢語文化的傳播。就像我們國家現在以及實行的對外出口新冠肺炎疫苗,幫助海外華僑同胞解決疫情困擾,最大程度上推動中國走向全球化。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傳播途徑雖然具有局限性,但是我們要積極尋找創新途徑,針對不同的問題不斷創新探索,優化漢語傳播方式,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拓展漢語傳播途徑,幫助沿線國家的漢語學者學習更多的漢語知識,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漢語教育在國際教育中持續發展,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李航.“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國際傳播的新挑戰與新機遇——以孔子學院為例[J].濰坊學院學報,2020(4).
[2]丁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研究——以語言生態學為視角[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10).
[3]梅冠群.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高質量發展的思路[J].公共外交季刊,2020(2).
[4]劉旭.“一帶一路”視閾下的漢語國際傳播發展策略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9(4).
(作者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作者簡介:李蓮,女,漢族,云南保山人,大學本科(文學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