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蕓 劉小源
摘 要:“右江麼乜”,是一種精神成果,是歷史的見證物,也是一種文化創意。積極傳承“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維護好文化生態平衡,也利于蓄養民族精神財富,凝聚精神財富智慧,提升學生文化軟實力。下面,將針對“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變遷問題展開詳細闡述,旨在打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素養培養環境。
關鍵詞:“右江麼乜”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右江麼乜”,是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從目前來看,對“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過于商業化,功利化現象比較嚴重,人們缺少正確的傳承與保護意識,觀念相對滯后。加之,傳承人面臨斷層,且缺少相關保護機制,影響到了文化優勢的發揮。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要積極探索可行性傳承路徑,多元提升傳承能力。
一、“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變遷
如今,“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發生著變遷,其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其一,樣式變遷。舊時,麼乜的樣式相對單一。如端午節時,人們會用紅、黃、綠、黑、白顏色的布縫制人抱球造型,并用草藥填充內部。現今,麼乜制作中用色和圖案都更為豐富。如在麼乜制作時,人們會嘗試用布縫制太陽、鑼鼓、祥云等吉祥圖案,并用珠子、中國結等將麼乜裝飾的更為精致。其二,功能變遷。舊時,麼乜象征著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同時,將麼乜制作成香囊時,會放入十幾種藥材,有著安神鎮驚等功能。另外,麼乜有裝飾、傳遞感情等功能。如在年輕男女中,人們會用麼乜表達愛慕,會用它來裝飾脖子、手等身體部位。除此之外,麼乜也是對女紅的一種展示方法,人們會通過麼乜來競技手工技藝。近年來,麼乜的功能發生了改變。如可作為禮物贈送親友,可制作成耳環麼乜、手機麼乜飾佩、發簪麼乜飾佩、箱包掛件、手機座等小巧玲瓏的產品,受到了人們廣泛關注。其三,價值變遷。舊時,麼乜主要是實用價值,有保健等重要作用。如今,麼乜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等逐漸凸顯出來。麼乜制作中,太陽等圖案制作融入了形式美感,用精美圖案給人們帶來了良好的審美體驗。同時,麼乜逐漸成為了一種旅游紀念品,發揮了一定經濟價值。麼乜,是壯族文化標志物。隨著麼乜的時代變遷,要積極傳承“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其消失殆盡。
二、“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路徑
(一)樹立正確觀念
如今,麼乜的傳承意識相對淡薄。針對這個問題,要積極樹立正確傳承觀念,建立起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傳承意識。因麼乜的工藝、技術是在變化中發展,其是活態的。因而,在“活態”傳承中要以動態傳承為主。“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個人擁有,是全人類的財富。在對麼乜進行傳承時,要發揮好家庭環境作用,引導家長鼓勵孩子傳承麼乜,接觸麼乜。基于良好的家庭氛圍下,孩子們將樹立起正確的麼乜傳承觀念,主動傳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對麼乜進行傳承時,為樹立良好的麼乜傳承保護意識,要發揮好學校環境重要作用,利用“文化遺產日”積極組織“非物質文化進校園”活動。如可以“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為主題開展一次“麼乜進校園”活動。活動中,要求學生自主制作麼乜工藝品,用麼乜改善校園環境。同時,精心布置一個主題墻,用主題墻展示學生制作的作品,打造良好的麼乜傳承氛圍,讓更多人樹立起正確的傳承觀念。期間,還要組織學生共同繪制黑板報,用黑板報宣傳麼乜,陶冶情操。另外,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要積極發揮企業、政府等機構的社會影響力,齊心協力培養學生保護傳承意識,不斷提升麼乜傳承能力。
(二)收集整理資源
麼乜,是右江上游地區壯族特有的民間吉祥飾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融入了蠟染、土布、壯錦、竹編等文化,得到了人們青睞。在對麼乜進行傳承時,要有針對性地搜集、整理大量麼乜文化資源,其是保護麼乜的前提與基礎,是交流、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麼乜,表現出了壯族對神力、生命的美好信仰,收集麼乜資源時,可從形體、圖案、色彩、裝飾幾個方面進行歸類,分類保護“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對麼乜資源進行收集時,可有針對性地整理關于麼乜的故事。如在引導學生賞析一個人張開四肢抱著一個圓球的麼乜造型時,可收集關于這個造型的古代壯族傳說故事資源:傳說太陽神的火種龍珠某天掉落凡間……通過了解傳說故事學習麼乜守護太陽、擁抱希望的寓意,于資源收集中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在傳承與保護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要精心整理麼乜顏色及意義資源。如收集關于麼乜五色布料顏色的資源,了解麼乜制作中用到的黃色屬土,主中央,符合求吉避兇。除此之外,要按照區域收集、建立麼乜資源。如在百色地區麼乜資源收集時,以文學藝術、民族文化、工藝、競技等不同類別收集資源,分類保護和利用資源。期間,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專門建立一個麼乜傳承資源庫,系統化整合各類資源,再將其制作成電子書、學習課件、微課、案例等,供學生學習麼乜使用,讓他們透過直觀的學習資源更多地了解麼乜,積極傳承麼乜。
(三)創新人才培養
為了達到麼乜傳承目的,要有針對性地創新傳承人培養。在傳承人培養中,要發揮好高校教育優勢,積極構建產、學、研教育體系,向傳承人灌輸高層次理論,增進人才對麼乜文化的了解,再結合各學科優勢,探索可行性的麼乜傳承途徑,提高傳承人培養效果。同時,在對傳承人進行培養時,要有針對性地編制研習培訓計劃,著重鍛煉傳承人的審美和理論基礎,使他們真正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中。同時,在對傳承人進行培養時,要專門成立一個培訓班,主要用于建設一支良好的民族文化傳承隊伍。期間,還要搭建一個傳習平臺,主要用于分享麼乜知識、制作技藝、人物故事等資料,增進傳承人對麼乜的了解。同時,在傳習平臺上,要布置一些動手制作任務,再陳列、展覽作品,以保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麼乜繼承人,讓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普及。如在傳承人培養中,可利用傳習平臺分享黃桂珍的故事:隨著端午節日益臨近,家住百色城中華街的右江麼乜傳承人黃桂珍又忙碌了起來,她出生于1957年,從小跟著長輩們學習制作麼乜。2010年,黃桂珍制作的麼乜在端午龍舟文化節上成為了一大亮點,受到了好評。為傳承麼乜,黃桂珍開始培養自己的女兒,還熱心教前來學習的各地婦女制作麼乜工藝,并成立了“五妹”麼乜手工作坊,制作出了“沉香系列”、“民族風系列”、“艾香系列”等產品……通過聽講人物故事,將吸引更多學生以黃桂珍為榜樣,主動成為麼乜傳承人,自覺保護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拓展傳承方法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以往的傳承方法相對單一。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要積極創新麼乜傳承方法,改變以往口傳心授的封閉傳承方式。期間,可以將麼乜傳承融入到具體學科中,利用課堂激發學生麼乜傳承意識,增進他們對麼乜的認識。但在這種傳承方法下,要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法,不定期地為學生安排一些麼乜手工藝品制作等學習任務,營造你追我趕麼乜學習氛圍。同時,可組織麼乜文化走進社區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區傳承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增進社區居民對麼乜的了解,促進麼乜傳承。另外,在傳承麼乜時,還可采取技藝比賽傳承方式。如在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中,為了激勵學生主動傳承麼乜,打造一個良好的民間文化傳承環境,可以“了解一下特制的壯族香囊——右江麼乜”為主題組織一些技藝比賽。比賽中,要求學生自主了解右江麼乜用于安神鎮驚的香囊配飾物。當學生初步了解了這種香囊配飾物以后,為學生直觀展示漂亮的麼也,引導他們學習傳統香囊制作工藝,再從圖案、用色、寓意幾個方面入手評選出優秀的成品。在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技藝比賽中,將打造一個良好的代代相傳質樸美好氛圍,使麼乜傳承能力有所提高。
(五)優化產品設計
在對學生文化素養進行培養時,喚醒他們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日常教育中,為激發學生麼乜傳承熱情,要引導學生優化麼乜產品設計,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麼乜產品。期間,要開展一個公益技藝傳承課堂,在課堂上教授學生手工藝品制作方法,讓他們掌握更多麼乜制作技藝。同時,要指導學生利用好傳統技藝,并適當融入現代手法和時尚元素。當學生優化設計出色彩、材質、內容、圖案、造型各異的麼乜手工藝品以后,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多渠道展示學生的作品,以深度傳承麼乜,營造一個良好的麼乜傳承局面。另外,在傳承麼乜時,為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發揮好麼乜經濟價值,要積極收購優秀的麼乜設計作品,帶動學生利用更多課余時間優化設計耳環麼乜、手機麼乜飾佩、發簪麼乜飾佩等等。然后,利用電子商務銷售學生設計的作品,讓學生實現勤工儉學,并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麼乜的傳承,避免麼乜瀕臨失傳。整個產品設計中,學生們將加強對麼乜獨特魅力的親身體驗,能更為積極、主動地傳承、宣傳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麼乜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三、結語
“右江麼乜”是壯族記憶縮影,其隨著時代而變遷。面對“右江麼乜”瀕臨消失的問題,要積極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能力,樹立起正確的傳承觀念。同時,廣泛收集、整理“右江麼乜”資源,創新傳承人培養,并創新傳承方法,優化設計“右江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品,由此展現獨特的民間文化精華,弘揚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周小琴.壯族麼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研究[J].百色學院報,2017(6).
[2]王丹陽.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戲劇之家,2020(11).
[3]王坤,張敏,王俊,等.基于職業教育視角的民族文化傳承路徑[J].當代職業教育,2019(5).
(作者單位: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右江麼乜”非遺傳承“政-企-校-坊”四方協同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項目編號:GXZZJG2020B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