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琴
有效提問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通過課堂上的提問使學生產生懷疑、困惑進而探究,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解決問題。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形式,也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成果,促進學生思維,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課堂教學方式之一。在英語閱讀課上有效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還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并豐富他們的思維方式。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課堂提問可以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強化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項英2016)。課堂提問是否有效,對于整個教學活動有著重要影響。教師在英語閱讀課堂上的有效提問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品質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初中英語閱讀課堂提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提問隨意,缺乏目的性;問題設計枯燥乏味,學生不感興趣;問題設計含糊、不明確,學生理解困難;問題設計低效,重難點不突出;問題設計過于簡單,思維含量低;問題設計零散,缺乏層次感;提問的時機不明確;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反饋不合理等。
以上這些都是影響有效提問的重要因素,要做到英語閱讀課堂的有效提問,就必須采取相應的策略。下面分析英語閱讀課有效提問類型和切入點,通過探究不同閱讀階段進行有效提問的策略,尋找更有效的課堂提問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促進其自主學習,提高其思維品質。
英語閱讀課堂上所采用的預測性問題主要是指根據文本內容,運用已有信息推測未知信息,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的讀前提問。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前對教學任務進行清晰、有邏輯的考量。但是,這種預測有一定的彈性,應留有一定的空間,并且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先了解教材,確定要解決的問題,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之后再確定要提的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免造成提問之后學生一無所知,無從下手。在學生探究時,教師不要過多干預,因為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教師過多地干預會使他們的思維受限。在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某個話題進行Free talk。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7 Section B 2b 的閱讀課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時,教師可以出示一些關于Alien 和UFO 的圖片,讓學生談論,然后提出以下問題: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What can robots in the future?
Can they think like a human?
以上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也有利于激發其探求新知的興趣。
概括即歸納、總結。概括性問題是指在英語閱讀課上能夠引導學生獲得細節信息、概括文本主旨大意的問題。它要求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注重對文章大意的初步理解,歸納事物的共同特點,加以簡明扼要地敘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概括過程中必須借助歸納法,保證概括后的內容包含所有要點,且語言簡潔。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What does the first paragraph tell us?
What is the best titl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erson?
What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Why does the writer write the article?...
以上問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要求其閱讀時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對概括性問題的回答,學生基本能掌握文章主旨,并了解全文的結構特點。
細節性問題也就是事實性問題,是一種重要的問題類型,主要考查學生對信息的搜尋、提取、記憶、存儲能力,答案比較封閉和簡單。雖然屬于低層次的思維,但也是學生在閱讀時要解決問題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素。學生只要仔細在文本中尋找,或者提取已記憶、存儲的信息,就基本上能找到答案。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形式多樣,對信息加以整合。細節性問題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對5W1H 的提問、對是非判斷的提問、排序問題、計算類問題等。
例1:對5W1H 的提問,即對who/when/what/why/where/how 等的提問。
例2:對是非判斷的提問
如:三誤一正型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excep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except...?
例3:排序問題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orrect order of the story?
例4:計算類問題
How many students exercise every day?
How far is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
分析性問題的提出首先要求學生分析文本的知識結構,再弄清概念之間的關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必須能分辨問題所包含的條件、原因和結果及其關系。學生僅靠記憶并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必須通過認真思考,并對材料進行加工、組織,尋找依據,進行解釋和鑒別,才能解決問題,屬于高層次認知問題。在分析性問題中,教師經常使用的提問動詞是:對比與比較、分析(作者的意圖、哪些因素、什么原理、為什么、什么關系等)、陳述(作者主要的觀點、主題、假設、證據等)、找出類型、得出結論、論證、證明等。
一般情況下,問題之間是緊密相關的,學生通過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思維導圖能明確文本的各個要素,并把握其內在聯系。在分析問題時,可以使用5W1H 分析法,其思維導圖見圖1。

圖1:5W1H 分析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5 Section B 2b Beauty in common thing 的第二段時,教師就可以利用5W1H 分析法分析課文。
Who first used sky lanterns?
Why were they used in the past?
When are they used now?
Where do they rise into?
What are sky lanterns made of?
How do people send them out?
利用5W1H 分析法,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文本,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文本知識。
啟發性問題指的是教師根據文本內容和學生已有經驗,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設計的問題。這類問題能夠引發學生探究,并最終將其解決。啟發性問題也可能是在學生回答精彩之處或者回答有誤之處教師進行的追問,以此引發其進一步思考。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在分析文本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例如: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sharks?What can we do to save the earth?
文章的標題往往蘊含著文章的主旨,而文章的主旨就是文本的靈魂,學生掌握了主旨就等于讀懂了文章。文章的標題就像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可以窺探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標題精心設計問題,能達到以問促讀、以讀促答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B 2b 部分的文章標題是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robots?針對該標題,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Will people have robots in their homes? Will everyone have robots?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robots?Will robots do housework for us? What will robots be able to do in the future?以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回答了這幾個問題,也就基本清楚了文章的大意。
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有助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從而提高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B 2b 部分文章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robots? 第三段的寫作思路是:scientists’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robots,提出兩種不同的觀點,并給出了相應的supporting samples。教師可以提出問題:Why will it be difficult to make them really think like a human?How do you know? 引導學生在寫觀點類文章時要給出實例加以佐證,讓人信服。
教師高水平的提問能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發散思維,探尋答案。課堂提問的關鍵是能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文章的關鍵句往往能統領全文,揭示文章的中心。教師在關鍵句處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例如:教師提出以下問題:Can you keep your resolutions? Why do you think resolutions may be difficult to keep?可以引發學生聯系自身實際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對自己的計劃進行反思、改進。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活思維,解決矛盾,抓住契機,突破難點。教師首先要深入研讀文本,利用信息儲備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障礙,讓其思維產生沖突,進而尋求解決辦法。這樣,學生對于重難點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4 I used to be aI fraid of the dark Section A 3a From shy girl to pop star 時,教師提問:If you are famous,you will give up your normal life. So,do you still want to be famous?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o you?點明了You really require a lot of talent and hard work to succeed.Only a very small number of people make it to the top.
作者在寫文章時會融入自己豐富的情感,無論是敘事性的還是說明類的,都滲透著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意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體味作品的語言風格,賞析、品味、領悟作品的語言特色,感悟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對其將通過閱讀所學知識應用于寫作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Section A 3a From shy girl to pop star 時,教師可以提問:How did Candy’s life change?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er? How should we do to be successful?引發學生思考,使其懂得: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堅持不懈。
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切入角度,要問得巧妙,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于學生的興趣點、情感的共鳴點、思維的興奮點處提問,為學生搭建思維的跳板,讓他們的思維飛得更高、更遠。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要有目標,所提問題要有針對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教師在設計一堂課時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所提問題須有目的性,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提問前要全面分析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生成,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程度等,要抓住教學重難點,恰當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適當的情境,運用幽默生動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教學技巧、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言教學具有趣味性,使課堂更具活力。
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統領整堂課,也就是說,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以問題為鏈,以知識的形成、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師生合作互動為基本形式”,從而指引學生的思維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問題鏈須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統領課堂,使學生將獲得的新知識與舊知識相聯系,形成知識體系。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Section B 2b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的問題鏈設計如下:
What season can you know from the sentence?(Winter)
What do people often do when they hear the Christmas song?
What is the date of Christmas?
What are the symbols of Christmas?
What do people of do on Christmas day?
Look at the picture,when do people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How do the people feel when they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What is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day?
...
以上是pre-reading 和while-reading 的部分問題,先創設下雪天的情境,然后用歌曲導入,再呈現兩幅不同的圣誕夜圖作對比,將Christmas 主題貫穿整堂課,結構清晰,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問題的設計要體現思維性,要具有啟發性。教師應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在學生遇到困難或者在他們回答精彩/有誤時及時追問,引導其進一步思考。對于同一個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激發其發散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B 2b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Suppose you are Jacob Marley,how does this change?
What will you say to Scooge?
...
教師所提問題數量要適當,難度不能太大,要注意提問的梯度不能太大,否則啟而不發;梯度也不能太小,否則學生的思維過程會受限。
問題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內容有效地設計問題的層次。教師可以先設計一些低層次問題,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接著提出高層次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層層深入,剖析文本。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B 2b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What does“mean”mean?
What does he think of Christmas?
Why does he hate Christmas?
How has he changed?
What makes this happen?
What do you think of Jacob Marley?
教師讓學生在Careful-reading 環節回答關于Scrooge’s changes 的提問,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層層推進,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斯克魯奇(Scrooge)的本性是如何從mean 轉向kind 的。
按照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可以把英語閱讀課教學分成三個階段:讀前、讀中、讀后(見表1)。

表1:閱讀三個階段的提問類型
在讀前階段,教師可以就預測性問題進行提問。讀前提問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趣,它一般是通過課文導入來實現的(張芬芬2013)。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投影、視頻、掛圖、音樂、實物等或者語言描述、話題激發等形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話題,導入新課。教師提問時要緊扣文本,重點設計并運用預測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其利用已知信息充分預測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預設的問題是否有效的關鍵是看問題能否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能否啟發他們的思維。首先,預設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教師在預設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參與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其次,預設的問題內容有效。教師要根據教學重難點設計開放性問題,使其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10 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 Section B 2a Hometown Feelings 時,教師讓學生先觀看一段視頻,然后提問:“Why do millions of Chinese leave the countryside every year?”之后追問:“Do they miss their home? Will you leave your hometown when you grow up?”使學生了解話題內容并引發其思考。以上問題對農村初中生而言尤其有感觸,因為他們中很多是留守兒童,父母為了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離開家鄉去外地工作,諸多身不由己。
讀中活動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獲取比較詳細的文本信息。教師可以根據語篇結構、語言形式設置一些細節和有梯度的問題(周徐健2014)。
1.速讀(Fast-reading):整體感知,了解大意(概括性問題)
速讀主要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總結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快速閱讀文本,抓住文本大意,搜索關鍵信息,理清篇章結構。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先設計幾個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尋找關鍵句,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和結構。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Section B 2b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robots?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What are robots like in movies?
What can robots do today?
What are scientists’ideas about robots?
What will robots be like in the future?
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和泛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解文本大意和篇章結構,為進一步閱讀文本奠定基礎。
2. 細讀(Careful-reading):尋找細節,層層深入,總結領悟(細節性問題和分析性問題)
細讀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他們以精讀的方式細讀課文,分段閱讀,并輔以知識性和細節性問題。文本題材不同,提問的設計也可以多樣化。如下所示:
(1)運用圖表,理解文章細節,搜尋關鍵信息。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B 3a Read the invit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的文本結構見表2:

表2:Facts of the invitation
圖表的運用使學生對文本結構一目了然,快速掌握文章要點,為以讀促寫作好了鋪墊。
(2)利用對比提問,引導學生分析比較。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B 2b 的問題鏈如下:
What is Ms Miller’s opinion about kids doing chores?
What is Mr Smith’s opinion about kids doing chores?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kids doing chores?
通過兩種觀點的對比,學生對文本信息有了清晰的概念,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細節信息。
(3)利用思維導圖。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ection B 2b時,按照時間發展為線,以思維導圖(見圖2)的形式呈現文本中的關鍵信息,給視覺帶來強烈的沖擊,強化了學生的記憶,便于其理解。

圖2:A mind map
3.再讀:體會情感態度、文化內涵、價值觀(分析性問題和啟發性問題)
品讀是指學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品味、欣賞和評價,是閱讀的最高層次,是閱讀的深化和提高階段。品讀要品析文本優美地道的語言、品味文本的豐富內涵、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品讀強調在讀中悟。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的語感和感悟能力,提高其質疑釋疑的能力,引導其自主學習。
主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教師在追問的同時,應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其思維產生碰撞。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Section B 2d 時,教師可以提問: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have problems? Who do you often talk to about your problems? Can they give you good advice?讓學生課后討論、思考并解決自己的困惑。
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辯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Section B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 時,教師可以提出辯題:“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讓學生分為兩組(正方和反方),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經歷闡述觀點,展開辯論。這樣,學生擺脫了束縛,熱情高漲,提高了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脫離教學目標和任務的提問,無法促進學生學習,反而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師在提問時應把握好提問的“度”。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根據實際需要,圍繞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結構出發,選擇合適的問題類型,提出具有明確目標又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少問或不問與目標無關的問題,但對重點問題要問透。這要求教師在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備教材,備學生。教師在提問時要做到層次分明,緊扣教學重難點,分析閱讀文本各部分的內在邏輯關系,由淺入深,逐漸增加問題的難度。
教師提問后很多學生不回答,有時并不是學生不會回答,很可能是其不敢回答。教師對待學生的回答應以表揚、鼓勵為主,即使學生答錯了,也要有耐心,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走到學生身邊,以平等交流的方式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口,參與課堂師生互動。
這里所說的等候時間指的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等候某個學生作出反饋的時間,等候時間過短或者過長,都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一般性問題通常可以等候3—5 秒;開放性問題可以給出15 秒的等待時間,具體要視學生學習情況而定。因此,教師提問時要做到先提后問,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探究空間。
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評價,尤其是肯定評價,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反饋要及時、適當,在評價的過程中要采取瞬時評價和延時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瞬時評價,及時發現學生回答的閃光點,給予其表揚和激勵,使其更加自信,學習熱情更加高漲,思維更加開闊;通過延時評價,給學生提供重新思考和改正的機會,可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促使其更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因此,評價學生的回答既要顧及學生的自尊心,又要兼顧他們的心理發展特點。
結束語
英語課堂是語言的課堂,重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提問是閱讀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水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尋求最佳答案。這些提問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困惑等作出清楚、簡潔,具有啟發性的思考。有效提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加強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掌握提問的技巧,運用提問策略,發有效之問,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思維碰撞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