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華
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教育部要求各地延期開學,號召“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堅持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相結合,于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網絡教學活動拉開序幕。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受邀開設了三節面向蘇州工業園區全體高三學生的疫情網絡直播課。與傳統課堂教學不同,這三節網絡直播課主題并不突出,知識要點相對分散,內容關聯性不強。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模式,以課時為單位逐節授課,容易造成內容割裂,破壞課程的系統性與連貫性。面對全新的授課形式,為避免知識點線性的機械羅列和針對單獨語篇的肢解分析,教師在課程設計伊始便確定了“大單元”的教學路線圖,增強課時聯動,實現“三節課、一盤棋”。三節課主題統一、基調一致,搭建“大單元”架構,緊扣時代背景,將三節相對獨立的課程統籌編排、巧妙融合,共同納入“疫情背景下的人與自然”這一主題,將課程結構化、系統化、整體化。課程的設計圍繞共同主題,創設相關語境,將內容逐次展開,實現前后呼應、深入淺出、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同時,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也充分考慮到“兩線并行”:兼顧了“授業”(傳授知識與技能)與“傳道”(滲透敬畏生靈的人文關懷),真正做到了在立德樹人中回歸教育本真。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2019)指出,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倡導的不是一個單一的知識點或技能點,而是學生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之后所具備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與價值觀念,是大項目、大觀念、大問題與大任務的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升教學設計站位,從單一的知識點、課時導向轉變為“大單元”設計。英語“大單元”的教學理念,旨在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授業)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塑造(傳道)的融合,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主題語境不僅制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英語課程應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人物,并以此整合學習內容,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教育部2018)。在疫情背景下,教師所提倡的教學任務統籌編排和教學主題系統性統一,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完全一致。同時,將“疫情背景下的人與自然”這一時代主題作為英語單元教學的載體也是實現學科育人、課程育人的具體路徑。
在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通過一系列具有綜合性、關聯性特點的語言學習和思維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部2018)。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設計和活動安排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碎片化和機械化現象,加之文本選材時代性不強,導致課堂教學重應試、輕語用。教師受分數驅動,輕視語言使用場景,弱化語言交際功能,更遑論在教學中落實德育。鑒于此,應將時代背景引入英語“大單元”教學,為主題文本注入時代氣息,強化語言使用場景。同時,利用“近體原則”創設語境,適時融入德育,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文本語篇構建方面,鑒于三課時均不限定語篇內容與語篇類型,教師在選材方面查閱大量時文資料,進行多輪篩選與評估,最終選取兩篇契合主題、影響力較大的網文,然后翻譯成英文版本,依據教學要求進行文本解讀,改編成既符合學情又具有一定區分度的題目。在統編過程中,教師提高站位,做“大單元”,做到粗中有細,兼顧大主題與文本細讀;選材貼近時代,利用網文喚起共鳴;立意深遠,通過共鳴喚起共情,融入德育。
針對疫情防控期間的網絡教學,教師肩負著兩個同等重要的責任:授業,即傳授技能;傳道,即培養品格。教師立足“大單元教學”,圍繞“傳道授業”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第一課時】動詞時態與完形填空
作為單元教學開篇,第一課時為“大單元”奠定基調。課堂伊始,以抗疫時間線(見圖1)切入,通過羅列抗疫事件、逆行者創設主題語境。

圖1
在時態講授環節,將語法練習融入時代背景。依照抗疫時間線將抗疫事件改編為抗疫主題語篇(如下所示),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要根據英語學科的具體特點,適時、適當進行德育,使英語教學不局限于知識技能的傳授,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全面提升綜合素質(王喬、高瑤琴2016)。通過創設抗疫語境,巧妙編制練習,充分展示逆行者之大愛,在完成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融入德育,踐行立德樹人。
“Mission Impossible”Made Possible
China 1 (step up)efforts to combat/contain coronavirus since Zhong Nanshan,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2 (confirm)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傳播). When most Chinese 3 (enjoy)family reunion on Lunar New Year’s Eve,a medical aid team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boarded a flight for Wuhan,the center of outbreak of the epidemic.
The selected medical staff,some of whom fought the outbreak of SARS in 2003 or the Ebola epidemic in 2014, 4 (be)experts in respirato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treatment and nursing.
Currently 6 775 staff members 5 (work)in 27 designated hospitals in provincial capital Wuhan,where the epidemic 6 (start),while the other 1 535 are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in other 10 cities in Hubei.
Fortunately,Huoshenshan Hospital broke ground on Jan. 24 where it 7 (be)a nursing home previously and was delivered on Feb. 2. It is dedicated to treating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virus.Meanwhile,the strain(毒株) 8 (isolate)successfully by a medical team led by Li Lanjuan,a virus expert,under which circumstances,the vaccine(疫苗) 9 (expect)to be developed.
Who 10 (work)with Chinese authorities and global experts from the day we were informed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virus,how it affects the people who are sick with it, how they can be treated,and what countries can do to respond.

圖2
在文本構建過程中,教師圍繞“疫情下的人與自然”這一主題展開單元教學。人的思維具有連續性特點,看待問題的視角也應當是綜合的、整體的。如何教會學生運用綜合的視角辯證看待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教師精選素材,選取一篇有較大影響力的網文,并譯成英文,根據教學要求,改編成完形填空。
由于完形填空題的難度適中,技巧指導到位,學生的參與度和回答正確率均較高。同時,通過完形填空語篇適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
【第二課時】非謂語動詞與完形填空
語言教學中的語篇通常以多模態形式呈現,既包括口頭和書面的,又包括音頻和視頻的,并以不同的文體形式呈現。語篇承載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傳遞文化內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教育部2018)。本堂課以音頻形式導入,以聽力文本(見圖2)為依托,引出語法要點,在主題和風格上秉承前者,對主題進行深度挖掘。
此篇聽力文本由教師通過網絡選取并改編、翻譯而成,旨在與第一課時在多方面形成聯動:保持主題統一、風格統一,實現內容呼應、情感雙線并行。
根據即時效果反饋,語篇具有一定難度,題目區分度較大,學生詞匯薄弱之處充分暴露。不足之處在于受時間所限,某些難點未能充分予以指導。在德育層面,通過深度探究主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真切體會何謂“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第三課時】主謂一致與任務型閱讀
融入德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其受到情感浸潤和思想熏陶,逐步具備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情感和品質。教師制作戰疫課件,作為“大單元教學”的收官之筆,本堂課從凡人英雄視角切入,激發學生共鳴與共情(見下頁圖3)。

圖3
文本解讀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復雜概念,既有重視單篇的文本細讀,又有重視多文本互相參照的“互文性解讀”“對比式解讀”(郭躍輝2020)。作為收官之筆,本課時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回顧與對比。鑒于第二課時文本完成度欠佳,再次對其改編,進行對比式解讀(見圖4)。

圖4
改編后的文本結構清晰、主線鮮明、易于理解。通過對比平行文本,鼓勵學生積累高語境詞匯,為高考閱讀奠定堅實的詞匯基礎。單元設計無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在實際教學中,當教學效果低于預期時,需要教師靈活應對,根據學情優化教學。
不同于傳統教學設計,“大單元教學”設計需要具備宏觀視角,從整體出發,構建教學主線,從教學主題的確定到教學目標的落實,始終體現“大單元”的整體意識。單元教學設計應從宏觀看教材,教師應高屋建瓴,提高教學設計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