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學校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對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要求也有了明顯的提升,農村高中就更不能例外了。對于農村高中德育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著諸多急需改進的問題,需要相關的教育從業者能夠積極開展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能夠正確引導農村高中生樹立其正確健全的三觀,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
文章就有關德育教育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對策分析,以期能夠使得今后的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產生有效提升。
關鍵詞: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對策研究
一、 引言
在當前素質教育理念盛行的時代背景之下,農村高中學校若想實現學生的全方位健康發展,對于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必定要引起高度重視,通過提升農村高中德育教育實效性來引導高中學生順利地健康成長。但是就當前筆者所了解到的農村高中的德育教育實際情況來看,還有部分相關的教育從業者沒有給予德育教育足夠的重視,因此實效性更是無從談起。如何根據當下教育發展的現狀提高對于農村高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成為農村高中教育從業者當下最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 提高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性
當前由于農村高中德育教育不夠完善,相關從業者的認識力不強導致高中生德育素養提高緩慢,因此提高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變得極其重要,其重要性主表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
(一)提高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是學生的內在需求
所謂的德育教育既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教育。因此,德育教育中應當充滿關愛與感悟,最大化開發出學生內心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幫助學生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敢于擔當、意志堅定的人。德育教育所改變的是學生看待事物的眼界、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解決方式,關注的是成長中的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高中階段是每個人一生中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相對于城市而言,提高農村高中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無異于也是在提高整個農村社會的發展。
(二)提高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早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就提出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不論對于其中的哪一項而言,都需要得到財力、物力以及人力資源的支持,相比之下人力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如果單純依靠城市人才的輸送,一方面起始輸送數量較少,另一方面由于常年在城市生活的人口不太能夠適應農村地區可能相對落后的物質條件和某些生活習慣,因此往往不能安心地長期待在農村進行工作,選擇重返城市工作的人口數量并不少。所以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才是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順利發展的最有效途徑,據有關統計指出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高中畢業生中有50%以上最終會選擇回到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比例更是高達80%以上,若是這些高中畢業生在高中階段就能夠接受到更好的學校教育,那以后必定會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莫大幫助,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提高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雖然對于農村高中生學校教育的相關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但是對于農村高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卻不容樂觀。我國青少年的犯罪率大約為2%,占到整個刑事犯罪率的40%左右,而在實施犯罪的青少年罪犯中有80%以上都是來自農村或其他的社會閑散人員,其中又以十五至十七歲的青少年居多。這些數據都能直觀地說明當今的農村高中德育教育實效性遠遠不夠,農村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而農村高中生這一巨大群體的德育教育工作成敗對于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 當前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不強的主要表現
(一)學校周邊不良環境的影響
農村的高中學校一般都會設立在人流比較密集的地區,但由于農村特殊的人口組成以及環境建設,各種各樣的娛樂場所和社會閑散人員也都會集中在此。一旦缺乏對于周邊環境的監控和管理,極易對在校的高中生產生不利影響,對教師的德育工作產生阻礙。從小的方面來說,路邊的一些菜攤或者小飯館,對于餐飲垃圾的亂丟亂倒情況十分嚴重,正在形成自身三觀的高中生極容易受其影響,養成不愛護公告環境的壞習慣;從大的方面來說,周邊的麻將館和游戲廳,如果任由高中生進出,就會使其沉迷于虛擬世界或者產生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最終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農村不良風氣對學校環境的影響
農村地區居住的大部分居民往往受到的教育水平不高,人口素質相對較低,學生日常接觸到的一些不良風氣會對農村高中的德育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比如,農村的一些老人由于缺乏養老保障導致其生活處境十分可憐,經常會有撿剩菜、穿剩衣的現象,父母對老人沒有盡到應有的贍養義務,這樣的生活狀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孝道的看法,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推進。封建迷信一直是農村的不良風氣之一,雖然馬克思主義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后就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但不少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固化的思維,蓋房子看風水、求神拜佛生兒子,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利用這一點去騙取村民的錢財,這些做法都對高中生健全自己的世界觀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三)家庭教育較為缺失
由于農村有很大一部分的成年人會選擇去到城市里打拼,因此對于農村的留守高中生來說,其所受的教育全部依靠的是學校的教育,而缺乏家庭教育。一部分家庭的孩子會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年人對孩子普遍都會比較溺愛,任由孩子的性子來,最終造成孩子自私冷漠、好吃懶做的性格,甚至演變成不想讀書,進而輟學混社會的不良局面。另一部分家庭由于家長本身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并不高,大多都是文盲或是只具備小學、初中的文化水平,面對正在上高中的學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
四、 提高當前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正確認識德育工作
當前我國許多農村高中的學校領導以及教師對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方面都沒有給予重點的關注,沒有樹立明確的德育教育目標,因此學校的德育工作很難開展。以此為基礎就需要相關的農村高中教育從業者必須正確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學目標。第一,需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課,根據自己所在地區和學校的具體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以求在實踐落實時能夠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第二,農村高中的校長或是教學部門的負責人應當給予教師足夠的思想教育和支持,幫助其明確德育教育對于當前學生課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實際教學的順利進行;第三,在德育教育目標的制定上,應該結合學校的發展以及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切不可好高騖遠,循序漸進地切實提升農村高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二)改善農村德育教育環境
對于農村高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實效性提高的問題上,首先必須要能夠為學生和教師營造出有利于德育發展的教育環境,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必要聯系,合理利用周邊資源,為后續推動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可以從課堂德育教育出發,結合家庭教育,在提高農村家長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發揮家庭教育的強大功能和優勢,有足夠的實踐教學表明,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將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具體化,比如,利用課余時間幫助父母做家務、照顧家中的老人、同學之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等。要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并不是僅僅拘泥于課本和學校之間。
另一方面,對于農村高中學校周邊的不良環境要加以整改。一是對于學校周邊的網吧、KTV、游戲廳等娛樂場所進行徹底清查,不允許學生出現在這樣的場合中。學校周邊的一些出租屋、小旅館內可能會盤踞著一些社會上的閑散人員,因此對于住校的學生一定要嚴加管教,對于走讀的學生要加強思想上的鞭策,盡量減少高中生與社會不良人員接觸的可能,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穩定的校園周邊環境。二是應該加強對于學校各區域的巡邏,嚴格執行門禁制度,尤其是在學生日常上學放學的時間段更是應該加強管理,切不可讓住校生混出學校或者是讓一些社會不良人員進入到學校,將不穩定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圍,一旦發現學生有不正當行為,要盡早進行教育。三是需要定期排查,建立起長效監督機制,維持好校園周邊的衛生及安全環境,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好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三)發揮農村高中德育教育優勢
為了能夠使農村高中德育教育實效性得到長久有效地提高,可以做出如下整改,在合理利用農村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整合,促進高中德育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首先,對于農村高中德育教育的教師團隊建設,應當盡量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性人才與現有的教師團隊相結合,通過定期的培訓交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方式和德育知識,提高現有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規范教師的言行,為學生樹立好的德育榜樣。有條件的學校最好能夠聘請專業的德育教師,將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單獨進行。其次,要大力推廣高中學校德育教育的維度,比如,各個學科的教師不應該只局限在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程的教授上,還應該通過溝通、交流最大化去挖掘課堂中的德育教學資源,將德育教學貫穿于整個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品質,增強農村高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當今的農村高中的教育而言,雖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已經刻不容緩,這不僅能夠提升農村學生的整體德育素質,也能夠幫助農村高中素質教學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相關教育從業者需要正確重視德育工作、創造有利于農村高中的德育教育環境,并結合當前農村高中德育教學的現狀,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合理制定高效的教學策略,使課堂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期最大限度提高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梁交榮.簡析提高當前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的對策[J].科學咨詢,2018.
[2]詹鋒盛.提高農村高中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策略[J].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7).
[3]程靚崢.提高當前農村高中德育實效性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4]鐘釩.高中德育實效性的主要制約因素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41.
作者簡介:朱錦濤,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