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谷英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一、工匠精神概述
在創作產品時,工匠們會對產品進行非常深入地研究、雕琢,從而不斷提升制作產品的工藝和質量,促使其整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打造出更為優質的產品,這便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簡單來說,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自己所負責產品更為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理念,是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一種追求極致的心態、一種質量上的保證,具備工匠精神的人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專注度,保持樂業、專業、敬業的心態,將身心都投注到自己喜歡、熱愛的事業上。
二、工匠精神與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意義
(一)助力時代發展
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我國的參賽選手最終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在時代發展歷程中,工匠精神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在一方面繼承了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另一方面,融合了部分國外的優秀職業素養。通過在思政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從而使其形成一種新的精神體系,讓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在學生身上得到彰顯,構建出一種激勵學生不斷奮進的時代精神,讓學生們擔負起促進時代發展的重任。
(二)促進經濟進步
改革開放后,我國歷經了40余年的不懈發展,在文化、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優秀成果。此外,我國也是當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聯合國所有工業門類分類的國家,逐漸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工業化發展體系。當前,我國正逐漸走向一個專業細分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要求各個領域的從業人員應形成更高水平的專業性、科學性,這樣方可不斷推動本行業朝著更高效、高質的方向發展。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同時,還應融入工匠精神等優秀內容,以此促使學生更為主動、積極、樂觀地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促進社會整體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豐富教育內容
現階段,很多職業院校都開設了思政教育課程,但是,實際的育人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教師認為,若想發展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需要從專門的課程教學入手,單一的思政教育難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從這里我們可以分析得知,職業院校教師忽視了兩點:其一,單一的思政教育趣味性不足,很少有學生能夠對此形成較高的學習主動性。其二,思政課程與學生進入職業院校的初衷不符。實際上,很多人選擇職業院校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習一門專業技術安身立命。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思政教育難以收獲理想效果。為此,我們必須要重視將工匠精神等優秀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中,以此豐富教育內容,在發展學生思政素養的同時,培養其工匠精神,促使學生在校階段獲得更全面發展。
三、職業院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思政教育目標不明
當前,很多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未能樹立明確的只因目標,這就導致教育方向很容易發生偏移,從而阻礙學生形成優良品質和職業素養,不利于他們對工匠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影響了他們優秀品質的形成。另外,由于缺乏一個明確目標,在教育結束后,教師很難將教學效果與授課目標進行比對,難以發現學生思想層面存在的各類問題,缺乏量化的研判標準,導致學生的思政水平、職業素養提升緩慢。
(二)學生思想易受影響
現階段,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習慣、思想水平都會受到一定影響,尤其是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由于職業院校學生辨識能力有限,在面對復雜的信息時,難以有效辨別,這就導致他們可能受到多元文化中不良思想的影響,對其工匠精神的形成產生一定阻礙。同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的思維模式發生了一定變化,他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會出現較為多樣的價值觀。另外,在復雜的信息環境下,學生的判別能力較為有限,在面對一些不良現象、言論時,他們很難正確處理,從而逐漸對日常所學的思政教育內容產生疑惑,阻礙其思政水平進一步發展。
(三)思政教育形式固化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水平提升,很多學生對于當前的思政教育形式愈發不滿,生活在新時代的他們更傾向于從網絡上獲取知識。但是,在實際思政教育中,很多教師在授課時仍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授課內容也多是以教材理論為主,對優秀思想、品質的引入不足,很少結合生活中一些實際案例展開思政教育,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思政知識的認知難度。在固化的教育形式下,職業院校的思政教育效率較為緩慢。
(四)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在對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效果進行評價時,需要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作為支撐。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常會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很少對其學習態度、思想品質、道德素養等因素展開分析,這樣的評價體系很難全面考查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對其后續發展極為不利。同時,單一的“唯成績論”評價方式與思政教育的育人理念相悖離,對職業院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四、工匠精神培養與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結合工匠精神,創新育人模式
科學的育人模式是提升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基石,更是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有力保障。為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為提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效率,必須要不斷優化當前的育人模式,積極引入創新性、現代性兼具的育人理念,在凸顯出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特色的同時,讓學生對工匠精神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從而全面提升工匠精神與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效果。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工匠精神開展思政教育,通過項目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等形式,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思政教育的內容中,引導學生開展更為深入地思考與探究。比如,在講解價值觀部分的知識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情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通過為其展示一些對應行業優秀匠人的工作視頻,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們身上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價值觀念等。另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讓他們結合視頻開展討論,借助集體的力量實現知識探索,通過以優帶劣的方式促使學生共同進步。通過此方式,能夠讓職業院校學生對于敬業、創新、責任、追求卓越等品質產生新的理解,為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效率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于工匠精神,開展主題實踐
職業院校若想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除了要重視思政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應對實踐教學環節提起充分重視,這樣方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政意識。為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師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思政素養、興趣傾向等展開分析,秉承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內容中,通過開展生動的主題實踐活動,增強兩者的融合效果。簡單來說,我們可以結合不同主題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讓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中加以落實。
例如,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步入實踐崗位,以實訓活動為契機,以工匠精神為主題,開展在崗思政教育,讓學生在實訓中去體會工匠精神的內涵,助力其創新意識、職業素養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實踐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類問題,這時,教師可結合工匠精神開展育人工作,充分借助企業中的“匠人”開展思政教育。比如,邀請企業的優秀員工、技術能手開展講座,讓他們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學生在傾聽“匠人”的感悟、事跡后,能夠對工匠精神產生更深入理解,從而逐漸形成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優良品質。
(三)立足工匠精神,提升教師素養
若想讓工匠精神更為高效地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中,必須要重視對教師素養的提升,這對提升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因此,為了更好地讓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中落實,職業院校應重視對高質量師資團隊的建設,以此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簡單來說,可以從如下幾個層面入手:
其一,職業院校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可借助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結合工匠精神,構建一個思政教師培訓體系,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深化思政教師的綜合素養,使其能夠深刻把握工匠精神融合思政教育的內涵,拓寬其教育視野。另外,職業院校應重視對社會資源的引入,主動邀請一些行業專業、企業骨干進入學校開展交流會、座談會,以此增強教師融合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的綜合思考的水平,提升他們對工匠精神理論的應用能力,端正其職業態度。
其二,思政教師方面。職業院校的思政教師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與同事展開交流、溝通,并利用互聯網等渠道展開思政知識、工匠精神知識的學習,以此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由專業型教師向工匠型、雙師型教師的方向轉變,以此不斷提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水平。
五、結語
綜上所述,若想提升工匠精神與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我們可以從結合工匠精神,創新育人模式;基于工匠精神,開展主題實踐;立足工匠精神,提升教師素養等層面入手分析,以此在無形中促使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培養出更多具備工匠精神、德才兼備的專業型、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石雨熹.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職思政教學路徑[J].福建茶葉,2020,42(05):212-213.
[2]胡艷.新時代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9.
[3]錢俊,錢琛.工匠精神融入職業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