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恬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
一、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的意義
學前教育學課程是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該課程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學前教育方法與目標,還能讓其對幼兒教師的專業標準有更深的理解,它對“準幼兒教師”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職業素養有極大促進作用。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的思政觀念會對幼兒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對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展開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另外,單一的思政教育內容枯燥,高校學生難以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不利于提升育人效果。通過將其與學前教育學課程融合,能夠極大豐富思政內容,創新學前教育學與思政課程的育人路徑,從而大幅提升學前教育學、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助力學生更全面發展。
二、高校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
(一)缺乏教學規劃與設計
現階段,很少有高校的學前教育學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學規劃中,教學內容也缺乏對學生價值觀培養的關鍵內容。部分教師雖能從情感目標出發開展學前教育學教育,但對其中內涵的思政元素關注不足。另外,學生在學習學前教育學知識時,視野較為局限,很少有人能對國家政治、文化以及經濟等內容提起關注。在進行教學規劃與設計時,很少有教師能將“開放的視野”“社會責任感”等價值觀融入教學規劃中,整體教學質量較為低下。
(二)教學方式單一且枯燥
現階段,很多高校學生都是“00”后,他們的思想極為活躍,喜歡追求個性,有很強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更喜歡從網絡上獲取知識,并逐漸形成了不墨守成規、求變求新的習慣。但是,高校教師在開展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時,仍以理論為主要教學內容,授課形式也以講授為主,未能結合學生特點對教學過程實施優化,整體課堂氛圍較為沉悶,阻礙了學生內心情感體驗的增長。因此,教師需結合時代特點,探究更多、更豐富的教學形式與方法,打破單一且枯燥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向上的價值認同感。
(三)未與思政課形成合力
當前,高校教師尚未找到學前教育學與思政學科契合點,在教學中兩者交集較少,未能形成合力帶動學生發展。思政課程的重點為促使學生養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而學前教育學更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發展,其中雖有部分“為人事表”的教育內容,但教學中通常會被當成知識來講授,而非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
三、高校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策略分析
(一)多軌對接,革新教學目標
高等教育階段的課程大多有較強的職業性特點,結合布魯姆的相關理論,我們在實施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時,應從兩個維度入手研究,即:職業目標和價值觀目標。這一理念和我國當前的全面發展教育目標有很強的契合性。為此,在進行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時,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層面入手分析:
其一,對接思政教育要求。在實施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時,我們要將教學目標與思政課的育人目標對比,并逐漸發掘出學前教育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此實現兩者教學方向上的統一,為后續教學實踐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其二,對接學前教育學課程目標。教師要不斷梳理學前教育學課程的教育內容,明確本課的育人目標,并借助課程思政教學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以此更好地實現學前教育學的育人目標。
其三,對接崗位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訪談、觀察等方式,對幼兒園教師的共工作流程、崗位要求進行分析,而后以此為基準,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改革,并探尋其中蘊含的思政因素,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思考我們可以發現,在高校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開放意識極為重要,要督促其遵守教師職業道德,將愛國守法等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并在育人目標中進一步強化。總的來說,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我們要對激發學生參與到學前教育中的興趣;培養其形成合作、開放的職業理念;幫助他們明確法律底線,形成優質道德修養等層面提起關注,這樣方可保證教育實效。
(二)有機融合,明確課程思政內容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將所有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學課程中,必須要避免泛概念化情況出現。在實踐中,教師應避免對思政知識的生搬硬套,必須找到學前教育學課程與思政元素的有力契合點,這樣方可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影響。結合學前教育學課程體系的特點,我們可以從如下四個層面進行分析,并發掘每個層次中的思政元素。
其一,理論部分知識。在進行學前教育學理論知識教學時,我們可以從中發掘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等思政內容,以此豐富理論教學知識體系。
其二,基本要素部分。我們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包括教育觀、兒童觀、教師觀等,并在其中融入生命教育、法治意識培養等思政元素內容,以此增強學前教育學課程的專業性。
其三,實踐部分。在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實踐教學過程,積極探尋其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團隊合作意識、工匠精神等,以此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
其四,公共關系部分。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我們要提升學生處理公共關系的能力,使其在步入就業崗位后,能夠更好地完成育人工作。在此期間,教師要發展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思政元素。通過此方式,能讓學生在掌握學前教育學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更高水平的思想價值觀念,從而形成個人的“小德”,并結合社會“大德”的形成奉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靈活運用,豐富課程思政載體
在培養學生形成優質思政素養的過程中,離不開強有力的載體為支撐。因此,在實施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時,我們要尋找恰當、合適的載體,讓思政元素變得更為簡單易懂、充滿趣味。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對以下幾個方面提起關注:其一,保證每個思政元素都有對應的內容落腳。其二,載體應與思政元素自然融合,避免生搬硬套的情況出現。其三,載體需要契合學生認知,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保證教學效果。
朱景林曾提出三種思政載體類型,這對我們改革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有重要指引作用。
一是直觀例證型。這種載體有非常強的直觀性特點。例如,在培養幼兒創新意識時,教師可以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播放幼兒園開展“涂鴉長廊”“自制玩具”等活動的教學視頻,以此激發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形成良好創新意識與能力。
二是示范引導型。在教育教學中,榜樣有很強的引導作用,我們可以通過著名人物的事跡,對學生進行影響,使其逐漸形成優質的思政素養。例如,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時,我們可以結合“梅蘭芳蓄須”“文天祥拒絕投降”等故事,以此引發學生思考,使其逐漸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思政素養。
三是實踐情境型。這種載體更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使其能在實踐中收獲思政素養。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部分典型事例,帶領學生組織課堂活動,并在最后對其進行評價,以此發展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四)多元評價,完善評價體系
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形成自我認知的重要時期,他們經常會思考“我是誰?”“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等問題,這也是我們在開展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時應重點關注的內容。結合學生特點,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不斷思索課程思政教學與學前教育學之間的關系,并對“我為什么要成為幼兒園教師?”“為了受到幼兒、家長的歡迎,我應該如何做?”等問題進行思考。同時,多數高校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事物能力,對一些事情也有了較為成熟的認識,我們在對其進行評價時,可以讓他們參與到評價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的方式,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找到自身思政缺失元素,從而不斷查漏補缺,自我提升。
(五)育德為先,構建科學師資隊伍
在開展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時,我們應重視教師在此間發揮的作用,他們也是優化教學效果的關鍵。為此,我們必須要構建一支綜合教學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師資團隊,以此更為高效地將德育與專業教學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首先,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德育意識,能夠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授給學生基本的學前教育學知識,培養其形成優質的學前教學技能,還應重視對其品格的塑造,使其獲得全面發展。
另外,思政教師可以與學前教育學教師深入合作,通過開展研討會的方式,探尋學前教育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總結出幼兒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必備能力等。此外,我們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借助課程思政的方式,將教學工作轉變成育人工作,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水平,以此實現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目標,成為高校學生的學習榜樣,為其后續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四、結語
綜上所述,若想提升高校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從多軌對接,革新教學目標;有機融合,明確課程思政內容;靈活運用,豐富課程思政載體;多元評價,完善評價體系;育德為先,構建科學師資隊伍等層面入手,以此在無形中促使高校學前教育學思政教學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李冬.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化實施路徑探究[J].教育觀察,2020,9(40):109-111.
[2]程艷.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探究——以《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9):152-155.
[3]曾春妹.課程思政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J].文教資料,2019(12):181-182+152.
[4]陳丹.高職“學前教育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討[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