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穎
【摘要】上一堂“學生做主”的語文課,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任務驅動式”教學是我的首選。本論文通過課堂實錄的形式,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效果。
【關鍵詞】任務驅動;初中語文課堂;《魚我所欲也》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九下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它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氣勢恢宏,論證嚴密,非常適合對中學生進行人生價值取向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1、知識與能力目標:抓住文章主要論點,理解全篇內容,理解課文所闡述的“舍生取義”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孟子運用具體事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教學重難點:本文個別語句晦澀,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障礙,加之論證嚴密,因而把握文章的論證方法,體味孟子的語言特色為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所闡述的“義”的含義,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三、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誦讀教學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
五、課前準備:布置調查問卷。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引入孟子言論,理解“羞惡之心”就是“義”。
(二)讀。1根據上節課所學內容去標點誦讀課文,體味駢句(對偶句)和排比句的句式,從而體會孟子論辯語言的朗朗上口和磅礴氣勢。課件將句式相同的句子用一種顏色標識,學生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一特點。借助多媒體多種形式的誦讀對于學生,有不同標準的要求。
2根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完成任務一:
同學們,任務單中的“孟子課堂實錄”,丟失了孟子語言的記錄,你能幫助編者找回嗎?(任務一)
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你們贊同我的說法嗎?
弟子:先生,我們為何一定要舍生取義呢?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我們能不能這樣理解您的意思——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孟子: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他們為什么不用、不躲避呢?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哦,那這些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而是君子了!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明白了。舍生取義才是我們的道德標準啊!
讓學生自覺地走進文本,在了解大意基礎上體味句子之間的聯系。這樣的朗讀具有設計感,同時達成教學目標。
(三)析。根據問卷調查顯示,有10位學生提出疑問:“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9位學生提問:“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作者如何論證的?”由此,引入本課論證方法的學習,達成教學目標。
嘗試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播放微課,了解常用的論證方法。
本節課的微課,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簡明扼要地復習了之前學習四種論證方法,舉例形象直觀。同時學生在緊接著的任務中發現,還有一種“類比論證”,從而自然地引入新的議論文知識,真正做到了“溫故而知新”。
(四)感
1閱讀第一段,為第一段再添舉例論證,讓論證更加有力、更有吸引力。再次體味“舍生取義”的可貴。(任務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一任務環節中,學生在腦海中搜索像孟子所說的“舍生取義”的英雄,才能成為“舉例論證”,秋瑾、康有為、文天祥等等英雄人物一一浮現在學生的筆下,在學生學會運用舉例論證這一論證方法的同時也向我展示了他們的寫作魅力。
2繼續思考,現代生活中,“生”和“義”還有哪些意義?
這一問題的設置來源于學生調查問卷的問題:我們為了義一定要舍棄生命嗎?孟子為什么有這種精神,他不怕死嗎?這些問題需要我深入淺出地加以提示。此時課件顯示了“最美公交車司機”吳斌和菜市場勇斗歹徒的平民英雄呂保民的事例,啟示學生思“生”和“義”更豐富的內涵與現代意義。
(五)課堂小結。同學們,生死關頭能夠舍生取義固然可貴,平時做到避利趨義同樣難得。今天我們所學習的《魚我所欲也》正是為我們的漫漫人生路指明方向。
(六)作業布置
學以致用
孟子善于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行類比說理,使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學習這種方法,寫一段話,說明一個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板書設計
魚我所欲也
《孟子》
生命利益名聲道義正義責任
七、教后反思
首先,要整合問題設計。要注重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要培養學生的思考力,要通過“閱讀-思考-表達”在課堂上有所呈現,如何深入思考在于課堂問題的設計上,問題設計應當更整合一些。其次,要營造有深度的課堂。有問有答能讓課堂看上去熱鬧民主,但是這樣的課堂有深度嗎?值得我去反思。
參考文獻:
[1]范全越.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