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筱婷
寫作能力是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一種輸出性技能,它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體現。寫作訓練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其表達能力(王篤勤2002)。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初中生的英語寫作(五級)有明確的要求:能運用詞匯描述事物行為和特征,說明概念等;能根據要求寫簡單的書信、便條、通知等;能按要求轉述所聽、所讀的內容等;能為圖片提供漢字說明,并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教育部2012)。近年來,中考試題中書面表達題較高的分值引起教師對寫作的高度重視,他們投入不少精力到日常的寫作訓練中。
寫作一直是教與學的難點。斯溫(Swain)指出:在英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中,寫對于學生而言是最難的。盡管教師和學生在寫作學習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英語寫作仍然屬于薄弱環節。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詞匯、未掌握基本的寫作技能,面對寫作容易出現畏難情緒,甚至產生逃避心態;雖勉強完成了寫作任務,但存在以下嚴重問題:不會審題,抓不住寫作重點,漏寫要點;遣詞造句能力差,經常詞不達意,“中式英語”泛濫;缺乏基本寫作技巧,缺少語篇銜接與語句連貫意識;語法錯誤成堆。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也存在一些誤區:首先,沒有明確的寫作教學計劃。許多教師認為其他語言技能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自然會隨之提高,因此,他們把教學重點放在語言知識方面,對學生進行孤立、煩瑣和機械的字、詞、句的講解和訓練。其次,寫作教學模式過于簡單,即“布置寫作任務—學生個人寫作—教師批改—展示范文”,往往缺少教師寫前指導、學生寫前準備這兩個環節。再次,只重視寫作后的評價。教師花大量精力在學生習作的批改上,而學生不能從教師的評改中獲取有益的啟示。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寫作指導,教會其如何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際寫作中,而寫前指導是英語寫作指導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寫作是一個復雜、循環、創造的系統過程,它需要不斷發掘、創造,以達到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實現溝通的目的,是“把題材從潛意識中提取出來,讓清醒的頭腦能夠審視它們并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默里(Murray 1972)提出寫作過程分三個階段:寫前階段(prewriting rehearsing)、寫作階段(drafting composition)和修改階段(revising)。寫前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細致地分析材料、擬提綱和“腹稿”,具體內容有五項:(1)閱讀、分析相關材料(文字或圖表等),讀透題目的意思,掌握事實;(2)拓寬思路,發散思維,集思廣益;(3)利用小組合作等形式交流觀點;(4)整理筆記;(5)擬寫作提綱。
赫爾洛克斯(Hillocks)認為,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比較簡單,教師在把寫作任務布置給學生的同時,就假定了“學生會獲得完成寫作任務的信息”,并“逐步展開各個段落”,似乎很少注意到學生怎樣“著手進行寫作”和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東西與要寫的作文之間的“聯系”;同時他認為“過于注重形式”導致了英語教學中的生硬和尷尬。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現狀與赫爾洛克斯所說的有很多相似之處。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寫作形式,只有較少的注意力被投放在生成思想這個部分,而生成思想似乎已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生成思想的過程是打開成功寫作大門的鑰匙,也是整個寫作過程中占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的部分。如何生成思想,即寫作的語言知識、語境知識、寫作技巧等,對于初中生而言,尤其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使其產生思想并使之明晰化。
教師在寫作之前沒有給學生傳授寫作方法,進行寫前必要的教學醞釀,學生自然不會重視寫前準備,提筆就寫,對于要表達什么內容,通過什么方式表達,沒有清晰的思路,而對想表達的又傳達不清楚;篇章結構差,想一句,是一句,缺少整體的布局和前后呼應;格式、時態等也有不當之處。學生的作文差,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寫前準備和知識積累不足。因此,寫前階段的寫作指導才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作足寫前準備等于給學生寫作搭建臺階,降低寫作難度,幫助他們克服對寫作的畏難情緒。這樣,他們才會更愿意、更順暢、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
“英語寫作不能單純地看作是個人的行為,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該總是采取讓學生單獨完成作文后由教師批改的這種模式,而應該提倡學生開展多人小組合作活動,通過討論合作完成寫作。”(劉道義2000)為了改進目前的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教師應把小組合作學習引入英語寫作教學的寫前階段,為學生提供互動和反饋的機會,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寫作課堂,通過“頭腦風暴”式的小組討論,開拓寫作思路,增強對寫作的自信心,使其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激發其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例如,在學生春游后,教師開展英語寫作教學,讓他們描述春游活動。在小組討論之前,教師扼要地向學生說明本次寫作的要求和目標。明確寫作要求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寫作任務展開討論。
教師設計的寫前討論活動如下:
(1)討論文章應使用的體裁、時態、人稱。
(2)討論寫作要點:
Where did you go in this school trip?
Who did you go with?
When did you set out/come back?
How did you go there,by car or by bus?
How long did it take you to get there?
What did you do in the morning/at noon/in the afternoon?
How did you feel after the trip?
(3)討論文章的結構:
開頭—who,what,when,where,how,how long
正文—activities(in the morning/at noon/in the afternoon)
結尾—feeling
學生通過討論加深了對題目的認識和理解,理清了寫作思路,為獨立寫作掃清了障礙,大大降低了寫作的難度。之后,學生的任務主要是根據要求將小組討論的要點擴展成句、篇,草擬出初稿。小組合作學習的好處是學生能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對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寫作是難度最高的學習任務,他們能夠通過小組合作獲得同伴的幫助,緩解寫作時的焦慮感;寫作能力強的學生能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獲得新信息的刺激和啟迪。這就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寫作目標時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使文章更完美。
在語言學習中,聽、說、讀、寫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所以英語教學體系中的聽、說、讀、寫教學就應該相互交叉地進行。馬廣惠、文秋芳(1999)作過一項調查研究——口語對寫作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對英語寫作能力有直接影響,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他們指出,口語能力與寫作能力反映的是交際能力,也就是把內在的思想用清晰、得體的語言形式,向特定的信息接受者表達出來,以實現成功交際的能力。因此,英語口語流利的學生擁有一定的用英語交際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自然對用寫作表達和交流思想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說寫結合不但能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而且能使其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充分鍛煉和鞏固各方面的語言技能。基于對文獻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口語與寫作之間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的,采取說寫結合的模式是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
那么,如何實施說寫結合呢?可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嘗試:
其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交際欲望,促進說寫結合。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認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說與寫教學中的運用就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選擇合適的有聲情景畫面。比如,讓學生進行影視配音,七年級學生對《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十分感興趣,教師就把它作為一個寫作題材。首先,教師讓學生觀看一段《貓和老鼠》的動畫片,讓他們大概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分組嘗試給畫面配音;最后,讓學生寫下整個故事內容。這樣,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口說英語,學生也樂意完成情景畫面的寫作。多媒體手段運用于英語教學,可以促進口語教學和寫作教學的生動性和實效性,讓說和寫有效結合。
其二,整編教材,選擇簡單、恰當的口語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活動。
成功的口語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基于教材,并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精心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可在操練“說”之后,通過寫的活動鞏固“說”學到的知識,實現口頭表達向書面表達的轉化。例如,在教學牛津版《英語》九年級(上)Unit 7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后,教師為了讓學生學習并模仿描寫事件發生的過程,要求他們寫下一個案件的經過。教師是這樣安排寫作計劃的:學生和他的同桌一個扮演目擊者、另一個扮演警察,兩人根據圖片內容(見下圖)和提示進行對話。

(W—witness,P—policeman)
W:Sir,I saw a crime last week. A young man treated a young schoolboy and asked him for money.
P:Can you say it in details?
W:Of course.
P:Where did the crime happen?
W:(Riverside Road)
P:What was the young man doing? What was the young schoolboy doing?
W:(wait/doorway/walk/along/road/read/book)
P:What did the man do when the schoolboy bumped into him?
W:(drop/sunglasses/put/foot)
P:Then what did the man tell the schoolboy?How did the boy feel?
W:(say/sunglasses/300 yuan/must/pay/feel/frightened)
P:Did the schoolboy give the man the money?What did the man do?
W:(100 yuan /take/money/quickly)
P:What did the man do when the boy went away?How did he look?
W:(wait/doorway/again/look/pleased)
P:What did the young look like?
W:(tall/short black hair/about nineteen/blue jeans/red T-shirt/dirty trainer/broken sunglasses)
P:Thank you very much.We will try our best to catch the young man.
W:Goodbye.
P:Goodbye.
學生通過對話的形式把案情記錄下來后,再轉化成文章。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進行口語活動時所輸出的語言可以成為書面作文練習的素材。在完成口語活動后,讓學生對相關主題進行寫作訓練,可促使其進一步將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化。教師在寫作前先進行“說”的活動,能為其后的“寫”作好鋪墊,打下基礎。
長期的英語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技能的長足發展,會有效帶動聽、說、寫技能的發展(教育部2001)。學生只有有了足夠量的聽和讀的輸入,才能以說和寫的形式輸出一定的語言信息。閱讀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輸入途徑之一,而寫作是語言輸出的關鍵途徑之一(戴建敏2008)。牛津版初中英語教材是以話題為綱編寫的,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展開,以閱讀開始,以寫作結束。閱讀部分的課文與后面的寫作部分有著緊密的聯系,課文的內容是練習寫作的基礎,是寫作素材和表達方式的模板。所以,教師應充分挖掘其中的語言素材和思想內涵,并提煉出有用的寫作素材,從而降低寫作難度,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沒有很好地把“讀”的內容和“寫”緊密結合起來。對于初中生來說,在毫無指導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一篇觀點明確、語意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是很有難度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回憶閱讀課文中有用的語言素材,并將其運用到寫作中。有用的語言素材包括:與話題相關的單詞、詞組、句型;句子之間的連接詞;文章的篇章結構等。例如,在有關Environment 的寫作課上,教師給學生設計了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的寫作題目。在學生寫作之前,教師讓他們回憶并歸納課文中的有用素材。學生找到下面這些單詞、詞組:recycle,damage,pollution,cut down the trees,green house effect,harmful gases,green consumer,dump waste,reduce rubbish,shopping bags,give up cars,improve public transport,以及如下有用句型:Our world is in danger. We must do something to save Earth.It is important for us all 等。有了這些詞、句的幫助,學生在語言表達上更得心應手,思維也更開闊了。
課文有時會使用表示遞進、轉折、因果、舉例等的連接詞,如however,what’s more,in addition,as a result,for example,on the other hand 等,以使行文流暢、連貫。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的精彩句子,品味連接詞所起的“起、承、轉、合”作用,讓他們在寫作中靈活應用。教師要求學生在接下來的作文中適當地運用以上連接詞,以使句子之間的過渡更自然。
除了教會學生使用連接詞外,教師還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邏輯結構,讓他們學會從宏觀、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框架與思維脈絡。例如,八年級(下)Unit 4 Reading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是一篇應用文體裁的文章,講述了動畫片的制作過程。課文在每段開頭運用了大量表示先后順序的連接詞,這樣的篇章結構在寫一些應用文或講述事件經過的文章時是非常實用的。因此,教師后來布置學生寫一篇題為How to plant a tree?的作文,明確要求學生模仿這種結構。
英語閱讀和寫作在內容上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閱讀文章中的詞、句、段、篇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引導學生養成從閱讀中獲取信息的習慣,并將所獲取的信息應用到寫作中,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寫”作為語言輸出的途徑之一,是學生難以掌握得好的技能之一。寫前指導相當于在學生寫作前給他們搭建腳手架,有助于他們更好、更順利地完成寫作任務。因此,在寫作前對學生進行指導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它的運用也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樹立了寫作信心,提高了英語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