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
【摘 要】美術閱讀是全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學中,筆者以“美術閱讀”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以“美術閱讀”提升學生的美術品鑒能力,以“美術閱讀”培養學生的感性素質,嘗試引領學生邁進龐雜的美術世界,尋找一把觀看美術的金鑰匙,幫助學生開啟一扇通向審美的黃金之門。
【關鍵詞】美術閱讀 教學策略 鑒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對于精神生活越發重視。看懂美術、鑒賞美術既是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要求,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梵高說:“只要活著的人還活著,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死去。”這句話是說,只要還有人欣賞著藝術作品、被它打動著,那藝術作品便永遠不會消亡,藝術家也和他的作品一樣活著。普通人看藝術品更多的是享受審美過程而非學術研究,達到怡情悅性的程度即可,但是多數人觀看藝術作品連怡情悅性都做不到,僅僅停留在“看到”層面,很難激發出內在感受,不能與作品產生一種“神交”。看作品要想有豐富的審美收獲,不僅取決于對圖像的感知和理解程度,也要有關于藝術作品深厚的背景知識和鑒賞技能來做支撐。
一、“美術閱讀”的內容構成
美術作品中的藝術美不等同于現實中的“漂亮”,而是通過特定的美術形象表現出來的藝術自身的“美”,是藝術家利用美術的語言,并按照美的規律和法則對現實生活進行抽離、集中、概括、綜合乃至改造的結果,反映了藝術家個人和時代的精神與審美理想。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藝術家由內向外生發感動,通過物質媒介來進行表現。表現的方式有許多種,繪畫是在平面媒介上,依靠線條與色彩等塑造技巧進行表現;雕塑是在立體空間進行造型表現;建筑是為人類打造居住空間而創造。
任何美術創造都是有目的的,有的關乎物質,有的關乎精神,有的達到二者完美統一。基礎美術閱讀材料的構成要緊扣初高中美術鑒賞教材,全方位拓展與完善課本的鑒賞內容,并以單元設計和章節活動的方式進行呈現。一部分涉及怎樣看懂博物館、美術館等常識類文本,如看懂中國美術館、了解中國各級各類優質博物館、走進盧浮宮美術館、初步了解不列顛美術館等;另一部分則向學生打開世界美術的大門,包括帶學生進行亞洲美術之旅、美洲美術之旅、大洋洲美術之旅等。
高中美術鑒賞的拓展閱讀主要以傳統的美術分類方式展開閱讀文本的編排,主要包括鑒賞基礎、繪畫鑒賞、雕塑鑒賞、建筑鑒賞、民間美術鑒賞、中國近現代美術概況,同時,補充工藝美術鑒賞、書法篆刻鑒賞、攝影攝像鑒賞、服裝服飾鑒賞等內容。在章節結構的編排中,我們以主題鑒賞活動的方式劃分學習領域。相較于創作活動趨于外化的特點,美術鑒賞活動更偏重于內化,更注重功能性,注重通過感受、欣賞、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知識結構和審美能力。
二、“美術閱讀”的教學策略
1.以“美術閱讀”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
美術包括圖像閱讀和文字閱讀,中學美術鑒賞教材中有特別豐富的圖像資料,網絡領域也有海量的高清圖像資源可供選擇。對于圖像的感知能力,需要大量背景知識的支撐。欣賞一件藝術品,僅僅憑借感覺是遠遠不夠的。自遠古時期起,人類創造的圖像就開始具有交流、巫術和禮儀的功能,如何破譯帶有人類文明的價值符號?中西方美術各自依附其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一路走來,這些中外社會與歷史文化領域的知識就成為人們感知美術作品的背景支撐。
如何與創造者共享審美體驗?要想深度解析人類的圖像遺產,就需要運用描述、分析、解釋、評價這樣的步驟,對美術作品進行抽絲剝繭、深度解析。教師提供精選的、多角度破譯和解釋圖像背景的文本資料,可以輔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圖像的內涵。
2.以“美術閱讀”提升學生的美術品鑒能力
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也亟待提高。大多數學生對藝術領域的文章沒有閱讀經驗。從高中階段起,利用課堂培養他們對藝術文本的閱讀能力,能為他們未來進一步走進藝術殿堂做一個很好的鋪墊。鑒賞課堂讓學生進行適當的讀圖實踐,配合自主閱讀,了解鑒賞的技能技巧,對于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深度鑒賞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鑒賞美術作品有一定的技術性,感知美術作品也有一定的方法。教學中統籌規劃,以單元活動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美術鑒賞實踐活動,以問題導學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嘗試自主思考、自行鑒賞體驗也是新時代美術課程改革對藝術教育的要求。正如美國作家約翰·馬盧夫所言:“讓日常閱讀成為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學生對藝術領域知識的閱讀拓展會一輩子跟隨他們。與其由教師在課堂上枯燥地把藝術作品背后的知識講給學生聽,不如讓他們自由地從閱讀材料中獲取。美術知識浩如煙海,青春寶貴,時間有限,讓有經驗的教師進行內容篩選,推薦有效的閱讀文本,對美術鑒賞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以“美術閱讀”培養學生的感性素質
感性素質也是一個人的感受素養,是指視覺接受的信息傳到大腦之后對情感的干預能力,是身體聽從大腦,對外在刺激的一種反應。感性素質在美術鑒賞和美術實踐的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可以通過訓練而得到提升的。
通過美術的品鑒、體驗所產生的豐富感覺是理解世界的基礎。感覺雖然是理解的基礎,但是感覺到不等于知道,知道也不等于理解。從感受到理解,有一個“消化”的過程,而美術鑒賞就是這個過程的橋梁。觀看的能力也就是感性素質,直接指向美術鑒賞學科核心素養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美術鑒賞對個人精神質量的提升和對全社會審美品質建構的重要價值,同時也認識到美術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視覺文化,是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一股強大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談到,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對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美善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觀看之道試圖引導學生看的方法,帶學生通過深層鑒賞直接導入感性世界,為培養完全之人物助力。
三、“美術閱讀”配合鑒賞實踐共同完成美術品鑒全過程
美術作為人類文明的圖像呈現和一種極具特色的視覺文化形態,與其他文化形態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的整體。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席勒曾說:“論勤奮你不及蜜蜂,論敏捷你更像一只蠕蟲,論智慧你又低于高級的生物,可是人類啊,你卻獨占藝術!”在席勒看來,創造藝術與享受藝術是人的一種責任、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動。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自生活,他們的創作與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科技等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同時又和藝術家本人的身世、個性、世界觀、藝術觀、創作激情、潛意識等密不可分,這些就如同基因一樣被注入作品的色彩與筆觸之中。因此,當我們品鑒這些作品時,要學會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只不過與藝術家的創作相比,鑒賞的思考是逆向思考,要通過觀察與描述作品,慢慢去探尋,爭取和藝術家的創作思想產生深度共鳴,完成鑒賞過程。
美術鑒賞的過程與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恰恰相反,面對一件作品,我們首先要讓視線與之真正相遇,也就是訴諸感覺。美術的基本語言元素就是點、線、面、色。任何美術種類的任何語言表達方式都是在這四個基本元素的基礎上形成和演化開來的。同時,為了把語言元素組織并體現出來,美術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語言表達手段:在西方繪畫中就是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等,在中國繪畫中就是筆墨、章法、虛實、皴法等。當看到造型、線條、色彩、比例、透視、遠近空間、虛實強弱等這些美術元素時,頭腦就會快速加工這些信息,與這些圖像之間建立起初步的感情,試圖去還原它的完整信息,這也就是美術鑒賞的第一步——描述。接下來,要開始探討畫面的形式關系,包括形狀之間的相互關系、色調的處理、空間的營造等。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觀察、體驗、聯想、鑒別與評價,獲得審美經驗,提高藝術品位的認知活動。這個過程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美術鑒賞領域門類眾多,形式風格豐富多樣。例如,美術欣賞的基本常識、基本方法,重要的中外美術家、美術現象、美術活動等。讀懂美術作品需要文化底蘊。美術作品也是最具有精神承載的知識,具有范例性和普遍性的意義。選擇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質的欣賞內容有益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基礎鑒賞階段多數人對著名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保留著極為粗淺的認識,其實面對任何一件作品的深度鑒賞,多角度和程序性是我們可以掌握的一個“錦囊妙計”。所謂“多角度”,即我們要結合作者的創作時代、個人境遇、成長過程、個性特征、藝術風格進行深度解讀。所謂“程序性”,即我們所說的“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步欣賞法示例。兩種方法配合使用,可以為我們提供“更為明亮的慧眼”,透過作品看見更多的內容,獲得審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提升。看見并不是表層掠影,而應該在看到的基礎上,獲得視覺圖像的深層理解。美術鑒賞要首先能鑒,然后能賞。“美術閱讀”將嘗試引領學生邁進龐雜的美術世界,尋找一把觀看美術的金鑰匙,幫助學生開啟一扇通向審美的黃金之門。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中學全學科閱讀指導體系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DBA1908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