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媚桁
【摘要】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發展,公眾對教育在健康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不僅要求學校通過科學的安排,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更希望學校能通過適當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視。本文通過對當代學生心理特點的闡釋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原因的分析,尋求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發展,學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由于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實現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屬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各校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理念的灌輸的同時,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一定了解,糾正學生思想上的偏差,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獨立的人格。
一、當代學生心理特點
(一)對待不同人態度迥異
當代學生的個人特點十分突出,完全憑借自身好惡處理問題,在人際交往上,主要表現在他們對于相熟的人,會表現得十分熱情,在交流中熱情活潑。而對于陌生人則會極為拘束,很少與他人交流。而在校園中,常常會由于初見時的陌生讓彼此誤認為對方自恃清高,進而阻礙學生間的真心交流。
(二)依賴性較強
現今的學生自小便接受著來自父母等長輩的細心照料,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依賴性較強,缺乏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步入校園后,一旦失去父母的照料,就會表現得不知所措或缺乏安全感,如,不會綁鞋帶、不敢獨自去衛生間、不知如何處理突發事件等。
(三)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
對于學生來說,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而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恰恰為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開辟了途徑。長期以來對各類信息的接觸,使得當代學生對于新鮮的事物,往往具有較為強烈的思維以及較強的創新能力,并能根據網絡獲取所需的知識信息。但在良莠不齊的信息面前,學生卻由于辨別是非能力的缺失,常常會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阻礙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培養,不僅可以使他們的行為道德可以從小得到端正和規范,還能夠在此基礎上是學生成為擁有健全品德的人,既可以幫助學生在紛雜的社會信息面前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質,也會對學生的個人發展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關注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已達成社會共識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學校和教師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有利于使學生的身心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實現健康發展。
(二)當今社會環境的要求
當今社會信息網絡高度發達,各類信息高速傳播,這對于成長期的學生來說,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信息的高度發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快速在網絡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通過信息瀏覽涉獵到各學科的知識。但目前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存在著諸多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內容,容易混淆學生的認知,需要家長和教師通過適當的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三)可幫助學生有效解決當前存在的各類心理問題
現今社會的大多數學生從小便生活在順境之中,普遍未經受過過多的磨難,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但在步入校園后,他們需要為了教師的期許、父母的期盼,承受巨大的學業壓力,容易給他們造成心理負擔。同時,在學生成長期間,他們外貌、身高等身體情況的轉變也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響,對部分學生而言,由于開始認識到自身的外貌不夠漂亮或個子偏矮、體型較胖的那個,他們往往會產生自卑、自怨、焦慮、抑郁等心理困擾。無論是學業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還是身體條件造成的困擾,如果得不到及時引導和解決,常常會造成諸多不可逆的影響。
三、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心理健康至少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無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使學生無重大心理疾病,還要注意通過適當的引領,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當下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一)舉辦集體活動,營造積極向上氛圍
從古代的“孟母三遷”到現今社會各種文化圈層的構建,都可以看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為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教師和學??梢詮膭撛O優秀的校園文化、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出發,于無形之中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學校方面可以定期舉辦一些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對學生心理發展加以引導。比如,可以以“文明校園”“和諧校園”等為主題,舉辦繪畫、詩歌等藝術比賽,既可以為學生的特長提供施展渠道,還可以在無形之中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班級則可以通過組織集體活動的方式,加強學生間的交流,活躍班級氛圍。
(二)針對性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看出,當代學生缺乏獨立性,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此任課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適當的溝通對不同學生的個人興趣與愛好進行了解,并在尊重學生個人特點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在發現學生優點時,及時予以適當的鼓勵,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今后繼續保持該優點。而對于存在不足的學生,要及時采取適當的方法,幫助學生糾正他們思想、行為的誤區。比如,對于內向的學生,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適當為他們布置些如收發作業般的簡單任務,為學生創造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并通過在他們順利完成任務后的及時夸獎,增強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自信心,逐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課堂教學中
由于教學是教師的工作重點,教學能夠為學生造成極大的影響。教師必須要在學科的教學里找到與心理學相關的內容,從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影響學生的心靈。在保證任課教師具備教學領域專業能力的同時,還要對教師的綜合能力加以要求。各科任課教師需要具備在正常授課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識性內容的能力,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個人意志產生一定積極影響,具備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能力。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需要時刻向學生傳播積極正能量的內容,既可以通過課堂案例、名人名言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杰出人物的意志品質,為學生構建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精神世界,也可以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熱愛生活,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度。
總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困難的工作,相關教師要根據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任課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個人興趣加以了解和尊重,在實際教學中為學生構建健康快樂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實現心理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