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于發友
歲末年初,脫貧攻堅全面收官,鄉村振興大幕拉開。
全國832個國家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如何讓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成為新的挑戰。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一直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發展鄉村教育仍是重要內容。
教育扶貧如何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教育如何進一步發展?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專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于發友。
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貧困人口全部退出,防止返貧成為重要任務。
從長遠來看,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至關重要。有些貧困戶接受了幫助,但等靠要思想嚴重,依賴輸血式扶貧。有些貧困戶接受了扶貧援助后,沒有形成自身脫貧能力。一旦扶貧政策斷檔,這些人很可能返貧。
在長期扶貧工作中,于發友對此深有體會。在他看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依靠教育來拔窮根。
“教育扶貧是志智雙扶。”于發友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一是培養貧困戶的志向,讓他從被動的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這非常重要。二是扶智,教會他技能,讓他接受比較好的教育,能夠在發展過程中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他認為,教育總體上是一個周期比較長、利長遠的事業,不像產業扶貧那樣一下子就產生效應,但在推進教育扶貧過程中,也有很多點見效很快。
比如,對農民進行培訓,在有了產業或者一些機會的時候,對農民進行相應的培訓,或在失業以后創造一些機會給農民培訓,通過培訓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就可以脫貧了。
另外是發展職業教育,“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見效也比較快。特別是東西協作的職業教育,讓貧困地區的孩子,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孩子,去東部地區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學完以后在當地就業或者回原住地就業,脫貧效果也比較好。
“一個人的理念、觀念突破了,視野開闊了,他的潛能就會被激發,他會想辦法去發展自己,鍛煉自己的能力。”于發友說,“其實現在學習的機會很多,只要能主動學習,就能發展起來。”
不論是教育脫貧還是振興鄉村教育,都離不開鄉村教師,鄉村教師是發展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然而,在于發友看來,鄉村教育最大的短板也在鄉村教師。
目前在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教師“招不來、教不好、留不住”的問題依然存在,直接導致鄉村學校缺少活力,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
“鄉村教師隊伍總體水平不高。”于發友說,他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大多數農村地區教師數量基本充足,但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如音樂、體育、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等小學科教師不足。而且,鄉村教師學歷層次偏低,約四成教師學歷在大專以下,鄉村學校對青年教師的吸引力不足,現有優秀教師也面臨流失風險。
“要努力打造招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發展快的高素質鄉村教師隊伍。”于發友強調。
具體而說,要提高鄉村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堅持免費、定向、精準培養鄉村教師。要激發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和內在動力,引導鄉村教師立足鄉村,踐行現代教育理念,融合當地風土文化,跨學科開發鄉本校本教育教學資源,做鄉村教育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有力推動者與實踐者。
要深化“縣管校聘”改革,引導優秀人才向鄉村學校流動。傾力支持鄉村教師發展,職稱評聘向鄉村傾斜,鄉村學校中、高級崗位設置比例不低于城鎮學校。
2016年以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與云南芒市共建教育綜合改革(公益)實驗區,助力芒市脫貧攻堅。在幫扶過程中,中國教育科學院非常重視芒市的教師隊伍培訓,實施了芒市“十百千名師大講堂”,培訓教師上千人。組織了芒市很多校長、教師到全國優秀學校掛職,接受培養,并幫助他們與優秀學校結對子。
于發友介紹,現在芒市共有33所學校和全國的優秀學校建立了結對幫扶,結對子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之間頻繁地進行交流,對芒市的學校幫助很大。
在他看來,鄉村學校,缺的是優秀教師和先進設備,如果能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并配置先進的教學設備,鄉村學校就會有自己的優勢。那里有自然風光,還有農村各種資源,能夠塑造孩子們的靈性,有利于孩子們的發展。
“農村教育彎道超車不是不可能,關鍵要看我們對農村,尤其是對貧困地區的支援力度和支援智慧。”于發友說。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很多農村出現空心化,農村生源減少。在撤點并校過程中,大量農村學校被撤并,一些村莊不再有學校。
“農村學校在向縣城集中,農村教育在縮小。”于發友說。但他認為,一個村莊即便生源很少,還是應該建一個小型學校,也就是小規模學校,小而美,小而精。
他提出探索推進“一村一小幼”,每個村都舉辦幼兒園和小學,特別小的村可以整合舉辦甚至混合編班。
他認為,農村學校可以突破幼兒園、小學、中學的限制,還可以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比如,縣、鄉、村都應該設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可以與幼兒園及中小學資源共享,開展農民培訓和科學技術普及。
“科技要下鄉,要建科技站;文化也要下鄉,要建文化站、圖書館等機構,這些機構都可以和學校融合,也就是教科文結合。甚至村委辦公室也可以設在學校,讓村干部能隨時感受到孩子、關注到孩子。”于發友說。
在他看來,通過這種融合,可以充分發揮鄉村教育的綜合功能,也為農村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鄉村學校不僅是教育機構,承擔鄉村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同時也應該是一個村落的文化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