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菊
【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課內外閱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提高學生英語素養中起著關鍵作用。文章提出了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有效融合的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策略
閱讀在學生整個人生學習階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不僅能夠培養性情,更能夠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英語語言學習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英語教學必須采取開放多元的教學方式,讓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從而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讀實現教學目標多元化,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夠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
一、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現狀
(一)教師對英語課外閱讀不夠重視
當下,很多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聽之任之,不加指導,老師和學生之間討論的話題只有課內的知識點,沒有關于課外閱讀的溝通與交流。另外,不少教師極力掌控學生課外閱讀的材料,硬性規定學生只能讀老師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不給學生自由進行課外閱讀的空間。同時,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大多數學生雖然能夠了解課外閱讀對提高自身英語素養的重要性,但是缺乏自控力和教師的專業指導,無法持之以恒地進行課外閱讀,也無法把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
(二)課內外閱讀教學的誤區
部分教師對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存在一定的誤解。他們認為課外閱讀不需要精讀,只需要泛讀,重視閱讀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對閱讀過程中閱讀素養的培養。
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作為課內知識的補充時,沒有很好地考慮到它們之間的融合度。其實兩者之間既可以從主題意義上進行融合,依托于課內文化知識,進行深層次閱讀;也可以從知識結構上進行融合,把課內的語言知識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這樣課內積累幫助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也是課內知識的延續和補充。
二、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重要意義
(一)養成習慣,健全人格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閱讀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性情,拓寬其知識面,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思辨的能力。在閱讀中學生能夠學會觀察和思考,并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將小學英語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融合有助于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教師要指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進行課外閱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形成觀點,由淺入深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英語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英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對閱讀文本的解讀,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形成自己的觀點,對別人表達的觀點與情感給予客觀的評價,從而達到由淺入深的閱讀目的。課內外閱讀融合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能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拓展思維。教師應將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落地。
三、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策略建議
(一)教學策略
課內閱讀材料相對單一,無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豐富的體驗。教師可從課外閱讀材料中找尋與課內閱讀材料相匹配的文本提供給學生閱讀學習,并為課內閱讀做好鋪墊。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時要考慮其與課內主題意義的關聯程度,教師要明確課內外閱讀篇章的主題意義和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內到課外的知識遷移以及創新,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促進學生由閱讀能力向閱讀素養進行轉化。課內外閱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融合。
1.主題意義的融合
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時,往往是在新課結束后,因此上復習課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與主題意義相匹配的繪本進行拓展閱讀,這樣做的目的是加深鞏固學生已學知識,使已學知識得到延伸和拓展。教師需要把課內外閱讀材料重新統整,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課內外閱讀單元整體化教學設計。課內外閱讀主題的匹配度包括閱讀話題的匹配度。閱讀話題的匹配度指的是課內外閱讀討論的話題方向大體一致,并且課內外的文本存在一定的聯系。提高課內外閱讀主題的匹配度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新文本的難度,并提高學生對文本的駕馭度和自信心。學生一旦有了自信心,閱讀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如譯林版小學英語2B “Unit4 I have big eyes”一課,其主題是五官,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句子描述自己和他人的五官。為了幫助學生運用課外閱讀的文本導入本課的話題,增加學生對文本的熟悉度,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融合了與本課主題相匹配的香港朗文英語一年級上冊“Chapter6 Look at me”,其重點單詞同樣也是五官部位,教學目標同樣也是讓學生學會用句子描述自己和他人的五官,另外多了身體部位的單詞:toes,knees,head,shoulders。這樣在知識上不僅做到了鞏固加深,更擴充了單詞量。筆者在課堂中和學生一起聽英文歌“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通過聽英文歌曲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學生和本課的距離。
2.知識框架的融合
融合的課例是譯林版小學英語5A “Unit5 What do they do?”(Funtime)和跟上兔子系列的繪本“Who’s who at school”。譯林版教材的重點是職業類單詞和句型“What do they do? What does he/she do?”及其回答,繪本里的主要句型也是一般現在時的第三人稱單數的用法,所以把課內外的知識框架進行融合。
筆者首先通過課前一首歌來滲透職業類詞匯,上課伊始用free talk的形式讓學生猜各種職業,并順利過渡到回顧譯林版教材中Mike和SuHai父母的職業,通過猜更多職業來新授Funtime關于職業的生詞短語:catches the thief, repairs the machine, cooks delicious dishes。通過融合課內已學句型“What is she?”“Where is she?”“What does she do?”來引導學生理解課外繪本內容,并且也從情感上體會到每一份職業都很辛苦,都值得被尊重。最后通過觀察一張清潔工的照片,過渡到用課內外融合的句型為守護我們城市的其他工作人員制作一張卡片,讓學生明白其實在我們的城市,每天都有許多工作人員在為我們服務,大家只是分工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分,我們要學會尊重每一份職業。
3.其他方面的融合
融合的課例是以譯林版小學英語4A“Unit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中語音板塊字母“f”的發音和攀登英語閱讀系列之神奇的字母組合“ph”的發音來整合教學內容,它們之間有相同的發音“/f/”,這種是語音之間的課內外融合,因此可以將語音板塊作為切入點開展活動。通過閱讀,學生進一步鞏固與擴展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培養語感,提高思維能力,提升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閱讀,學生拓寬視野、增長知識面,從而增強世界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交際能力。筆者目前使用的是譯林版教材,課內閱讀主要包括Story time(課文學習)和Cartoon time(趣味閱讀)這兩個板塊。針對課內外閱讀,教師可以進行主題意義和知識框架之間的融合,也可以嘗試其余板塊之間的融合,如上述所提到的語音板塊。目前教學中的課外閱讀資源有限,教師需要調整教學活動安排,給課外閱讀教學騰出空間,這樣才能真正讓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落到實處,為學生終身語言學習打下基礎。
(二)輔助策略
1.打造共同體,創建大氛圍
首先,教師要在班級中積極創建一種閱讀分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自由地閱讀和分享,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其次,讓閱讀資料從自用轉向分享。共同體的理念中“共”字很重要,旨在共享。如教師可在班級一角設置讀書角,角落地上可以鋪上地毯,把環境布置得舒適些,讓學生可以在此舒適自由地閱讀、分享和交流。再次,讓閱讀方法從固化轉向靈活。在學習共同體理念時,教師應指導學生自主靈活地使用多樣的閱讀方法,完成新知識的創生。最后,教學評價要融合在閱讀過程與結果中。如在課外閱讀活動前期,教師可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閱讀現狀給每一位學生建立一份閱讀檔案,檔案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大部分,在不同時期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記錄和書面評價,也可以邀請其他學生進行互相評價。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并且能夠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2.尋找銜接點,拓展課堂面
英語教材連接著課內外閱讀,學生的各種閱讀技巧可以通過課內外閱讀進行培養。但是由于年齡偏小,經驗不足,導致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選擇存在隨意性。英語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找尋英語教材和課外閱讀的銜接點,有計劃性地向學生推薦英語課外閱讀書目,指導學生學會各種閱讀技巧,并在課外閱讀時得到有效操練。教師可基于教材內容推薦讀物,如學習6A “Unit2 What a day!”后,可以向學生推薦“It is Raining”“The Weather Today”“A Stormy Night”“Snow”等繪本,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體會多變的天氣帶來的不同生活變化。如學習6B “Unit6 An interesting country”后,可以向學生推薦“New Year’s Around the World”,讓學生領略到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
3.指導課外閱讀,打造公共平臺
教師應開設閱讀系列活動。因為僅靠教材文本的教學與滲透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開設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這樣能夠把課內外閱讀落到實處。活動主題可圍繞興趣激發、材料選擇、方法指導展開,以幫助學生高效地閱讀和創生。教師還應注意跟進過程性反饋,因為小學生英語水平能力低,無法自主解決遇到的問題,一旦問題越積越多,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消失殆盡[1]。因此,教師應搭建公共反饋平臺,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例如,筆者利用微信平臺小程序“小管家”創建班級平臺,每周發布閱讀打卡任務,要求學生閱讀打卡,并把閱讀時遇到的疑問發布到“小管家”中,筆者每周會登錄“小管家”答疑解惑。除了教師的專業指導外,也鼓勵學生進行問題互助,對于主動解惑的學生有小紅花獎勵(可兌換班級英語之星的獎狀),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多多閱讀他人推薦的書目,激發學生答疑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良性競爭意識。除此之外,筆者還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四人一組,統一發閱讀記錄本,每周輪流記錄課外閱讀情況,并定期集中反饋。學生也可以把自己覺得優秀的英語課外閱讀材料上傳至班級“小管家”平臺上,這樣一來不僅能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也讓學生之間形成友好的交流關系,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4.開拓展示空間,促進閱讀評價
教師可展示學生作品。小學生容易從成功的體驗中產生極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組織相關活動。例如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張貼在班級英語角進行展示,并請同學給這些作品打分,定期公布這些作品的受歡迎程度,揭曉月人氣榜單前十名,并給予人氣獎狀的獎勵。這樣做不僅能夠給班級營造一個愛閱讀的氛圍,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使得學生們越來越愛閱讀。
給學生展示表演的平臺。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愛模仿和表演,因此,教師在積極給學生提供靜態展示平臺的同時,還應積極為學生創造動態閱讀展示的平臺,動靜結合的展示活動可以讓英語課內外閱讀活動真正發生。例如,筆者在推薦學生閱讀系列分級閱讀的時候,要求學生通過組內合作的方式閱讀完繪本,并進行英語故事演講比賽。學生在得知比賽消息之后,情緒高漲,通過合作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有為英語故事準備配音的,有自己分組進行短劇表演的。他們當時為表演忙碌的身影和精彩絕倫的表演,都讓筆者記憶猶新。
學生的閱讀應該是一個彼此交流經驗、分享成果、知識創生的讓學習真正發生的過程。課內外閱讀融合能夠啟發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情感,感悟主題。課外閱讀作為語言學習的延伸和拓展,能夠幫助課內閱讀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實現能力和素養的共同提升,讓學生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2]。
【參考文獻】
宮文勝.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內外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小學教學研究,2012(31):59-61.
成娜. 基于繪本課例的英語拓展性閱讀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20(2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