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霏
摘要:作為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來說,我們的工作對學生成長至關重要。在開展班級管理活動中需要我們規范學生的行為,管理好他們在校園中的日常生活,當學生遇到的問題的時候會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們班主任。所以,我們是學生最信賴的人。在一年級開展班級精細化管理能夠使班級變得更加和諧,通過這樣的管理方式還能夠有助于減少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鑒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小學班主任精細化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精細化管理
一年級學生年齡很小,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并不能獨自處理,所以需要我們班主任做好精細化管理工作,充分了解班級的每個學生,這樣才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幫助學生處理好問題,從而將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上去。[1]
一、建設具有良好班風的班集體
小學班級精細化管理需要我們為學生打造良好班風。這也是考量我們班級綜合素質的唯一途徑。班風是否優良直接反映了出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品質高低,只有良好班風的班級才能夠被稱作為優秀的班集體,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發展。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良好的班集體離不開規章制度的約束,那我們作為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來說,當學生踏入小學大門的那一刻開始就應該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制度。[2]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小學,他們還不具備成熟的心智,更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們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和指導學生,從而使他們在這樣的氛圍下能夠明白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班規制度的時候需要講究藝術,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這樣才能夠將學生班級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出來,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嚴苛要求,而是需要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需求。比如,制定班規,上課不允許說話,誰在課堂說話那在課后需要為大家做演講,這樣的懲罰制度不但能夠對學生起到約束作用,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能力,并且也不會傷害到學生的心靈,所以在精細化班級管理中需要我們創新,并制定出多元化的班規,從而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更好地學習。
二、尊重每一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精細化管理
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獨特的性格。有些學生可能在剛剛步入小學的時候并不能快速適應小學生活,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狀態。但小學時期學生的潛能是無限,在班級精細管理中需要我們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注,對于他們我們需要有耐心和細心。因此,作為一名新時期下的小學班主任來說,我們需要尊重班級的每個學生,從而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精細化管理。[3]比如,有的學生剛進入小學學習可能還沒有改變幼兒園時期的貪玩心理,從而影響了課堂紀律。那我們在管理這些學生的時候切勿直接提出批評,而是需要與學生深入溝通和交流,靜靜地聽慢慢地聊,詢問他們的生活以及愛好,學生如果說自己非常喜歡積木,那我們就創造機會讓他們玩積木,但在學生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制造干擾因素,可以讓其他同學去干擾他,如,將其所拼好的積木拆開或者是推倒,反復如此,直到這名學生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之后,我們在出面阻止學生的這種行為,并向他們說明在教師講課的時候自己的小動作也會對他人產生不良影響,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信這樣的管理方式一定會比我們直接批評效果好得多。
三、評價方式精細化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采用精細化評價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管理班級。具體表現為進行作業評比還有課堂表現評比以及文明禮貌評比和衛生值日評比等多項評比內容,同時我們還需要在班級精細化管理中根據實際內容制定出與之相顧的評價標準和方式方法,這樣學生自然能夠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制定的評價標準要能夠適應班級中的絕大部分學生,這樣才能夠將學生的積極性和榮譽感徹底激發出來。比如,在一個小組認真打掃完衛生之后,那我們就需要及時對這個小組提出肯定和表揚,并鼓勵其他學生能夠向他們學習,評價在班級精細化管理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需要我們從細節出發,從而獲取班級管理中的反饋信息,并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工作方式方法,以此確保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我們還可以通過根據教學活動的變化來列評價指標,比如,課堂紀律還有課堂問題回答情況等,根據這些評價指標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并對學生的評價以分數來決定,當一個周期結束之后給予得分最高的學生一些獎勵,而對于得分較低的需要我們適當的提出批評教育,從而實現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正確把握。
結束語:
總之,作為一名新時期下的小學班主任來說,我們必須要轉變傳統的班級管理理念,積極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以此為學生打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孔曉慧.談教練技術在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運用[J]. 華夏教師.2019(35)11-12
[2]吳承珍.“群策群力”提高班級管理效能——談微信群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農村教育.2020(05)09-12
[3]崔煥引.激勵機制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農村教育.2020(0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