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燚 曾華華
摘要:隨著教育理念的改革進程不斷深入,現階段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中閱讀教學逐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強化這一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量,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升。作為構成語文科目的基礎,詞語是保障學生閱讀、寫作以及語文綜合寫作的重要基礎,通過采用“換近義詞”詞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素質,并且有助于提升學生寫作用詞的準確性。本文就以此為例,展開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換近義詞
漢語作為中華幾千年文化的傳承載體和歷史結晶,其蘊含的價值是及其豐富的。作為我國的教育科目中的基礎,語文科目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并且隨著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完善,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和標準有了很大地提升。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其中最為顯著的有閱讀和寫作,作為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內容,加強學生的掌握效率和程度是很有必要的。提升閱讀與寫作能力的關鍵在于學生詞匯量的積累,對詞語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是積累詞匯量的基礎,而換近義詞教學法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詞匯積累興趣。下面就對其進行細致地分析。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
眾所周知,開展教學的目的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使得學生能夠通過知識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念,繼而為后期的發展夯實基礎。也就是說,在學習中,學生是教學的中心,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圍繞學生的知識掌握為主。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在日常的教學中能夠獲得相應的知識,但是獲得的效率以及掌握的程度都是不一樣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映出部分學生在課堂融入不高,思想不能集中到課堂中,繼而產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質量不高的現象,特別體現在寫作中[1]。
(二)教師教學方式不先進
語文科目不同于其他科目,知識點較為零碎,并且其中涉及的內容較多,對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等有著一定的要求,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中,過于壓抑學生的學習天性,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發展實際不符。例如在進行寫作或者閱讀教學中,教師多是通過故事朗讀以及賞析的方式進行,學生在其中不能很好地融入,對學習的積極性逐漸降低。教學方式不先進是造成教學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應當注重這一問題的優化,從而提升語文教學整體效率。
二、小學語文閱讀中“換近義詞”方式的應用優勢
眾所周知,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其蘊含的歷史意義豐富。并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漢語的地位逐漸在世界上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學習漢語的行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的語文課堂地位的提升[2]。與此同時,語文的學習標準也相較于以往有了很大地提升,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詞語的掌握是保障語文學習效率提升的關鍵。近年來,語文教師愈發開始重視詞語教學,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積累、應用詞語,特別是“換近義詞”法,對提升學生詞語的積累量和理解力有著極大的助益。但此方法也有著一定的缺陷,如基礎掌握不扎實的學生很容易出現詞語、語句被曲解。相較于其他語言,漢語表達較為豐富,相同的詞語放置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從古至今語言的表達都需要精確,不能隨意換詞,在開展換近義詞教學方式時要引導學生對其中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領略漢字文化的精益求精,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感,為后期寫作奠定基礎。
三、小學語文閱讀中“換近義詞”法的具體體現
(一)發掘語文詞語意境美,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
眾所周知,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漢字中含有的意境美是其他語言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這一優勢的強化和發揮,為學生建設適宜的學習氛圍,繼而能夠在課堂中更好地融入,從而使得學生發現語文學習中的奧妙,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學習《難忘的一天》時,課文中出現的“緊張”體現出了作者內心的激動,其近義詞有高興、興奮等,但是結合本章意境發現,高興無法體現作者想要表述的心情,因此應用高興不合理,而興奮體現出的心情變化與激動對應,所以更合適與緊張對換。通過將緊張與興奮、高興放置在作者表達的氛圍中可以發現,看似意義相同的詞匯但是應用到不同的語境中產生的意義都是不同的,因此通過此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語的內在含義,對其閱讀以及寫作能力提升有著極大地幫助,所以重視換近義詞法在小學閱讀中的應用,有助于調動閱讀積極性,進而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二)重視教學理念革新,加強學生課堂融入
換近義詞法的應用能夠提升學習的閱讀興趣,并且幫助學生積累和提升詞匯量,并且有助于彌補以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3]。基于此,在開展近義詞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為學生構建適宜學習的氛圍,一方面促進學生能夠融入課堂,集中思維跟著教師的教學進度;另一方面能夠為學生建設良好的意境,學生在其中能夠更好地感受詞語變化產生的影響,繼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詞語所包含的內在含義。例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技術為學生構建適宜的學習環境,如通過視頻、動畫演示等方式展示不同植物播撒種子的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換近義詞法學習。例如其中的“告別”有哪些近義詞?其近義詞有告辭、離別等,結合文章可以看出,告別是現在進行時,而離別是過去進行時,不能表現出文章表達的含義,因此結合語境發現告辭更適合。通過換近義詞法,學生不斷在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課堂主動性,有助于提高教學有效性。
結束語: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應用“換近義詞”法,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更好的幫助學生從中掌握更多的詞匯量。相比于其他的學習方式,此學習方式不僅促進學生積極的發掘和掌握相應的詞匯量,并且對不同詞匯采用的意境都有了明確地了解,對其后期進行更高難度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有著很大的助益,因此建議此種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林睿.字字未宜忽 語語有乾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換近義詞"現象談[J].2021(2014-3):62-63.
[2]陳文佳.近義詞與反義詞的教學對小學生語文興趣的影響分析[J].雙語學習(烏魯木齊),2019,000(001):66.
[3]廖小蔚.課堂因探究而美妙,探究因生成而美麗[J].2021(2014-9):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