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使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具備更強的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使他們能夠很好地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對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詩歌作品進行閱讀、解析,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其廣泛涉獵課外名著,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文章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進行了探究和分析,以期給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化自覺意識;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6-0040-03
作者簡介:黃瑤(1993.7—),女,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初級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文化自覺意識體現在人們對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而對自身的反思有助于人們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想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使他們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1]。培養文化自覺意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方法,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形成文化自覺意識,具備更強的文化感知力,深入理解多種形態的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一、分析、研讀語言文字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中文章語言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讀,而其中的精彩部分更值得學生用心品味,是學生形成文化意識的學習依托[2]。不同類型的文章語言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散文語言精美、凝練,具有深意;議論文語言清晰、明確,邏輯連貫。雖然古文和古詩詞容易使學生在語言上產生理解障礙,但是經過細致研讀后,學生不難發現,古詩詞和古文的語言通常很值得推敲,不但表達準確,而且精煉有趣。教師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解讀文章并分析語言特點,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3]。語言分析訓練能夠增強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奠定基礎。
例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首詞作的語言十分精美、巧妙,尤其是最后那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不僅具有非常鮮明的畫面感,在語言表述上也很有感染力。這值得學生用心品讀并加以體會。不少學生在剛剛接觸古詩詞或古文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畏難情緒,因為對學生而言,閱讀古漢語有一定困難。對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清除這種語言障礙,讓學生明白字詞意思,了解古詩詞的表意,理解文本的深層主題,進而更深入地體會作品語言特色,感受語言美。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這些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對詩歌作品進行細致閱讀、解析
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需要學生具備較為深厚的人文素養[4]。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學習詩歌。詩歌不僅語言細膩生動,還包含了多種修辭手法,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值得學生用心品讀和分析,因此,解讀詩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想真正讀懂詩歌作品,學生不僅要理解詩歌內涵,還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感知詩歌主題,理解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教師讓學生多閱讀和解析詩歌,能夠加強學生的文化感知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5]。
教師要善于利用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在語言積累過程中,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意識。教材中有很多優質的詩歌可以成為培養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教學資源。
例如,在教學《金色花》(泰戈爾)和《荷葉·母親》(冰心)這兩首散文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二者進行對照解析,從而使學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作品之間的差異。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研讀這兩首詩歌,從語言特點、主題表達、情感抒發這幾個層面進行細致分析。學生首先會感受到兩首詩歌在語言上都富有感染力,并且語言表達生動直觀。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學生會進一步體會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詩歌作品在創作特點上會有一些顯著差別,而這會直接影響作品的主題和情感表達。這種對比閱讀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鍛煉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還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作品的特點和差別,幫助學生形成文化自覺意識,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基于寫作訓練培養文化自覺意識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的習作不僅能夠體現學生的語言能力,反映學生的思維,還能夠體現學生的文化素養[6]。教師可以在寫作訓練中設定多樣化的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在習作中表達更多的想法和觀念,進一步加強學生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開放,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教師要不斷優化寫作訓練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的寫作空間,促使學生大膽聯想和想象,進行多樣化的習作表達[7]。如此展開的寫作訓練能夠使學生的寫作熱情更高,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形成文化意識,從而達到多元寫作訓練目標。
比如,就“寫作:發揮聯想和想象”這個主題展開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具體的討論主題,然后鼓勵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收集各種自己感興趣的素材和內容,并將其應用到寫作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挖掘其中的文化背景和值得討論的文化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表達,給予學生更廣闊的發揮空間,促使學生從自己真實的經歷和感受出發形成自己的觀點。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鼓勵學生挖掘、利用一些文化要素,或者引用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識,使作文具備可讀性。寫作訓練的展開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要找到合適的教學切入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模式,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得以提升。
四、合理進行教學延伸加深文化滲透
要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教師不僅要教學好課本內容,還要進行適當的教學延伸和拓展。教師可以結合教學主題給學生引入一些拓展性學習內容,讓學生接觸到課本中沒有的知識素材[8]。比如,當學完一首古詩詞作品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品中包含的文化要素,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懂這首作品的基礎上,閱讀一些有相似文化要素的作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這種文化意蘊,以提升自身的文化感知能力。進入初中階段后,語文課程學習不斷深入,為了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應在課堂上多進行教學拓展和延伸。這對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很有幫助,不僅能夠讓學生開闊文化視野,還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9]。
例如,《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被后人評價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領略其中的風景和體會其中的感情。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品讀這首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化色彩,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詩經》中有大量優質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適合初中學生閱讀,可以作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素材。因此,在學完這首作品后,教師可以引入同樣出自《詩經》的《木瓜》。學生通過賞析“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等句子來領會古文中的語言美,感受其中傳遞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情感。學生對這個句子并不陌生,因為在平時生活中或在影視作品中,他們常常會聽到這類情感充沛且蘊含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古詩詞作品。因此,這樣的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言語優美、描寫形象、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課外古詩詞,讓學生結合課內外知識進行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本中這些優質的教學素材和資源,并且適當進行教學補充與延伸,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教學目標。這會給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提供更多學習素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
五、廣泛涉獵課外名著,增強文化感受力
要想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教師不能僅依靠教材中的教學素材。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并且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能夠自主完成一些學習任務。基于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接觸課外讀物,尤其是讓學生廣泛涉獵各種經典名著[10]。隨著閱讀面的不斷拓展,學生會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作品的特點,并且認識到其中的一些顯著差別。這是建構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關鍵環節,能夠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型文化,從而獲得更加多元的學習體驗,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增強自身的文化感受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讀物。教師可以從課內閱讀出發,進行適當的閱讀教學延伸。例如,在學習《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很多學生對《紅樓夢》中的這部分節選很感興趣。這是原著中很經典并很有代表性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電視劇片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完成課內閱讀教學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自主閱讀《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章節,使其深入地了解這部作品。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并讓他們在組內分享讀后感。當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讓每一組的代表分享他們的閱讀感受或者分析《紅樓夢》中的文化內涵。學生如果只是學習教材文章會感到枯燥,因而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閱讀更多課外優質讀物。這樣既能夠使課堂閱讀教學得到延伸,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隨著語文教學的不斷推進,教師應鼓勵學生廣泛接觸各種課外讀物,了解不同種類的文化,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從而開闊眼界,建立多元文的知識框架。
在鼓勵學生廣泛涉獵課外名著,豐富學生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學習能力上的差異,給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閱讀任務[11]。比如,在結合《水滸傳》展開課外名著閱讀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閱讀這一名著。考慮到這部作品體量很大,并且對不同學生而言,閱讀難度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差異化的課外閱讀任務。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了解水滸英雄流落天涯和落草為寇的原因。教師可以推薦這部分學生閱讀前面幾回,建立初步的閱讀感受。閱讀能力中等的學生可以認識魯智深行俠仗義的本質。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整部作品中十分精彩的幾個篇章,讓學生感受這部作品的特點,并且體會其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對于閱讀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完成整部作品的閱讀,形成對作品的整體認知,提升文化素養。為了讓學生在課外名著閱讀中有更多收獲和體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讀完后進行相應的交流討論。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讀到的內容表達看法,還可以結合自己感興趣的人物進行人物性格分析,彼此交流閱讀感受。這樣的活動能夠在班級內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進一步讀懂名著作品,感受其包含的文化要素,提升文化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文化自覺意識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因此,教師應全面認識文化自覺意識,優化教學設計,積極探索和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王輝.文化自覺意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求知導刊,2020(06):86-87.
楊淑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策略[J].新課程,2019(09):188.
曹振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滲透[J].中國文藝家,2019(03):192.
王長青.文化意識,初中語文教學中亟待加強[J].新課程(中學),2015(11):276-277.
吳中祥.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管窺[J].作文成功之路,2015(09):11.
單進.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研究[J].語文天地,2014(20):69-70.
楊雨欣.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1.
王天林.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J].教師博覽,2021(06):42-43.
陸娜.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06):46.
王輝.文化自覺意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求知導刊,2020(06):86-87.
郎鏑,張東航.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5):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