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學生主體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知識學習需求的多樣性,歷史知識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采取單一式的課堂講授方法是遠遠不夠的,要積極實施多樣性教學策略。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6-0043-03
作者簡介:呂飛(1992.11—),男,江蘇省鹽城市龍岡初級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一方面,歷史知識具有復雜多樣的特征;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感到單調枯燥。在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性教學方式,通過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引導學生體會歷史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一、開展情景式教學,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親近感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對歷史知識缺乏足夠的親近感,認為歷史學科缺乏溫度,對歷史知識存在陌生感和距離感。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歷史知識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增強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感知,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情景式教學就是將歷史知識通過合理的歷史情景展現出來,消除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隔膜,讓學生在歷史情景中增強對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1]。
例如,在教學“動蕩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時,在備課階段,筆者結合本課歷史知識,明確教學重難點,制作相關多媒體教學課件和視頻,并通過在上一節課的交流,了解了學生對本課歷史知識學習的預期,從而實現學生具體學習需求與課堂教學重點的雙向統一。在完成對本課知識內容的串講與重點提煉后,筆者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有關“春秋戰國”這段歷史的視頻。在觀看視頻過程時,學生要積極思考“春秋戰國各個國家的理論主張分別是什么?”“春秋戰國分裂和統一的過程是怎樣演變的?”在視頻播放完畢后,筆者選擇幾名學生,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視頻觀看感受和對這兩道問題的思考。對于學生的課堂發言,筆者會在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的前提下,記錄其在歷史知識學習和歷史問題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學生的學習問題,筆者結合具體的歷史教學視頻,帶領學生更加深入地剖析教學內容和補充歷史知識細節內容,消除學生學習的疑惑,使其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情景感知,學生能夠認識到歷史知識的多樣性,也能對各個時代的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認識與感受。
二、開展對話教學,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
輕松有趣的課堂學習氛圍無論在哪一學科的教學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營造輕松有趣的知識學習氛圍,教師可以開展對話教學,讓死板的歷史知識鮮活起來,為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提供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同時,課堂對話有利于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消除學生孤立學習的弊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使初中歷史知識教學更加高效,也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加有趣[2]。
例如,在教學“秦末農民大起義”時,首先,筆者詳細講解本課歷史知識,讓學生了解基礎歷史知識。隨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歷史史實,梳理秦朝建立初期在推進國家統一和鞏固自身統治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并和同桌交流秦朝的發展歷程,思考秦朝統治根基動搖的原因。針對學生存在的學習疑問或有想法的歷史內容,筆者讓學生相互交流,同時深入到學生中間,發現和把握學生在本課歷史知識學習中的矛盾點,并對學生進行恰當指導和啟發。最后,筆者選取幾位學生,讓其就“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和“劉邦和項羽,你更支持誰?”等問題進行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學習想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學生的想法,取長補短,達到全面看待歷史問題和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目標。
三、開展模擬教學,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知識與實際生活距離很遠,所以在進行歷史知識學習時多采取聽讀和記憶的方式,而不會采用實踐學習的方法[3]。其實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實踐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開展模擬教學,重現歷史事件,引導學生轉變旁觀的狀態,積極融入歷史知識的實踐學習中,從更深層次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認知[4]。在教師充分調動學生歷史知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前提下,學生能感受到歷史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自然就會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筆者在講解本課基礎知識后,讓每位學生都拿出一張白紙,一方面按照時間線索梳理本課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按照不同歷史人物的不同主張梳理本課歷史知識,將梳理結果寫在紙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必要的交流,或查閱歷史資料。在學生完成知識總結后,筆者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堂模擬學習時間,讓學生自由結組,根據歷史事件內容確定每個小組成員負責的內容。針對如何進行小組內的權責分配和演繹歷史劇,筆者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要求每個小組都要真實表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歷史人物的維新變法觀點,絕不可以對具體歷史史實進行歪曲和隨意改動。最后,筆者讓各個小組分別對本課歷史知識進行情景模擬再現,讓學生在有效的歷史事件參與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同時指出學生在歷史知識模擬演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學習。
四、開展探究式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知識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實踐和探究能力,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鍛煉與提升十分重要。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讓學生改變對歷史知識一成不變的認知,在課堂教學引導中實現對歷史知識由淺入深的學習[5]。探究式教學不僅適應了現階段學生知識學習和成長發展的現實,還優化了學生課堂知識學習的方式,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使學生在課堂探究中明確感知自己對歷史知識掌握程度的提高,從而極大增強了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成就感,實現對初中歷史知識更加全面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課前,筆者讓學生收集和整理紅軍長征的相關資料,通過自主預習的方式完成對于本課歷史知識的初步了解,為后面更加深入地進行歷史知識學習打好基礎。在歷史課堂上,筆者給學生發放一張長征時期的中國地圖,讓學生對應圖示理解歷史知識,同時發揮學生的動手探究能力,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進行長征戰略轉移的必要性和及時性。在對長征過程進行詳細講解時,每講解一個具體知識點,筆者就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相應位置,如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并借助自己課前查找的相關資料加深理解,實現更具立體性的歷史知識學習,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動手探究學習中感受到長征過程的艱辛與中國革命事業的偉大,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五、培養學生編寫學習提綱的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本內容,然后結合給出的相關主題,自主進行學習提綱的編寫。這是對課本知識的梳理,能夠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提供很好的向導[6]。由此,學生能夠逐漸歸納、總結出一些自學的經驗和心得,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會有大幅提升。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吸收掌握,是一種很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
以“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這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本內容,然后梳理學習提綱。經過分析和討論,學生得出結論: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緊接著,教師再指導學生按照學習提綱進一步閱讀教材,找出本課的重點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對學生思維的梳理,同時,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與鍛煉。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展開這樣的學習探究,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發展。
六、結合歷史教學滲透正確價值觀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基本知識有很好的理解吸收,也要關注學生正確歷史價值觀的樹立,這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有著決定性作用。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典型歷史人物身上的優良品格,通過這些內容給學生帶來感染和熏陶,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問題,透過表面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從而逐漸形成辯證唯物史觀,同時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7]。
比如,學習完“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節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首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討論空間,讓學生通過暢所欲言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向前推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方面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七、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歷史課堂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這既能為知識的講解補充更多必要的素材和背景資料,也可以讓歷史知識學習的趣味性更強。信息技術和歷史課相結合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歷史紀錄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相應史實,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8]。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借助互聯網工具查閱各種歷史資料和信息,尤其是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碰到疑問時,如果從課本中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在網絡上搜集更多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輔助問題的解決。此外,隨著信息化工具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滲透越來越深入,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班級微信群或者學科交流群中討論課堂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學習問題,對相關主題自由發表意見,促進學生之間想法和認識的交互,讓學生可以對具體的學習內容有更深的理解,提升歷史教學的綜合質量[9]。
以“秦統一中國”這一節課的教學為例,當給學生講解“商鞅變法”這個知識點時,由于課本對這個歷史上很重要的變法運動的介紹篇幅較短,學生很難僅依靠課本知識系統、深入地了解這一運動的來龍去脈,也無法深入認識這一史實。對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上網搜集“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系統地了解整個事件的經過,認識這一段史實。在此基礎上,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了解一些歷史研究人員或學者對“商鞅變法”的評價。學生有了這些豐富的背景知識后,在課堂上學習這個知識點會更加輕松。有了這樣的鋪墊,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們談一談對商鞅的看法,表達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班級微信群內對“商鞅為什么要去秦國進行變法?”“為什么商鞅最后會被車裂?”等問題發表想法。學生相互交流,彼此分享學習感悟,以這樣的方式推動歷史課進行合理延伸。
結 語
課堂教學是一個靈活多變和需要與時俱進的工作,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意識,主動創新與變革教學模式,采用多樣性的歷史課堂教學方法,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要,充分滿足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從而促進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只有真正使用好各種課堂教學方法,歷史教學過程才能更加流暢,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才能變得輕松高效,教師才能真正理順歷史知識講授、教學方法變革和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激發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關系,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畢阿麗.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學周刊,2019(36):59.
王福華.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遼寧教育,2019(21):70-72.
馬寬平.淺談統編版教材視角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優化[J].試題與研究,2021(15):77-78.
劉青.創新教學方式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靈活運用[J].學周刊,2021(17):133-134.
侯杰峰.探索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路徑[J].新課程,2021(17):178.
唐小清.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為導向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6):70-71.
彭艷玲.在初中歷史學科中以“人物”為主線的教學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2):169-170.
王江紅.導入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1(36):110.
石海宏.優化學習方式,提升初中歷史教學實效:基于部編版九年級歷史的教學思考[J].求學,2021(4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