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形成協同效應。這就要求會計專業教師發揮專業特色和優勢,引領會計專業課程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觀。《基礎會計學》是經管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是會計學、財務管理等專業的基石,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是整個經管類學科課程體系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引入課程思政元素,將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融入到教學中,明確課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在會計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關鍵詞:基礎會計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引言
“課程思政”的提出,是教育理念、育人體系、教學方法等層面的新的突破。《基礎會計學》是經管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是學習會計基礎理論和處理方法,通過學習該課程要求學生們掌握會計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加強價值觀的引,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
一、高校《基礎會計學》的教學現狀
(一)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學”
《基礎會計學》的主要內容,大致分為了以下九個部分。它們主要是總論、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復式記賬、借貸記賬法在工業企業的應用、賬務程序、財產清查、財務審計報告等,甚至有的課程中還涉及了會計工作組織、會計電算化,以及其他教學內容等。《基礎會計學》的內容很多,而且每個模塊都需要重視,這對于學生來講,學習的難度也比較高,所以,老師們通常都會在課上占用大部分的時間來講解理論知識,而每節課的時間有限,這也導致了老師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關注學生的掌握情況,而對學生的運用能力更是無從知曉。諸多方面的原因就導致了一節課并沒有體現出來學生的“學”,大多是老師的“教”,最終導致老師的教學水平難以展現,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見成效。
(二)教學過程過多關注理論知識
《基礎會計學》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既有理論知識,像:復式記賬、借貸記賬法在工業企業的應用等內容,也有實踐部分,像:會計憑證、財務會計報告等內容。而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就在于要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自己單獨操作實施。事與愿違,現在大多數的高校在教授《會計基礎學》這門課程時過多的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過程。
一方面,各大高校老師的上課時長都是固定有限的,在講解完理論知識以后留給學生的實訓時間就所剩無幾了,學生們只能是被動地接收,并不能很好地實踐練習;另一方面,高校老師大多是剛畢業的碩士、博士,他們也是剛畢業就參加教師工作,直接從學生身份轉換為老師,本身其自身的實操經驗也并沒有多么豐富,沒有足夠的實踐教學經驗,有些甚至是照搬自己學習時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這也最終導致了整堂課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
二、《基礎會計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策略
(一)以《基礎會計學》為基礎,增加會計職業道德內容
課程思政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觀念,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要改變以往那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一同開展全新的、結合了會計職業道德內容的教學方式。老師可以在講解理論知識時,結合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知識一同講解,這樣就可以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形成職業道德的觀念,促進正確的職業思維的產生。比如,當學習到“會計職業和會計科學體系”這一部分時,老師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知道會計工作與思想政治密切相關。也可以用呈現案例的方式來加強學生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的理解,增強他們的職業道德。在教學設計上,力求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將課程具備的知識、能力、技能和態度等職業素質作為標準,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
(二)結合案例,實踐教學
不管是《會計基礎學》的理論知識教,還是思想政治教學,如果單純地進行理論教學,都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從而降低了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借助案例教學法來進行課程的開展,通過真實發生的例子導入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營造一個有趣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引學生把課堂上學習到的會計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融入到案例當中,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比如,當學習到“會計倫理”這一部分時,老師就可以借助案例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案例的背景以及產生影響,讓學生從專業知識和思想教育兩個方面分析案例存在的問題,加強學生對于財務造假的理解。課后要求學生自自己去網上或者報紙上搜集影響非常大的財務造假的例子,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就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三、結語
誠信是會計師一行的靈魂,如果會計工作者沒有明確認識到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那么其工作質量就很難得到保證,這就要求學校老師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堅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實現育人無聲,培養出合格的滿足社會需要的會計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郝玉貴.會計專碩課程“思政+特色”的融合教育目標與實現路徑[J].財會月刊,2021
[2]尹律,戚振東,張佳欣.學習“七一”重要講話提升會計課程思政建設水平[J].會計之友,2021(24)157-160
[3]杜麗.基于“課程思政”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討[J].當代會計.?2020(21)
[4]金愛華,張弛.基于人生教育的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高教學刊,2021,7(34)184-188
[5]汪彩蘭,胡耀東.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實踐探討——以高校“基礎會計”課為例[J].汪彩蘭,胡耀東.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02)
本文系2020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科課題項目,項目名稱:“大思政視角下會計課程融入思政元素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G20EB136。
作者簡介:趙越,1982.6,女,漢族,籍貫:遼寧錦州,學歷:本科,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所在單位:遼寧理工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