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和實施,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升成為了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結合新時期語文人才培養和教學理念的要求,使小學語文教育煥然一新,為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各種知識的前提,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小學生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師需要著重注意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指導閱讀教學、創設問題教學和開展活動教學等方式的策略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閱讀能力;教學策略
前言:在教育制度的革新引導下,小學的語文教育目標和要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原有的“升學率”主導教育到現在的“全面發展”主導的教育,小學生的能力培養越發重要。在現在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重要性是每個教育者都要清楚的,當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時,需要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在優化教學方式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思維和閱讀興趣,從而使得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夠有效的提升。
一、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作用
(一)能夠加深學生知識的理解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語文閱讀大多在課前或課后進行,很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語文的課前閱讀可以讓學生了解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內容和文章思想,以便在課堂上教學時,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進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課后閱讀往往是在課文教學后實施的,它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新知識的記憶和鞏固;課外閱讀的作用就是提升學生的對社會、生活或者新事物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積累和閱讀理解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能夠為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基礎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在表達能力上是相對簡單的,在語文寫作過程中的語言表述是缺乏一定的水平,隨著年級的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等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之后,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和理解能力就會越強,當有知識基礎做支撐時,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提升;當有理解能力作為支撐時,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會有一定的提升。當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學生會潛移默化的記憶優美的詞匯和句子,模仿和學生優先文章中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就會隨著提高。
(三)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處于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的年紀基本上在7-9歲左右,學生的知識來源是通過父母、教師和信息技術產品而來的,低年級學生對于一些事物的理解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知識面和認知也是相對匱乏的。當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閱讀時,會提供一些的課外知識作為教學的輔助資料,也會給學生推薦比較適合的各種各樣、各個國家的名著、故事或者文化知識,學生通過提升閱讀書籍的量來加強自身的知識面和對世界的認知,當遇到新事物、新知識時,可以將課外閱讀到的知識、思維代入到其中,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有效策略
(一)加強閱讀指導,減少學生閱讀困難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書籍閱讀量和相關閱讀技能不足,對于教師的閱讀理解思維會比較依賴,會跟隨著教師課堂教學的閱讀理解去理解,在進行自主閱讀課外書籍時,就會出現對整篇閱讀內容理解的混亂,有時候可能還是出現閱讀走神的現象。因此,在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培養中,教師應該要強化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閱讀,降低教師帶動學生閱讀思維的方式,讓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的思維和閱讀的方法。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閱讀指導才是有效的呢?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閱讀方法,是一種有效的提升學生閱讀思維的方式。例如,教師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中,讓學生帶著“為什么文章題目要叫吃水不忘挖井人?”“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什么內容?”“你認為文章主要想表達什么思想呢?”等問題進行教學前的閱讀,讓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有一個閱讀的方向,而不是閱讀完了只是知道文章將了什么故事,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也能有效的將學生的思維代入到文章中,代入到閱讀中。教師指導學生有目的的閱讀能很好的強化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也能讓學生逐步形成自主的閱讀能力,在之后的閱讀過程中就能很好減少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問題。
(二)創設問題教學,激發學生閱讀思維
小學生正是好奇心強的時期,對于很多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教師在進行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時,可以根據小學生這個特性來開展教學指導,通過創設問題教學,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曹沖稱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自主閱讀完教材之后,讓學生進行《曹沖稱象》閱讀問題的討論——“文章中有提到幾種稱象的方法”、“曹沖是用什么方式稱象的?”、“談談能你用哪些現代的、你知道的方法去稱象?”,讓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有一定思考和理解,讓學生通過交流和探討形成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能更好地運用自主思維去思考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教師創設的問題式教學,可以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讓學生有一個自己的閱讀理解的能力,能通過自主的思考去理解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和表達的情感,從小學低年級階段為學生激發出閱讀的思維。
(三)開展閱讀活動,增強學生閱讀興趣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不利于學生積極參與發展閱讀和學習語文的能力,當教師在教學時,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吸收教師教學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豐富閱讀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且歡樂的閱讀教學環境,那么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教學環境?比如,教師在教學《蜘蛛開店》這故事時,教師教師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活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對蜘蛛的了解去進行模仿蜘蛛開店,學生可以展開想象,認為蜘蛛可以賣什么就表演賣什么,然后找同桌來扮演別的小動物來買東西,給表演的學生出難題,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活動提升對閱讀《蜘蛛開店》的興趣,并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在閱讀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并努力營造有利于閱讀的氛圍,從而培養閱讀技能,提高閱讀質量。教師在實踐中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目標和內容來設計不同類型的閱讀活動,或者推薦不同類型的課外書籍,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他們的閱讀欲望,從而向他們灌輸良好的閱讀技巧,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知識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例如,在《小毛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充分展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小毛蟲是如何變成繭到最后破繭成蝶的,然后再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通過視頻教學的渲染,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感情,這種閱讀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綜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結論: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的質量需要提高教學效果,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有鑒于此,教師應積極推行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方法,探討提高語文課堂閱讀質量的有效策略,為學生建立自由、快樂、獨立、和諧的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曾燕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26):2.
[2]姚丹.淺談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