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文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音樂教學由原來的純技能教育,轉而更加注重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審美成為與技能教學并列的兩大任務之一。鑒于此,初中音樂教師要認真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尋解決方法,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初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切實培養初中生的審美能力,進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音樂;審美能力
引言:初中音樂是初中階段的必修藝術教育課程,是培養初中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平臺之一。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能夠陶冶初中生的道德情操,還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初中音樂教師要從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屬于內在品質,其教學策略應與技能教學有異,傳統的音樂教學策略大多不能滿足審美教育的需要,因此初中音樂教學應專門為審美素養教育構建一套獨立的策略體系,這套體系應更重情感、思辨、感悟和內化。
一、初中音樂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的不足
(一)課程弱化,資源薄弱
目前,部分初中學校對音樂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所開設音樂課程不足,音樂教育資源匱乏,甚至部分農村中學既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也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將教學重點放在“主科課程”的教學上,而不少音樂等學科的任課教師教學能力偏低或者缺乏專業背景。由于他們缺乏音樂專業知識與技能,在音樂課上只能簡單地播放歌曲,讓學生跟唱。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不僅會引發學生的厭煩情緒,還會影響他們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導致音樂教學質量低下。此外,不少學校音樂教學并沒有納入教師考核,大多數學校的音樂教學處于邊緣地位,學生審美能力、音樂素養的培養落實不到位。
(二)方法陳舊,趣味性差
新課改推行以來,學生是課堂學習主體的觀點,已經得到教師的廣泛認可。但是,仍有不少初中音樂教師模糊師生角色定位,在音樂教學中獨自主導課堂,是課堂的主角,而學生只是“看客”,是課堂的配角。課堂上看不到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場景,課堂氣氛異常沉悶;學生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參與度很低。另外,有不少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教學模式單一,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音樂的需要,趣味性極差,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偏低,學生審美能力也就難以得到提升。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調動音樂興趣
因為要讓學生親自去感悟、體驗,就需要給學生一個自主驅動力。如果學生對音樂不感興趣,不愿意去聽、去品,那么,其他策略也就失去了著力點。有些音樂教師認為,音樂本身有娛樂性,初中生喜歡歌星,也喜歡聽歌曲,興趣應該不是問題。但其實,學生的音樂興趣主要是指向“流行”音樂,其中一些音樂的審美價值并不高,特別是在思想審美方面,甚至是在傳遞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迷茫、彷徨、幽怨等)。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對主流、健康的音樂產生興趣。而在這方面,學生的興趣度顯然不高。調動學生的音樂興趣,主要策略就是豐富音樂教學的形式,多組織音樂活動。比如在學《歌唱祖國》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在課下進行排練,然后,回到課堂上,各小組先后上臺演唱,大家進行評比(當然,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們把演唱過程用手機拍成錄像,在課上用多媒體展示)。這種比賽、合作的學習形式,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一點,著力培養音樂表現技能和審美能力——隨著這些能力、素養的提升,學生對經典音樂的興趣會逐漸提升——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興趣是素養發展的驅動,素養為興趣提升提供支撐。從這個角度上說,本文接下來所探討的策略,都有益于興趣的調動。
(二)通過適度地贊美,升華學生的審美體驗
在初中音樂教學落實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對學生的一些學習表現適時地進行贊美。通過正面的激勵深化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并鼓勵學生多元表現,循序漸進中推動學生理解音樂、表達音樂,從中汲取豐富養分。例如,在學習《彩云追月》等歌曲時,其中蘊含著濃郁的平凡生活、輕松寫意美韻。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聲情并茂地演繹歌曲,同時讓有樂器特長的學生嘗試配樂。通過優美的旋律、自主的演繹,使學生更好地認識民族管弦樂曲的特點,對歌曲中蘊含的新奇演奏手法有效了解。通過教師的鼓勵,學生的表演,使學生主動感知音樂,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引導獨立思考
要想讓審美理解內化到學生的心里去,不是教師講、學生聽就能夠實現的。學生必須親自經歷對審美對象的思考、辨析、體悟之后,才可能真正觸及靈魂。因此,審美的教學,通常是教師只進行點撥、引導和最后的歸納,而主體時間,則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或合作的思考、探究。此外,教師帶領學生賞析音樂是一個審美過程,但過程不是結果——印證學生是否真正具有了審美素養的一個指標,就是學生是不是能夠在生活中遇到新的歌曲、音樂時,能夠進行獨立的審美發現和評價。因而,審美素養其實是需要學生具有獨立審美思辨能力的,從這個角度上說,教師也應該給學生訓練思辨能力的機會。比如,在學習《西風的話》這首歌時,教師不直接講解歌詞的內涵,而是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去分析,“去年我回來,你們剛穿新棉襖。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歌詞寫得很抽象,你覺得歌詞中的‘你’‘我’分別代表了什么?‘花少不愁沒顏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自己去辨析出“作品用西風為‘我’,寄托了師長對孩子們成長的期待和贊美。用‘花少不愁沒顏色’引導年輕人珍惜青春、享受青春。”經過這樣的辨析后,學生真正體悟到“名為西風,實為贊美春天”的審美意境——如果沒有這個獨立辨析過程,而是由教師直接講授,很難說這種審美認知能深入學生的內心。
三、結語
總之,音樂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環節。初中音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切實提高初中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韓靜.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探討[J].漢字文化,2020(0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