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 朱亞成
西藏民族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自從2018年6月,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消滅“水課”、建設“金課”的概念,此后有關“金課”建設的文件陸續推出,全國展開了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金課”建設浪潮,同時各學者也在不斷致力于體育學科下的“金課”研究。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對比分析、邏輯分析等方法對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有關體育“金課”方面的文獻進行綜述,旨在全面梳理體育“金課”的研究成果,從中收獲體育“金課”研究方面的經驗以及探索不足之處,為體育“金課”的后期研究提供借鑒。
通過中國知網(CNKI)高級檢索,以主題“體育”并含“金課”為檢索詞,文獻來源點擊全選,檢索日期為2020年4月22日,一共檢索文獻11篇, 據表1可知,11篇文獻中按照研究對象劃分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研究對象直接是高校中廣義的體育課程,如序號第2、3、4、7、9篇共5篇文獻,它的研究對象既包括體育專業的體育課程,也包括公體學生的選修課程,范圍較大;第二大類研究對象是體育課下的具體專業課項目的研究,如序號1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體育藝術類”課堂的金課研究、序號5和6是“公體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序號8的是“武術”、序號10是“休閑體育”、序號11是“特殊學校”的體育課,其中聶鑫、郝建峰[1]在《打造“金課”背景下山西特殊學校體育教育狀況研究》中,以“金課”為背景,分析山西省特殊學校現存的體育教學現狀與不足,并且針對該情況提出若干措施。
1.2.1 建設體育“金課”的原因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舉行的“2018高等國際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再次提出并強調各高校要消滅“水課”、建設“金課”。全國高校體育課出現“水”的原因各有不同,李佳凌、張曉波[2]在《普通高校體育藝術類課堂教學的去“水”造“金”》中總結出造成“水課”的原因既有傳統教育教學的體系、框架和模式,也有決策層的陳舊觀念,教師綜合素養的不足以及場地設施的缺乏。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框架沒有與時進步,加之對體育課的偏見和不重視現象等導致普通高校體育藝術類課堂“水課”的出現。朱順全[3]在《高校體育“金課”建設探究》認為“水課”的原因是出在課程內容、課程評價和外部因素,高校體育課程內容模糊、難度簡單,以及課程的考核評價過于主觀,并且外部因素影響教師的積極性這三大點構成。另外,蔡金玲[4]同樣認為與課程內容相關,但不是朱順全[3]認為的課程內容模糊、難度簡單,而是課程內容與學生需求脫鉤,課程開設沒有實際意義、學生不感興趣,此外,還強調教師責任心不強,照本宣科、過分注重分數的應試教育。湯攀[5]在分析高校公共體育課出現“水課”原因中,除了提到是因為課程內容單一乏味、學校體育工作管理欠佳、國家下達有關文件精神存在差距等外,還提出社會對高校體育態度認知不夠、傳統體育課堂存在的系列問題等問題,如傳統體育課程觀的制約、缺乏科研支撐、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原因共同制約著公共體育課的發展與進步。林應錦[6]還認為除教師原因外,學校的公共體育選課系統不完善,加之學生自身學科動機不明確共同造就了“水課”。馬文惠[7]在“水課”原因的分析中,除了認同蔡金玲[4]認為教師責任心不強、教學不用心的原因之一之外,還認為存在教師對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的低標、教學方法的陳舊性,并且學生本身對體育課認識程度上也存在陳舊性等幾大原因。王欣[8]則認為主要是教師注重傳授知識、忽略綜合能力培養和教學目標設置對培養規格教學性目標支撐不足兩大因素造成“水課”的存在。綜上所述,各學者分析“水課”的原因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總體可歸類為教師、學生、外部三大因素。其中教師原因中包括領導不重視、教師責任心不強、對待不夠認真、對學生要求低;學生因素中包括學生自身不夠重視;外部因素中包括課程內容乏味和不合理、場地設施、學校管理缺失、課程體系不完善、社會等原因。

表1 中國知網(CNKI)收錄體育金課主題研究文獻基本情況一覽表
1.2.2 體育“金課”的特征分析
體育“金課”的特征是什么?教育部吳巖司長指出“金課”具“兩性一度”的特征,兩性是“高階性”和“創新性”,一度是“挑戰度”。黃偉、朱亞[9]成在《試論體育“金課”的構成》中認為體育金課的特征可總結為“一大、一強、一素養”。“一大”指的是學生負荷量大,體育課上,學生需要高練習密度和高練習強度;“一強”是指要體現學生對課程具有較強的興趣性;“一素養”是指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朱順全[3]認為體育金課除了具有“兩性一度”的特征外,還需具備教化、育人的特性。馬文惠[7]同樣認為除了具有“高階性”和“創新性”外,還具有“競技性”。馬文惠[7]學者特別強調體育的競技性作用非同小可,既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競爭意識、集體意識、規則意識等,體育的競技性還能增強體育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1.2.3 體育“金課”建設的措施
在關于體育“金課”建設的措施中,根據不同學者研究的實際情況不同,各學者也有不同的見解。李佳凌、張曉波[2]認為要加大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來吸引學生、還要提高學業挑戰度。朱順全[3]認為還需加快與體育課程內容的融合、健全保障機制、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并且還需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蔡金玲[4]則表示對于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脫離等現象,需拓寬教學資源、分層教學提高課程效果、教學內容設置必須靈活,以便提升學生興趣。湯攀[5]學者則建議除了要建設有挑戰度的課程、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和健全保障體系外,還需要樹立一體化大課程意識、線上線下混合的創新型教學模式。而林應錦[6]學者在針對學校的公共體育選課系統不完善、學生自身學科動機不明確的現象中提出以下幾點,首先課程內容要體現“高階性”、教學方法要體現“創新性”最后課程難度要體現“挑戰度”。此觀點與湯攀[5]達成一致,兩位學者都要構建有挑戰性的體育課。馬文惠[7]則建議實行2+2課程模式、翻轉課堂、發揮體育競技性、監控體育負荷等系列措施來建設體育“金課”。王欣[8]認為要對考核方式嚴格要求、還需聚焦教學過程,上升到更高層面的師生互動。而史永[10]認為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高校體育“金課”建設要做到“以四個為中心”,分別是目標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內容要以專項為中心、實施要以任務為中心、評價要以過程為中心。最后徐泉森、閆玉峰[11]建議武術課程線下的金課應做到教學場景布置、創新教學手段、采用多評價考核方式一系列措施來打造武術線下的金課。綜合各學者對體育“金課”建設的意見,可總結為內部措施、外部措施兩大類。內部措施中包括改變一切傳統教學形式與內容等,打造有內涵、有挑戰的課程內容,如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等具體措施;其次外部措施有改變落后的體育課堂管理模式、健全各保障體系、以及構建體育課程本身的評價體系等措施。
2.1.1 “水課”原因剖析不夠明確具體、缺乏說服力
通過對11篇體育“金課”文獻閱讀,筆者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關于“水課”原因剖析不夠具體與明確、缺乏說服力。各學者在論述高校體育“水課”的原因中,眾說紛紜,因各高校實際情況不一樣,本校的體育課堂所出現的現象也不一樣,因此“水課”出現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如朱順全[3]學者在《高校體育“金課”建設探究》中認為存在對于“水課”的原因是“課程目標模糊,內容單一”、“課程考核主觀,忽略學生體育意識培養”“外部環境不佳,影響教師積極性”三點。蔡金玲[4]在《淺析高校體育教學制止“水課”建設“金課”的研究》中則認為是“課堂教學與學生們實際需求聯系不夠”“教師思維模式轉換不明顯”以及“過分重視應試教育,推崇分數至高無上性”三點導致“水課”的原因。而馬文惠[7]在《高校體育課:制止“水課”建設“金課”的探究》中的觀點有所不同,她認為是“體育課教學理念及培養體系存在低標性”“教師對教學目標及學生評價結果存在低標性”“學生對體育課認知觀念存在陳舊性”以及“教師的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存在陳舊性”四點原因。湯攀[5]在《“金課”導向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芻議》中還認為社會對高校體育價值認知出現偏差,導致學校對體育課意識淡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很難改變。此外,各學者對“水”課原因的論述缺乏說服力,所采用的研究法多以邏輯分析法為主,實驗、調查法運用不足。
2.1.2 研究停留在表面,體育“金課”沒“吃透”
通過對中國知網收入的關于體育“金課”的現有文獻梳理和總結,總結發現大部分學者對體育“金課”沒有“吃透”,只有極少數學者涉及了體育“金課”的特征,較深層次的透析體育“金課”。如黃偉、朱亞成[9]在《試論體育“金課”的構成》中認為體育金課的特征可以簡單歸納為是“一大、一強、一素養”,體育“金課”在課堂中具體體現為負荷量大、學生興表現出的趣性強以及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養成。而李佳凌、張曉波[2]和朱順全[3]則認為高校的體育“金課”應該同樣具有吳巖司長所說的“兩性一度”的特征,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另外馬文慧[7]除了贊同吳巖司長所說的“高階性”“創新性”,還提出來“競技性”。綜上所述,對于目前學者對于體育“金課”的研究深度還遠遠不夠,研究停留在表層。
縱觀被中國知網收入的11篇體育“金課”相關文獻影響力較小,知名度不夠,在一定程度說明文獻含金量不高。由表1可知,11篇文獻中9篇引用次數為零,只有2篇的引用次數各為1次,分別是王欣和馬文慧兩位學者的文獻,下載次數分別為452和321次。王欣[8]在《休閑體育專業術科課程“金課”建設必要性分析》一文中,重點分析了術科專業出現“水課”的原因,分別是教學中注重傳授知識、忽視綜合能力培養;教學目標設置對培養規格教學性目標支撐不足;缺乏素質教育三大點因素。認為在培養方案中存在片面的重視專業技能或者專業理論知識,沒有把握住課程建設的重點。最后提出要建立更高層面上的師生互動,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其次是聚焦教學過程和嚴格要求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建設意見。而馬文慧[7]學者在《高校體育課:制止“水課”建設“金課”的探究》中指出,高校體育“水課”的出現是由于低標性、陳舊性和不用心。低標性是教學理念及培養體系存在的低標性、教學目標及學生評價結果存在的低標性;陳舊性是學生對體育課認知觀念存在的陳舊性、教師的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存在的陳舊性;不用心指的是教師對體育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存在的不用心。提出高校體育在具有高階性、創新性的特征基礎上,首次提出了還應具有競技性。并從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教學課堂教學方法和體育特性的角度上提出要實行“2+2”課程模式, 豐富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基于慕課進行課堂翻轉教學, 實現課程創新性及互動性;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競技性, 培養學生的競技能力;有效監控課堂運動負荷, 確保運動強度和開設“第二課堂”, 指導學生課余鍛煉等措施。還提出高校體育“金課”的建設應該從政策保障、思想保障、評價保障、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和經費保障并行,共同致力為高校體育金課建設保駕護航。下載次數排序其次的是聶鑫、郝建峰[1]學者《打造“金課”背景下山西特殊學校體育教育狀況研究》,為250次,該文獻對研究山西省特殊學校的體育教育的情況提供了幫助。筆者通過分析該校體驗課程資源的來源、師資力量、場地器材、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等現狀,研究發現山西省特殊學校設施建設差異較大, 師資力量不平衡, 學生體育課質量不一等問題,并提出根據“金課”的“兩度一性”特征制定特殊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對體育教師進行系統培訓, 以“課程思政”為抓手, 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等系列解決措施。總體而言,關于體育“金課”的11篇文獻的影響力不足,下載次數整體較少,引用次數稀少。
縱觀現有關于體育方面的“金課”研究,還存在眾多不足。體育“金課”研究要取得重大成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改變目前體育“金課”文獻數量少、質量低差、影響力低等現狀,首先要鼓勵研究,提高文獻數量。根據現有文獻的研究總結,目前對于“金課”方面研究總體數量較少,研究成果稀缺。應鼓勵更學者對體育“金課”的研究,尤其是各教學單位應增加一線教育工作者福利,鼓勵其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體育“金課”、為體育“金課”建設添磚加瓦。奮斗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更了解教學的實際問題,教學經驗豐富,對一線教學狀況了如指掌,同時還要鼓勵更多領域專業的學者參與到體育“金課”的研究當中;其次體育“金課”的研究要立足實際。全國各高校情況不一,問題不同,因此高校體育中出現“水課”原因也各有不同。而部分學者的研究范圍廣,容易出現結論以偏概全,妄議推測。造成研究內容真實性不足,可信度不高。體育“金課”涵蓋范圍廣,各高校的體育“金課”研究結論不存在統一標準,因此針對各高校的研究要立足自身的實際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看待問題,點對點的深入研究不斷豐富內容,完善體育“金課”方面的有關研究;最后要提升體育“金課”文獻影響力,提升體育“金課”的影響力,是文獻的核心與靈魂。從另一角度理解,影響力不高的文章就沒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提升文獻質量,增加文章的深度,深層次剖析問題,同時還應該具有嚴謹的邏輯闡述問題,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