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儒 張智 劉洋
摘 要 通過對近10年來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情況的調查,分析了該地區三北防護林歷年來目標完成情況,并對工程管理方法和措施、主要造林技術和治理模式、工程運行機制和模式、工程成效等進行了闡述,總結了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防護林;體系建設;開平區
中圖分類號:S727.2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6.017
自2010年以來,唐山市開平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市林業局的精心指導下,以構建綠色開平,改善生態環境,推進“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的建設為目標,緊緊抓住國家重視扶持造林綠化的有利時機,圓滿完成了國家、省市下達開平區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任務,人工造林3 466 hm2,封山育林200 hm2,2020年開平區森林覆被率達到35.43%,10年間提高了13.47%,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1 自然概況及工程建設情況
1.1 自然條件
開平區位于唐山市正東,市政府已將開平區劃為唐山市中心城區。西部與市中心路北區、路南區相連,北部與豐潤、灤縣毗鄰,東部與古冶區相鄰,南部與豐南區接壤,總面積257.4 ?km2。
開平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屬東部季風暖溫帶濱海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5 ℃,極端最高氣溫39.9 ℃,極端最低氣溫-24.8 ℃,全年≥0 ℃積溫4 347.8 ℃,年平均降水量636.1 mm,年均日照時數2 654.1 h,無霜期183 d。
土壤主要以壤土為主,丘陵地帶成土母質多為石灰巖發育而成。境內有陡河、石榴河2條河流,陡河上游為陡河水庫,坐落在開平區東北部雙橋鎮與栗元鎮交界地帶。陡河水庫是開平區人民的飲用水源,社會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1.2 工程基本情況
工程涉及開平、栗園、越河、鄭莊子、洼里、雙橋等6個鎮,134個行政村。2010—2020年開平區三北防護林工程合計人工造林3 466 hm2,封山育林200 hm2,工程總投資
6 910.9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 750萬元。以北部丘陵環陡河水庫周邊治理為重點開展造林綠化工程,樹種以歐美107/108速生楊、薄皮核桃、紅毛柳、白蠟、沙棘、刺槐為主,植樹造林1 067 hm2,其中雙橋鎮李家峪村粉煤灰池治理營造防護林200 hm2。平原區造林(河渠邊及次耕地片林)針對區內鋼鐵、煤炭等重工業企業較多的現狀,本著“標本兼治、生態優先、誰造誰有”的原則,以廠區周圍綠化、采礦跡地造林、認建綠地及以資代勞等多種形式植樹800 hm2。通道綠化方面,在高速、高鐵、國道、城市環線等主要道路沿線造林1 400 hm2。農田林網建設方面,對田間路渠全面綠化,新建農田林網200 hm2,采用雙行林帶,樹種為速生楊、柳、槐等。結合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搞好村屯美化、綠化,大力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植樹50萬株。
2 主要技術和治理模式
2.1 立地類型劃分
開平區立地類型主要包括低山陽坡薄層土、低山坡腳地中層土、平原厚層土。適生樹種分別為油松( Pinus tabulifomis )、側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火炬( Rhus typhina );核桃( Juglans regia )、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楊樹( Populus ?spp.)、柳樹( Salix ?spp.)、法桐( Platanus hispanica )、國槐( Sophora japonica )等。
2.2 治理模式
2.2.1 重點片區及護村林造林模式 林種為農田防護林,樹種為楊或柳,栽植時間為春季,人工植苗造林,苗木規格為基徑3~5 cm,苗齡2~3年,株行距2 m×6 m或3 m×4 m,穴狀整地,整地規格60 cm×60 cm。
2.2.2 道路兩側景觀林模式 林種為護路林,樹種為油松、國槐、銀杏( Gigao biloba )、白蠟( Fraxinus chinensis )等,栽植時間為春季,人工植苗造林,苗木規格為基徑3~5 cm,苗齡2~3年,株行距2 m×6 m或3 m×4 m,穴狀整地,整地規格80 cm×80 cm,除國槐外,其他園林景觀林造林苗木需帶土球栽植。
2.2.3 匯水區造林模式
林種為水源涵養林,樹種為楊或柳、薄皮核桃等,栽植時間為春季,人工植苗造林,苗木規格為基徑3~5 cm,苗齡2~3年,株行距3 m×4 m或2 m×3 m,穴狀整地,整地規格60 cm×60 cm。
2.2.4 低山干旱陽坡混交林模式 林種為防護林,樹種為側柏、火炬,栽植時間為春季或雨季,人工植苗造林,苗木規格為基徑1~3 cm,苗高50~200 cm,苗齡1.5~2年,側柏雨季造林應采用容器苗。株行距2 m×1 m或2 m×3 m,穴狀整地,整地規格50 cm×50 cm×30 cm。
2.2.5 陡電粉煤灰池粉塵治理造林模式
林種為防護林,樹種為紅毛柳,栽植時間為春季。選擇1年生紅毛柳壯苗,株行距2 m×1 m或1 m×1 m,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規格60 cm×60 cm。
2.3 撫育管理
2.3.1 澆水 造林前灌足底水,栽植后根據土壤墑情和降水情況及時灌水。
2.3.2 松土 造林后要及時松土除草,加強撫育管理,促進林木生長。
2.3.3 修枝 林分郁閉前樹木枝下高不宜超過全樹高的1/3;林分郁閉后逐年提高,但不宜超過樹高的2/3。應要定期做好修枝工作。
2.3.4 病蟲防治 加強病蟲(主要是美國白蛾、楊樹毒蛾和楊干腐病)的監測、檢疫、防治工作,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蟲害為害,確保目的樹種健康生長。
2.3.5 造林區域管護 加強造林后的管護工作,防止人、畜對造林苗木的毀壞,對成活率低的地塊應及時補植,使其林相完整,撫育管護時間應達到3年以上[1]。
3 工程運行和成果鞏固
3.1 綠化工程與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
開平區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森林村鎮建設,進一步加大村莊綠化建設力度,在全區范圍內對村街、庭院、隙地、坑塘溝渠、護村林等進行綠化新植或補植提質,完成村莊綠化任務,同時做好山區生態安全修復屏障建設。
3.2 綠化工程與鄉村振興相結合
新建名優果品基地200 hm2。在越河鎮西王盼莊、中王盼莊、東王盼莊栽植果樹45 hm2,樹種包括蘋果、油桃、李、杏等。施用有機肥,無農藥殘留,建設無公害果品采摘園。在北部丘陵區洼里鎮小港、西尚莊,雙橋鎮冶里村鳳山、小梁山種植遼系1或遼系5薄皮核桃100 hm2。
3.3 在綠化重點項目機制上取得新突破
2018年唐山花海、陡河景觀大道綠化、二環路唐古快速路綠化、市“一環八線”綠化等重點工程綠化項目全部要求實施景觀林建設,資金投入巨大,僅唐山花海建設就需要投資130億元,其他綠化工程也需要大量資金,緊靠政府投資不可能完成建設任務。開平區改變以往由政府主導投資造林的單一模式,采取政策引導、市場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以企業和大戶造林為主的模式,開展了2019年以來三北造林綠化工程。唐山花海、景觀大道、二環綠化等大型工程采用ppp模式,首次引進央企中鐵集團組織施工,其他路段區委區政府岀臺相關政策,積極鼓勵、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參與。不但成功完成了市下達綠化任務,而且為區政府節約了大量資金,還因地制宜地發展了林下經濟、特色苗圃等綠色產業,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化開平,創建森林城市開創了新的機制。
4 工程建設成效
4.1 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防災減災水平
工程完成后減少水土流失、凈化空氣、防止污染效果顯著,可持續發揮生態作用,明顯減少了本區域霜凍、干熱風、冰雹等自然災害,而且使本地區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2]。
4.2 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
開平區隨著林地面積的增加,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唐山花海、廊道綠化、匯水區綠化、陡河兩岸景觀大道建設等景觀的形成,促進了唐山市開平區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對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和鄉村振興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4.3 強農富民,改善了農民生活,促進了脫貧致富
開平區三北人工造林工程每年用工1.5萬個左右,增加了本地勞動力就業機會。此外,林業名特優果品的生產加工、林木資源的開發利用,促使農業富余勞力的轉移,保障了社會的穩定。區內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提高了農牧業生產水平,使廣大人民群眾走上更加富裕之路。
4.4 促進了社會和諧進步及生態文明建設
工程建設組織實施后,開平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區域內的自然條件有了明顯改觀,進一步改善了本區域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5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5.1 存在的問題
5.1.1 少數地方造林質量不高
主要表現為整地質量不夠高;因苗木價格較高,造林苗木規格較小,成林較慢;栽植方式不夠規范,存在栽植密度不合理、栽植過淺、覆土過少等問題。
5.1.2 管護措施落實不到位
在檢查中發現,一些造林小班的管護責任制還沒有落實,規章制度尚未建立,容易受到人畜破壞,直接影響造林成果。
5.2 建議
5.2.1 加強指導,提升造林質量
區、鎮林業技術人員應深入造林現場,加強對造林技術的指導、服務和監督,嚴格執行整地規格、苗木標準和栽植規范,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適當提升防護林管護及造林補助標準。
5.2.2 健全完善林木管護制度
區、鎮、村應各自制定、完善林木管護制度,落實到責任人和每個小班,確保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木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付春榮,孫宏剛. 淺析坎坡造林實用技術[J]. 數字化用戶, 2013(11):104
[2] 左劍鳴,項麗秋,姚振宇,等. 扎蘭屯市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措施及效益分析[J]. 現代農業科技, 2014(9):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