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華
執教十幾年,每一年筆者最牽掛的是班上的那些學困生。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每一個班主任應該努力做好的工作。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管理方式的引入,讓筆者在學困生的轉化中發揮了神奇的力量。學困生的交流中,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一個指揮棒。筆者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理解學生的感受與需要,適當地提出自己的請求,拉近了師生的關系。
一、區分觀察和評論正確對待學困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觀察而不加評論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觀察。而班主任(包括筆者以前)經常犯的錯,總是用自已的語言去評價那些在學習上、行為習慣上有困難的學生。剛剛接手新班的時候,筆者便聽說班級中的XX學生是這一屆的“頭號人物”,上課無法坐著,喜歡在課室里走動,完全不受控制,學習成績更是不堪入目。如果在評價學生時把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那學生聽到就是批評,學生也許會用更惡劣的行為反駁筆者。這會讓學生更加自暴自棄。筆者多次與他父親溝通,知道他被醫生診斷為小兒多動癥,他的這些行為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而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筆者試著去觀察他,把觀察和評論徹底分開。在一次語文園地的教學中,筆者發現他已經認識了“我的發現”里面的字。因此,筆者借機對他說:“XX同學,晴、情、晴、清、精這幾個字你都認識了,請你當小老師教其它小朋友讀。”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筆者是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管理觀察,并清楚地描述學生觀察研究結果。XX學生聽到筆者的話,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靜靜地站起來,雖然一開始他還不夠大膽地教。筆者靜靜地觀察他,在他身邊輕輕地對他說:“你行的,相信自己。”多么簡單的一句話。可是這句簡單的話是一根魔法棒,讓這個多動的學生慢慢地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落。課室里再也見不到他走動的身影,而是看見一個眼睛總是盯著老師的學生。因為他的專注力集中了,所以他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在與學困生的交流中,我們可以在用動態語言描述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做出對觀察結果的評論。比如,通過觀察,描述觀察結果之后,我們可以說:“當我看到你上課認真思考時,我認為你熱愛學習了。”教師要先好好地觀察學困生的表現再作出相應的評論就能正確地對待學生,不被學生一些異常的行為而迷失應有的判斷。
二、感受學困生的需要,走進學困生的內心
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今年新接手的一年級,有一個特別內向的男生,平時不愛說話,特別靦腆。有一次,體育教師不清楚他的情況,看見他跑步時鞋帶掉了,大聲告訴他。膽小的他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哇哇大哭,根本停不下來。《非暴力溝通》告訴筆者,這一刻可以把學生擁入懷里,用手擦干他臉上的淚珠,和藹地說:“看到你的鞋帶掉了(觀察),老師很擔心你跑步時會摔跤(感受),我希望你能盡快綁好鞋帶,繼續跑步追上你的同學(需要)。”這也是學生這時候最需要的,不要一個人另類地站在一旁哭泣,他的心里肯定有一種聲音在呼喚他:“快點跑起來。”與此同時,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傾注給他的愛。通過不帶任何批評的語言,學生能夠理解體育教師的做法,也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重新跟上隊伍。通過這樣的方式,看著他漸遠的身影,筆者感受到溝通的力量。慢慢地,這位學生也越來越愿意與人交流了,并能主動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平時,筆者會創造更多的機會給一些膽子比較小的學生來表達自己的需要。讓他們慢慢地融入到集體中,感受到大家的愛。其實,靦腆的學生就是貝殼里的珍珠,是美麗而細膩的生命。只要教師好好地呵護這些珍珠,他們一定會發出閃閃的光芒。
三、提出具體的請求,幫助學困生成長
在與學困生的溝通中,首先,明確告訴對方你想讓他們做什么。筆者班有一位學生特別愛玩手機,家長想方設法讓他遠離手機,卻不見成效。過度地玩手機,導致他不愛學習,經常心不在焉。學生的媽媽跟筆者說:“我讓孩子少花一些時間玩手機。不到十分鐘,他又開始拿起手機玩了。”這位媽媽說出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孩子花太多的時間在玩手機上,但沒有說請楚對孩子的具體要求。于是,筆者鼓勵她直接說出對孩子的具體要求。這位家長在筆者的引導下,最后是這樣跟學生說的:“孩子,我希望你一天只玩15分鐘手機,然后與媽媽一起做手工或去公園騎自行車。”現在學生明白了他該做什么,媽媽也知道了該如何幫助孩子遠離手機。只有提出具體的要求,學生才清楚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當母子之間的溝通多了,活動的時間足了,學生就不再覺得只有手機帶給他快樂了。他就會漸漸地淡化對手機的需求,而是渴望與家人相處的幸福。
在與學困生的溝通中,教師要學會觀察學生,不隨便評論,讓“非暴力溝通”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重視每一個學困生的需要,從而提出具體的要求,就會在溝通中得到意外驚喜。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J].華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