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俏維
【摘要】俗話說:“十個手指有長短。”教師面對的是來自于千家萬戶,具有不同個性,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智力等的個體。教育的本質就是讓這些生命能發掘出自身最大的潛能,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為其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挖掘其潛能的最好方法就是愛。教師之愛,同學之愛,父母之愛。三愛合一,攻堅破壘,定能讓每個學生煥發出生命活力。
【關鍵詞】學困生;教師之愛;同學之愛;父母之愛
教育家胡昭廣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話:“教師是一種精神。教師在我們心中留下的是對我們靈魂的塑造、品德的塑造,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思想,是深深扎在我們心中的。”教師的這種精神就是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學生的愛。特別是學困生,學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家庭因素、特殊時期因素等。對于他們來說,教師的愛是溫暖的春風,能吹開緊閉的心扉;是酷暑里的清泉,能滋潤干涸的靈魂;是冬日中的暖陽,能融化班級中的冷漠。在2020年,這個注定不平凡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為了能盡快遏制疫情的傳播,2020年的春季學期,全國都實行了延長寒假,推遲上學,進行網上教學的模式。新模式的嘗試,馬上又出現了新的學困生問題。這學期開學,筆者接任了一個新的班級。筆者就遇到了一位因這最長假期而改變的學困生。這一個學期,筆者調動一切能調動的力量,讓教師之愛,同學之愛,父母之愛,圍繞在他的身邊。他終于回歸到班級的懷抱,從嗜睡到清醒,從冷漠到熱情,從孤獨到融入,重展笑顏。在改變他的過程中,筆者結合以往的經驗和具體的做法,做出了以下嘗試:
一、教師之愛,融化冰凍的心靈
巴特爾說過:“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每到一個班級,筆者都會盡快地讓學生感受到筆者的愛。在開學的第一天,筆者就走到學生們的身邊,和他們拉家常,了解他們的喜好和要求。看到那些見教師就想避開的學生,筆者更是利用空余時間,來到他們的座位旁,和他們主動交談。這個學期,筆者就在一個新的班級任教。剛開學的第一個星期,眼睛大大的、看上去非常聰明的小川,引起了筆者的特別注意。引起筆者注意的并不是他的長相,而是他的反常舉動及臉上常帶著的不屬于三年級學生這個年紀的冷漠: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很認真地看著教師上課,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上著上著會經常不知不覺睡著了。筆者向其他學生了解情況,全班學生馬上爭先恐后地回答筆者說:“老師,老師,他有病。”他有病?有什么病呢?平時看他身體挺好的。筆者覺得很奇怪,于是向家長和二年級任教的教師了解,才知道原因。原來在疫情期間,由于作息不規律等各方面的原因,他患了嗜睡癥,每天白天都會不自覺地睡著,而且很難自控,學生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嘲笑他。慢慢地,他變得越來越自卑,不合群,沒有同學跟他做朋友,他在課堂上也睡得越來越多了,他遺漏的知識也越來越多,成績一落千丈。看到這樣一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因為一種這樣的病,被同學當成“怪物”看待,筆者終于能理解他臉上帶著不屬于他的冷漠了。是啊,一個被貼上“有病”標簽的他,除了用冷漠的表情來保護自己,還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筆者想卸下他身上那自我保護的盔甲。于是,后來上課時,筆者會輕輕地來到他的身邊,敲敲他的桌子,搖搖他胳膊,在耳邊輕聲地呼喚;下課后,筆者會拉他起來,來到操場,走上一圈;放學后,筆者會留他下來,給他開小灶,補上當天的內容。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的。有一位哲人說:“使人前進的最大一種刺激物,是一種成功的感覺。做了一點事的人,無論事情大小,只要他嘗到一點成功的快樂,便會渴望再次成功的光榮。”為了讓他能堅持下去,在平時的學習中,筆者千方百計地創造機會,讓他獲得成功,細心注意他,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及時給予他恰到好處的表揚,課堂上經常對著全班的學生表揚他:“嗯,你今天真精神!”通過這樣的關注和鼓勵,使他看到了自身的力量,獲得了成功的喜悅與自信。終于,筆者高興地看到他不斷的好轉,一節課都幾乎可以堅持下來。有一次下課,他在拼命地寫字,筆者就問他:“你為什么下課不去玩一下,要在這里拼寫呢?”他說:“老師,謝謝您對我的鼓勵和幫助,我要想辦法改變自己。我想趁現在清醒的時候,把作業做了,不然待會我又睡著了,又沒辦法做作業了。”還有一次,上著課,他又睡著了,他的同桌輕輕推醒他,然后他就在不停地掐自己的虎口穴,筆者看到他的手上都有一個很明顯的手指甲痕了。原來他跟他的同桌約好了,只要看到他無法自控,睡著時就幫忙推醒他。他的努力,讓筆者深深地感動了。不管是睡夢中的他,是毫無表情的他,還是一臉不耐煩的他,筆者都毫不氣餒,一次次,送上對他的一份關心,“堅冰”終于有了融化的跡象。
二、同學之愛,滋潤干涸的內心
雷鋒日記里有這樣的一句話:“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漸漸地,筆者意識到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要把小川從嗜睡中拉出來,是很困難的。讓學生改變,首先要改變全班學生對他的看法,對他伸出友愛之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在他每次上課睡著時,筆者會一次又一次地輕輕叫醒他。在其他學生不斷地跟筆者說“老師,他有病”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一起幫助小川,小川的同桌以及前后座位的學生,在發現他睡覺時,都會輕輕地推醒他。有的學生下課以后還走到他的座位對他說:“你很棒,你能行。”當筆者走過他身旁,發現他想睡覺時,就會拿起他的手去按他雙手虎口的穴位,也讓他給自己按。學生們也會模仿筆者的做法,在下課時幫他按摩穴位。后來,小川漸漸減少了上課睡覺的次數,學生們也不再說他“有病”。在大家愛的召喚下,小川嗜睡的時間越來越短,學習的效果也越來越好。
三、父母之愛,感受理解的喜悅
《人民日報》曾刊登《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一文。文中這樣寫道: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兒童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壞;父母用錯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壞。小川的這種情況,家長也非常著急,有時看到孩子在做作業時睡著了,就會火冒三丈,采用了簡單粗暴的方法:打、罵。越是這樣,孩子是越自卑,越自暴自棄。為了盡快幫助小川克服困難,盡快恢復,筆者經常跟小川的父母溝通,了解小川就醫的情況,也教給家長如何鼓勵及幫助小川的方法。家長看到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鼓勵下,小川的點點進步,也轉變了以往的教育方式。慢慢地,小川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筆者不再看到那種不屬于這個年齡學生的冷漠神情了。對于小川的這些變化,作為教師的筆者感到很欣慰。
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作為教師,我們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對于“問題學生”要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因為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行為習慣、出現問題的原因,多一點包容、多一分賞識、多一句鼓勵,正確引導,耐心呵護,以愛為媒,用心澆灌,相信學生們一定能茁壯成長,我們應學會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巴特爾.巴特爾文集[M].內蒙古出版社,2006.
[2]馮忠良.教育心理學[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人民日報.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N].人民日報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