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鳳
摘 要:陶行知先生給“小先生”的定義中有這樣的話:學生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小孩子先過了這種生活,又肯教導前輩和同輩的人去過那樣的生活,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小先生了。他又說,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孩子隊伍里最進步的孩子。由此孕育的“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普及教育方法的一個重大發展,根據這一教育思想,踐行陶行知所倡導的“小先生制”對促進學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對班級管理也有很大的操作意義。
關鍵詞:小先生; 班級管理; 學生; 積極性; 能力; 合作
中圖分類號:G451.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49-001
推行“小先生制”是符合現代教育制度要求的一種教育形式,更是符合小學生性格特征發展需要的一種教育形式。
一、在班級管理中踐行“小先生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應當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主目標,只有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提高學習效率。也就是說,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班主任,教學涉及方方面面,每天的晨會課也是豐富多彩。利用好晨會課,讓學生也來做個“小老師”,不僅可以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天定好一位小先生,讓他在前一天準備好講內容,可以是分享安全教育,可以是談論自己的環保理念,也可以是當前熱門話題的探討,主題可以自己選擇。
每次上臺,都給該學生佩戴“小先生”卡,小先生可以就自己的演講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最后請學生評定這位小先生的表現,由此評定出“周先生”和“月先生”,期末評定出“最受歡迎先生”“最博學先生”“最進步先生”各個獎項,有了這些誘惑,學生準備的時候總是格外的認真,他們不僅從各個渠道去收集相關的知識,更是學做了PPT,讓自己的演講更有模有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了起來,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天的“小先生”演講中都能獲得成就感。
二、在班級管理中踐行“小先生制”能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班級中的學生形形色色,總有這樣的一類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或許并不出眾,但是在各項活動中總是很活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們天性好動,表現欲很強,在學生中往往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是這個班級的調動劑,發揮他們的作用對班級建設是極其有幫助的。
如我們班的黑板報我都是放手讓這些學生去做,我把每期黑板報的主題跟他們說一下,接下來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策劃布置。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遠超老師的想象,尤其是在板塊的分配設計方面,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童趣和新意。他們會分配任務到各個同學,擅長布局的就指揮,擅長畫畫就畫畫,擅長寫字就就寫字,分工明確,很有序也很專業。在班級布置中他們還命名了主題叫“揚帆遠航”的板塊。我問孩子們為什么取這樣的名字,孩子們說:“我們就是這一艘艘帆船上的水手,我們要帶著裝滿知識的帆船劃得更遠,去尋求更多的知識。”這就是孩子們的心聲,是那么的有創意,而且很有立意。放手讓學生去做,只有動手實踐了,學生的創造力才會被發掘,才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收獲。
三、在班級管理中踐行“小先生制”能塑造新型的師生角色,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也就是說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們應該還課堂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利用“小先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將師生灌輸式的知識傳授方式轉化為師生、生生互動的知識探討方式,塑造學生在課堂中新的角色。
一個班的班規能否發生作用的根源在于學生們是否愿意接受,學生們的接受程度直接體現在班規能否得到遵守和執行。例如我們在制定班規中常常發現如果是老師說不行,學生就會認為是老師的獨斷專行,執行起來就會比較困難,所以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自己決定效果會很不一樣。
首先,充分發揚班級的民主精神,讓全體班級成員參與到班級“立規”中來。其次,通過發現班級中存在的問題,來想解決的辦法。在制定班規時,可以將班級分組進行,由組長記錄,全班同學討論交流,最終制定出班規。確保每個學生既成為自主的立法者同時又是班規的監督者,引導每個學生自覺地成為執法者和被監督者。當然,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而教師在這過程中也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指導者、引導者。
四、在班級管理中踐行“小先生制”能增強學生學習的合作性
在平時的教學中上“小先生”不僅存在課堂上,也更應該存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可以讓一些“小先生”幫助基礎比較薄弱的后進生,在朗讀上幫助他們,在練習上指導他們,在學習上鼓勵他們,把自己好的學習方法和他們一起分享。同時“小先生”也不是只有一個,也不是某些特定的學生,應該是在某方面比較突出的學生,學習不好勞動好,動手能力強,彼此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小先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更應該取長補短,這樣一來一往同學間的感情自然就更深厚了,這個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培養學生合作的好機會。無論是請小先生來作演講,誦讀課文,講解題目還是請小先生來幫助同學,其實都是陶行知“小先生制”“即知即傳人”核心思想的體現,他讓我們決不能小看小孩的力量,他們有無窮的創造力,他也曾寫詩贊賞道,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隊伍里最進步的孩子!”學生也可以做老師,記著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教學理念,在我們的班級建設中不斷地創新應用,相信我們的班級管理會更輕松更和諧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方名主編.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版
[2]周德藩主編.走進陶行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