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宇
摘 要:當前,不少小學美術教材在選定學習內容和作品欣賞時,考慮并收錄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縱觀各年級小學教材可以發現,不管是古代、近代的藝術作品,還是現代藝術作品,都能給人獨特的美的體驗。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利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思想價值的提高。
關鍵詞:不同時代背景; 美術作品; 小學; 人文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76-002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領域新課改逐漸加快進程。現階段,新課程標準對各年級各學科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而在小學美術教學方面,則需要教師通過優質的教材和美術作品陶冶學生情操,并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為了促進小學生在美術課堂中所獲得的人格毅力和人文情感價值等方面的有效提高,本文針對當前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重要性及相關現狀,積極探究不同時代背景下美術作品于小學人文精神培養課堂的應用策略。
一、相關美術作品對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作為新課改下美術教學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具有非常深刻的價值和意義。人文精神即一個人的理想與追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可通過對不同時代背景下美術作品的欣賞與理解,來促使小學生擁有人生理想和追求,并積極通過自身努力去實現和達到理想目標,有利于促進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和美術鑒賞中獲得良好的道德品質與精神價值。除此之外,對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和理解,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對不同時代背景的感知和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在藝術欣賞和認知中的探索精神和辨識能力的提高。另外,這些優秀的美術作品還能使學生形成較高水平的藝術審美能力,促進學生不斷探索,不斷思考,從而不斷創新,最終引導學生形成較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美術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并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成果。
二、當前小學生美術課堂中的人文精神培養現狀分析
受傳統教學觀念和應試制度等影響,當前的小學美術課堂在人文精神培養方面尚未完全達到新課改下人文精神培養目標的要求。總體來看,還有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一方面是教師更加注重美術技能培養,而不注重對不同時代背景下美術作品的欣賞及解讀,因此學生在看待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時,常常更在意相關作品的表面而忽略深層次的人文精神,所以學生的人文意識不夠強烈。另一方面是教師只注重教材作品介紹,而未做好適當的拓展延伸,因此學生在了解教材文本之后并未對相關美術作品的同時代作品系列有更多關注,所以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刻。另外,不少教師對學生的美術課堂教學僅僅停留于淺層次的藝術賞析和初步了解方面,并未有效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相關德育因素滲透不夠明顯,因此學生所獲得的人文精神內涵不夠強化。總之,小學生在對相關美術作品的賞析或認知普遍存在不夠深入、不夠全面等缺陷,因此教師要從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入手,從對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出發,積極對相關缺陷進行有針對性地策略反思及實施,來促進學生整體人文精神提高和強化。
三、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美術作品對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策略分析
(一)利用作品解讀,培養人文意識
針對當前小學生美術課程培養中的人文意識缺乏,教師應當立足相關美術作品進行積極解讀,以促進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在長久的歷史文化時代背景下,當前小學美術教材選取了不少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供教師進行美術教學活動。這些美術作品來自于古代、近代或現當代的不同時代背景,因此也蘊含了諸多值得探討的文化元素。教師可通過這些作品來積極促進學生對相關作品的背景進行了解,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和人文意識。具體來說,教師首先可通過相關作品的外表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再對相關作品的創作背景、畫家介紹、表現形式等其他相關內容進行逐一解析,從而激發學生的人文意識。另外,教師可積極采用模仿、分享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體驗文化內涵和思想精髓。
例如在引導學生對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下冊《花鳥畫》這一課進行賞析時,可采用作品解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首先該作品是齊白石先生創作的一幅水墨畫,雖然名為《花鳥》,但實際上卻不容易分辨出繪畫內容。教師可先通過課件直觀展示該作品,讓學生分析畫的內容和畫右邊的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再向學生介紹《花鳥》這一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最后再以了解作者的方式向學生解讀齊白石這一畫家的生平經歷和一些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從而引導學生感受齊白石畫作中的純樸力量和生命精神,促進學生對湖湘文化和樸素的中國農民情感的了解,最終促進學生人文意識的有效提高。
(二)應用作品延伸,發展人文素養
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在應用中所培養出來的人文精神,與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體驗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教師如果對相關美術作品進行一定延伸,就可穿越作品本身而帶領學生去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美術作品的別樣精神和價值。在作品延伸方面,教師可通過教材課本延伸或主題作品延伸等方式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不斷發展。一方面,教師在對教材內相關作品進行解讀時,可帶領學生從作者的其他代表作、同時期其他畫家的作品或同風格作品等方面入手,延伸此美術作品,從而引導學生體會同一時期的文化背特點。另一方面,教師應當對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體驗下的各類文學有一定的歸類與理解,要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生意愿等實際情況,對重要時期的美術作品進行專題延伸,來促進學生對相關系列美術作品的人文素養發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先將一系列的美術作品展示給學生,然后再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感受、分享和探索,之后再給學生介紹相關背景下的歷史內容或文化體系,最終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探索和交流,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和提高。
教師在講解人教版美術教材中《搗練圖》時,可采用歷史講解的方式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首先教師可將《搗練圖》的一部分展示給學生欣賞,然后詢問學生感受,讓學生猜猜畫中的女性在做什么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該作品的整體情況進行介紹,包括作者、創作背景和目前全畫相關情況,從而引導學生對唐代的文化背景、經濟、服裝工藝等相關情況有一定了解。另外,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將該作品與同時期的《唐宮仕女圖》等表現唐朝繁榮生活與經濟發展的一些作品進行對比賞析,引導學生感受盛唐時期的繁榮與發展,有利于學生對我國文化自信和勤勞生活的優秀品質的培養和發展,更有利于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除此以外,教師還可將班級學生分組,舉辦不同時代有關宮廷的畫作的搜集和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幾千年的宮廷文化發展與歷史繁榮,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歷程的理解與現實價值的思考。這樣的做法也促進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有利于實現積極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提高。
(三)滲透德育價值,強化人文精神
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都應當具有良好的審美價值和真善美等思想含義,教師可結合相關美術作品中的優秀品質進行新課改下有目標性的德育工作,通過引導學生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中,學習滲透相關的德育精神,有利于學生德育目標的實現和人文精神的強化效果。在具體的美術教學和作品應用中,首先需要對相關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和深刻理解,并充分發揮相關作品中的德育內容,然后在作品賞析中逐步滲入德育教育,以促進學生相關品質的培養和形成。比如在相關人物類作品中,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相關人物的品質特點、精神思想等,為學生樹立榜樣,以達到優化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另外,教師也可充分挖掘相關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創作目的乃至作者經歷等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有更深刻的人文精神理解,最終達到德育目標與人文精神強化的雙重效果。教師也可以將德育實踐的方式融入美術作品應用中,以強化學生人文精神。
教師在對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美術教材中《山水畫》一課進行教學時,可采用滲透德育價值的方式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我國不同時期的畫家對大好河山的表現形式,然后引導學生欣賞并發表感想,促進學生對我國山河自信和愛國之心的培養。這樣的做法既可以使學生感受我國不同時期畫家的繪畫水平,也有利于學生在山水之間對愛國之心與祖國之情的培養。在欣賞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手段找到自己心中的最美山河,然后通過兒童畫、山水畫或其他繪畫手段進行山河描繪。在小學生創作完相關作品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這些作品掛在展覽墻上或相關主題板報上,最終促使學生在一定的情景和氛圍中培養家國情懷,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強化與提升。
四、結束語
總之,通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美術作品來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的作品賞析和美術實踐中達到對自身價值和人生思想的有效引導,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善良、愛國和勤勞等良好品質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當對小學美術課堂中人文精神培養的一些現狀進行分析和改正,積極通過作品的解讀、適當延伸和德滲透等方式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從而為小學生的精神品質基礎做好保障。
參考文獻:
[1]吳天紅.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分析——以“美術鑒賞”課程為例[J]學周刊,2020(17):157-158
[2]林小真.小學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72
[3]陳靜茵.舞動星火精靈,傳承火狗文化——“兩軸兩面”框架下鄉村小學美術教育傳承非遺的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9(08):138-139
[4]王志平.探析中學美術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4(37):270-271
[5]黃斌.人文精神的體現——試論普通高中美術鑒賞課程[J]美與時代,2006(0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