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榮
摘 要:云浮市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于百越地,唐天寶元年(742)設立云浮郡,明萬歷五年(1577)設置東安縣,民國三年(1914)改為云浮縣。云浮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歷史文化遺產數量頗豐,奠定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歷史文化氣韻。文章從云浮市博物館的角度探究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挖掘云浮傳承傳統文化之動力,以傳承文化,發揚文化,促進云浮市文化振興繁榮。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傳統文化;活化;途徑和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①“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
地方博物館應該著眼未來、扎根現在,挖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為當前文化繁榮提供動力。云浮市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市內出土了石器、青銅器、陶器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此管窺云浮古代文明,充分利用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為傳承文化提供助力。
1 云浮市博物館歷史文化遺產的概況
云浮市博物館承擔著云浮本土歷史文化遺產傳承與展示的重要職責,在云浮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掘中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宣傳云浮南江文化、禪文化、石藝文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云浮市博物館館藏三級以上文物90多件,為云浮市文化傳承與創新創造了基礎條件。同時,云浮市境內還有郁南縣磨刀山遺址、大灣古建筑群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云石礦場遺址、羅定學宮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寶貴的紅色資源等歷史文化遺產。
2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考辨
2.1 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在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必須要做好保護,協調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為挖掘云浮傳統文化提供助力。首先,依托眾人之力保護和利用云浮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使文物走到大眾面前,提高歷史文化遺產的知名度,提升民眾的保護意識,為依靠公眾力量進行文物保護提供支持。②其次,保護為更好利用打下良好基礎。文物保護可以確保歷史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為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利用創造條件。
2.2 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目標和原則
保護與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本質,是為了傳承歷史,促進文化發展,以達到文化振興與發展。主要原則如下:①著重保護。需要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工作重心,遵循文物保護規律,堅持科學保護,將歷史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有機融合。②搶救為上。在文物保護上,需要充分考量文物不可再生性與易損性,側重瀕危珍貴文物的搶救,強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利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③合理挖掘。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上,堅持合理利用,通過影印出版、展覽展示、數字化服務、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方式,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
3 凝心聚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活化挖掘傳承云浮歷史文化途徑和對策
3.1 以活化保護為載體,整理、闡釋、挖掘傳承云浮歷史文化
3.1.1 挖掘、整理歷史文化遺產,實現云浮歷史文化價值的傳承
挖掘與整理既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通過充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價值,促進云浮文化的發展。
郁南磨刀山遺址的發掘,在原生網紋紅土堆積中出土各類石制品300余件,有石料、石核、石片等石制品,有手鎬、砍砸器與刮削器等石器類,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它改變了廣東長期以來缺乏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歷史,填補了廣東地區舊石器早期文化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大進展。①整理、闡釋、挖掘郁南磨刀山遺址考古資料,以讓文物“活”起來為載體,以磨刀山遺址為內容,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蘊含的人文精神,加強對文物與傳統歷史文化間關聯性的解讀,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動再現文物的生命歷程,使其具有感染力和表現力。
3.1.2 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修復,探索傳承歷史文化途徑
在歷史文化遺產修復上,可以結合文物的實際情況,開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云浮市博物館為充分開展館藏文物保護現狀調研,實施了《宋代“長命富貴”銅鏡保護修復方案》《宋青銅葵花鏡等10件金屬文物保護修復方案》文物修復保護項目,針對文物保存現狀和病害情況,采取物理和化學去銹兩種保護修復技術,對文物進行清洗、除銹、粘接封護處理,對文物實施了有效保護,使其具備了更好的展示效果。
針對中小學設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博教育課程,如體驗文物修復、拓片制作等實操技術,激發中小學生對文物工作的濃厚興趣,也提高了他們的文物保護及宣傳意識,為建立富有云浮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承模式積累了實踐經驗。
3.1.3 強化歷史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滿足文物保護需求
云浮市博物館實施《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按照博物館庫房、保存環境等標準規范,建設離線檢測分析系統,改造提升展廳展柜密封性,建設館藏文物環境調控系統,配置庫房儲藏設備、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調控監測系統,建立環境監控管理機制,為珍貴文物配置儲藏柜和保護囊匣,全面提升云浮市博物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將文物的損害減到最少,在最小干預文物本體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文物腐蝕破壞速率。
3.2 以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為源泉,挖掘傳承云浮歷史文化脈絡,取得大眾傳播實效
張柏在《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與城市文化》中提到,一個城市的形成本身便是一種區域歷史文化的凝縮,在城市發展中充分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梳理研究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構建城市歷史文化框架,形成城市歷史文化體系,并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使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意識深入人心的有利的大環境,普及歷史文化遺產知識,助推云浮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繁榮與發展,以全面實現大眾傳播實效。②
3.2.1 以“展覽+文教”為支點,翹起梳理歷史脈絡動力
云浮市博物館在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過程中,對云浮市歷史文化脈絡、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梳理與展示。“南越圣地西關新城—云浮歷史文化展”以云浮地方歷史脈絡為主線,通過館藏文物、圖片、地圖、沙盤等形式,運用燈控、影視展播等多種手段,全面集中梳理展示云浮歷史沿革、重大歷史事件、政治、古建、革命事跡等,讓觀眾重走云浮歷史,感受云浮歷史厚重。以展覽為宣傳載體,加深觀眾對云浮歷史脈絡和歷史文化遺產的理解,實現云浮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城市文化知名度,擴大城市文化影響。以云浮地方歷史脈絡為主線,突破傳統講解宣傳模式,全面提升社會教育的創新力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知識大眾傳播,為歷史文化遺產注入源泉動力。
3.2.2 以“鄉保+利用”為杠桿,助推傳承傳統歷史文化動力
“鄉村記憶工程”是“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載體工程。“鄉村記憶工程”是結合鄉村古建、園林、街巷、大院等傳統建筑物,集中展示鄉村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生活工具、遺物、遺跡等實物以及鄉土習慣、節慶習俗等“無形”的遺產,以展館、博物館、公共文化場所等形式展示。③結合云浮市歷史文化遺產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傳統村落的保護方式,開展“鄉村記憶文化保育工程”,開設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示范基地、鄉村(社區)博物館等形式多樣的鄉保載體,勾起云浮人無限的鄉愁、鄉情、鄉風的記憶,留住鄉愁的根,促進云浮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努力探索出一條低級別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建筑的保護利用之路,助推云浮市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3.2.3 以“攝影+拓碑+編研”為抓手,固化傳承傳統歷史文化活力
根據館藏文物和云浮轄內文物資源,組織專業攝影人員、拓碑技術人員和編研業務人員編輯或續修《云浮市文物志》《云浮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名錄圖鑒》《云浮市文物地圖集》《云浮碑刻集》《云浮摩崖石刻攝影圖集拓碑圖鑒》等,整理云浮市歷史文化脈絡、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以圖片、文字固化形式全景式地展示云浮傳統歷史文化,固化傳承傳統歷史文化活力。
3.3 利用館藏資源活化教育教學,挖掘傳承云浮歷史文化,多措并舉服務社會公眾
《博物館條例》中關于博物館的定義,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要求制定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措施。①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鼓勵學校結合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博物館應向學校開展各類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從博物館教育資源的開發應用、創新博物館學習方式、推進館校合作共建等多方面提出指導,將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②以“文博+教育”模式活化利用博物館館藏,創新教育教學形式,多措并舉,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服務大眾,充分挖掘與傳承歷史文化,服務社會公眾。
3.3.1 館校合作有效共建,活化傳承云浮歷史文化
深化館校長效合作,是社會資源有效配置開發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舉措。博物館可以成為學校的第二課堂,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或是學校教育的參與者。博物館和學校兩個獨立的個體,以共同的教育目的為牽引,融合為有機的館校合作組織,傳承云浮歷史文化。例如:以館藏文物為知識結構建立完善青少年博物館教育項目資源庫;將反映云浮地方特色文化的館藏文物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借助網絡平臺,探索“互聯網+博物館+學校”等創新教育形式;以本土展覽為基因,以館藏文物為依托,以初中歷史教材為依據開發課程,開展“云浮抗戰烽火”展覽延伸的文博教育活動—“軍用水壺的‘前世今生’”,促進館校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深度融合。讓博物館教育在學校課堂落地開花結果,共同助推挖掘和傳承云浮歷史文化。
3.3.2 開發館藏課程資源校本教材,活化傳承云浮歷史文化
以博物館館藏文物資源為基點,參考結合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開發校本教材,以講座、交流等形式介紹博物館藏品,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豐富青少年的歷史、文物知識。通過云浮市博物館館藏代表性文物深度講解形式,透過精品文物的介紹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豐富青少年的文化知識。一方面以紅色文物、紅色故事等具有紅色基因的校本課程《打開云浮文博之門,走進紅色云浮歷史》,幫助廣大青少年更好、更全面地認識云浮地區深厚文化底蘊,從而更加了解云浮的過去及現在,樹立文保意識,傳承云浮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將博物館挑選的部分館藏文物或者部分珍貴藏品的圖片或者仿制品放到課堂上展示,以教育講座的形式,講解每一件文物蘊含的豐富故事,讓青少年通過近距離接觸文物的方式,對博物館的藏品有一定的了解,深入了解云浮的歷史,同時激發對本土歷史學習的興趣。
3.3.3 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多樣化的研學,活化傳承云浮歷史文化
國家給予博物館研學旅行多方面支持,如《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中宣發〔2008〕2號)中提出積極推進博物館進校園:提供人性化的服務項目(如研學旅行項目),開展社會教育功能。③《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要求定期開展博物館中小學生教育活動,如研學旅行教育精品項目和示范活動,提高博物館對中小學生的教育功能。④博物館是研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活動形式應不斷推陳出新,探索利用豐富館藏資源,推出適合青少年的研學需求,激發博物館歷史文化遺產利用的新途徑,實現教育功能的新路徑,有效實現開啟活化傳承云浮歷史文化之路,培育更多的傳承傳播的載體。利用游中學、學中游、游中研、學中研的有機融合,挖掘云浮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深刻文化內涵,實現青少年學習的更多體驗模式,給青少年深度的研學體驗。云浮市博物館為青少年設計“禁毒研學之旅”,以博物館藏品和展覽為教學資源,結合青少年的認知規律和美術、歷史等學科的教學需要,將研學與禁毒教育專題展覽、手工課程、繪畫課程、歷史課程、禁毒教育教學課程融合,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具有趣味性、故事性、實踐性、體驗性的課程,突顯博物館教育的天然優勢,創設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示范項目。
3.4 以小文創活化博物館為杠桿,意蘊詮釋薈萃云浮歷史文化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6〕36號)指出,依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是增強文化文物單位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的必然要求。①文創是助推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力量,以小文創活化博物館為杠桿,詮釋薈萃云浮歷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具體優化路徑如下。
3.4.1 以市場前期調研為切入點,提供貼近群眾生活的文創產品,詮釋云浮歷史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的文創產品難以滿足群眾的需求,要在繼續推動發展文創的基礎上大力提升文創的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云浮市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核心,收集資料,確定研究開發的方向、主題,深入發掘云浮地方特色文化內涵,以文創開發為杠桿,揭示云浮深厚的文化底蘊,弘揚打造云浮文化品牌,凝練云浮文化亮點,創新開發文創產品②。例如,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恩寺為藍本設計的文化創意產品,融合品牌符號及IP形象,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享受寧靜致遠的文化理念。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云石礦場遺址,提取其元素設計成云浮標志,充分體現云浮的石文化理念。以云浮市博物館館藏清光緒十六年銅鼓為基礎,提取銅鐘的紋理創意設計出貼近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工具等,形成系列精品,全面宣傳云浮歷史文化,講好云浮故事,增強云浮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真正做到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促進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3.4.2 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實現博物館文創的可持續發展,薈萃云浮歷史文化
2015年國務院頒布《博物館條例》(國務院令第659號),第四條、第五條提出“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等社會力量依法設立博物館”“國家鼓勵設立公益性基金為博物館提供經費,鼓勵博物館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③。王悅在《博物館運營與文化創意》中提道:“如美國博物館獲得資金的渠道多樣,大體分為專為特定博物館建立的基金、政府基金、館外民間基金、地方政府特殊撥款、私人捐款、公司贊助以及博物館內一些銷售服務的收入。”④博物館依托自身資源塑造社會形象以及打造獨特的公益品牌形象,引領文化創意設計的潮流,滿足群眾的需求,充分挖掘文物的價值。可通過多元化、多渠道,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的文創設計,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獲取更多的可運用的資金支持文創開發,探索如何讓文物走入尋常百姓家變成現實,切實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實現薈萃云浮歷史文化。
3.5 以博物館+文旅活化融合為契機,挖掘傳承云浮歷史文化,發揮博物館功能和價值
1976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大會通過了《文化旅游憲章》;2000年國際博協通過了《博物館與文化觀光旅游憲章原則的建議》;2008年國際博協(ICOM)與世界博物館公誼會聯合會(WFFM/FMAM)通過了《世界可持續文化旅游宣言》;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以上內容使博物館+文旅活化融合成為博物館新任務和新要求,云浮市博物館應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傳承云浮歷史文化,實現其功能和價值,成為文化中樞,滿足公眾的需求。
首先,讓博物館成為文旅融合的目的地。博物館根據自身的發展定位,轉變觀念、創新思路,整合文旅資源,突出地方博物館的特色,補齊短板,培養能深挖云浮歷史文化內涵的優秀講解員,將博物館打造為旅游、休閑的第六空間,實現博物館的功能和價值。
其次,打造博物館和本地文旅資源融合旅游路徑,如云浮市推出歷史文化游徑、紅色精品線路、千車萬人游。
最后,以共享的形式探索創新融合“博物館+文旅”。博物館要主動打破圍墻和限制,融合周邊的文旅資源,“走出去”“請進來”實現優勢互補。如成立云浮市文化旅游聯盟協會,融合全市的博物館、展覽館、紅色專題館、旅行社、旅游機構等資源,實現共建共享共服務。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