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珺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可以足不出戶,運用手邊的電腦或手機進行工作學習、休閑娛樂、信息搜索。小到網絡聊天,大到國家信息安全,互聯網已經滲入到了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互聯網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它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近年來,“網絡成癮”現象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不少大學生因使用網絡方法不當,受到了網絡的侵蝕。他們長時間沉迷網絡而身心受損,耽誤了學習,干擾了生活,有些甚至荒廢了人生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了解網絡成癮的相關因素,探究相應的預防與干預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家Goldberg首次提出網絡成癮的概念。他將網絡成癮定義為:因過度使用網絡而造成學業、工作、社會、家庭與身心功能的減弱,并且強調網絡成癮的病理性和強迫性。這一概念的提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心理學家開始對其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心理學家Young基于賭博成癮的基礎對網絡成癮進行了研究,并提出網絡成癮是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一種沖動控制障礙,即在沒有物質依賴情況下個體無法控制的一種行為失控[1]。網絡成癮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已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者的思維、語言、記憶、決策等認知加工功能明顯低于正常個體。
網絡成癮與物質成癮有著相似的神經通路。成癮障礙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存在兩個系統:獎賞系統和認知控制系統。成癮行為可能是由二者發展不均衡所導致的。大腦發育在人的一生中呈非線性增長。青少年時期,與獎勵加工相關的邊緣系統發展飛速,而認知控制系統的發展速度相對遲緩,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是青少年網絡成癮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2]。
1.個性特征
網絡成癮與人格特征有著密切的關聯。奚曉嵐、張曼如、程灶火等人對4866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提示沖動性、高神經質、低友善性是網絡成癮的風險因素[3]。此外,較低的自尊水平、較高程度的孤獨感、較高的厭倦感以及自我封閉的人也更容易網絡成癮。
2.自我控制能力
網絡成癮的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面對誘惑,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及時行樂而忘記現實中的目標和任務。他們往往不能按時完成學業任務,學業拖延水平更高。面對學習和人際關系上的挫折,他們更容易選擇逃避現實而沉迷網絡,從虛擬世界中找尋缺失的自我和成就感,以至于達到癡迷狀態,從而走向越拖延越成癮,越成癮越拖延的惡性循環。
3.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對于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系有了一種相對穩定而連續的認知,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成熟。青少年時期是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關鍵階段。
劉縣蘭的研究發現,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可以對孤獨感及網絡成癮進行負向預測。自我同一性發展的越好,其孤獨感越低,網絡成癮傾向越低[4]。自我同一性發展水平低的個體往往對自我角色、未來發展、人生目標定位不清晰,容易陷入迷茫狀態,內心空虛,不知該往何處努力,在現實中投入的努力較少,也更容易因逃避現實問題而對虛擬的網絡產生依賴。
4.性別
甘媛源、楊化剛和余嘉元的研究發現,男生比女生更加容易網絡成癮[5]。這可能是因為男生的情感表達能力不如女生,他們不善表達,在遇到煩惱時,可能因為缺乏溝通技巧或礙于面子怕被嘲笑而不愿向身邊的人傾訴,轉而投身于網絡宣泄情緒、尋求安慰。如長期沉溺網絡,他們在生活中的社交將會減少,導致溝通技巧更加不足,而更加依賴網絡。此外,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冒險精神。他們對于新奇的網絡世界更加好奇、感興趣,容易陷入其中,在虛擬世界中不斷尋求挑戰和自我實現。
1.壓力
大學生承載了來自父母與社會的高度期望,但其身心發展尚不完全,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朱傳文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各方面壓力普遍與網絡成癮呈顯著正相關。大學生感受到的壓力越大,越容易陷入網絡成癮[6]。當下社會發展飛速,高校持續擴招,大學生早已不是以往人們心目中的天之驕子。他們面對著來自學業、同輩壓力、社會環境、情緒、就業困難、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很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許多大學生在現實中受挫后,為尋求快感轉而逃向網絡這一避難所。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到成就感后,他們便更加不可自拔沉溺于其中。
2.家庭教養方式
青少年的問題行為與家庭環境、教養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網絡成癮傾向高的大學生,父母多存在對孩子過度干涉、嚴厲的懲罰和拒絕否認等消極的教養方式。這種家庭氛圍成長下的大學生與父母溝通更少,感受到的家庭溫暖和理解更少,其網絡成癮傾向比積極家庭氛圍下的學生顯著更高。
在預防和干預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問題上,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應目標一致、相互協作、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建立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機制,預防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發生。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整個一生都有著深遠的作用。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中應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采用積極的教養方式,相互尊重,互敬互愛,勤于溝通,關心孩子成長,以身作則為其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應注意嚴寬結合,不能施壓過度,重視孩子個性化發展,給予他們正確的監督與引導,注重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為孩子提供堅實溫暖的支持,此外,平時還要多與老師溝通、相互配合,共同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高校應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加強思政課建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給予他們相互交流、認識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提高他們人際溝通的技巧,助其形成完善的人格;開設范圍廣泛的選修課,激發學生探索和求知的熱情,增強他們情緒管理、壓力應對、職業規劃等方面的能力。與此同時,學校應開展網絡知識的宣傳教育,并加強輔導員監督管理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進行宣傳,完善互聯網管理的法律規范,提升網絡綜合治理能力,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建立良好的網絡生態,促進青年人健康成長。